凌晨三点,某小区监控拍下诡异一幕——80岁的张大爷光着脚,在楼道里反复摸索自家门锁。

钥匙插不进锁孔,他急得满头大汗,嘴里念叨着:“这是哪儿?我要回家…”

邻居赶来帮忙,老人却突然暴怒:“你们是谁?要偷我东西!”

这不是悬疑剧,而是中国1500万认知症家庭的日常噩梦。



更可怕的是,当张大爷的儿子翻出病历本时,医生潦草写下的一行字刺得他心口发凉:“阿尔茨海默病,中期。”

据媒体报道,2025年,济南计划完成10万老人认知症筛查,但张大爷的悲剧仍在重演。

有人说,这是一种比死亡更可怕的病。

是啊,还有什么比亲人近在咫尺,却忘的一干二净更加折磨人心。

这场与时间赛跑的战役,究竟藏着多少被忽视的真相?
一、大规模筛查的背后,藏着我们看不到的困境


济南市第三人民医院的记忆门诊,每周三挤满惴惴不安的老人。

CCTV记录官微发帖称,我国目前约有1500万认知症患者。



据专家预测,预计到2050年,我国老年认知症患者人数将超4000万。

免费筛查是挺好,但一个神经内科毕竟人员有限,又能筛查多少人?

而一些基层社区筛查更似“流水线作业”——5分钟填完量表,医生盖章“认知正常”,老人欢天喜地回家。
“量表筛查就像用渔网捞病毒,漏网之鱼太多。”

华山医院郁金泰教授直言,“中国60岁及以上人群痴呆患者人数约1500万,其中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的比例大约有60%~70%。”

一个扎心的事实却是,相当大比例的患者初诊已是中重度痴呆。



更让人担心的是,一旦这种筛查变成某种必须完成的“指标”,我们的基层工作人员很可能在执行中走样。

就好像20212年时,郑州给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摊派的“2‰重性精神病指标”,荒谬到让人笑不出来。

这事还被列入了2014年国考申论热点,引发公众热议。



当然,此事也有一个前提,主要是此前一段时间,各地频频出现精神病人伤人事件,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

但不管怎样,下指标筛查精神病,怎么看都不靠谱。

当筛查沦为数字游戏,一方面容易掉入“唯政绩论”的陷阱,也是无数家庭错失的黄金干预期。

二、社区照护的“温柔陷阱”:专业面具下的空心化

济南宣称要建20处认知症照护专区,这当然是好事。

不过一定要注意一点,认知症患者有他们的特殊性,需要更加专业和耐心更好的护理人员参与。

其实,很多人对养老院的观感并不好,重点就在于,有些养老机构“挂羊头卖狗肉”,收费与服务不对等。

通常来说,认知症患者入住养老院,收费要比正常老人好高出不少。

而在一些养老院“专区”,不过是普通房间贴了卡通墙纸,护工连“非药物干预”是什么都说不清。
而所谓的“社区康复服务点”,大多摆着几台生锈的康复器械,工作人员忙着刷手机。
这不是照护,是高级版的“看着别出事”。

更有甚者,重庆还发生了护工殴打虐待患病老人的恶劣事件。



如此看护,何谈专业可言!

三、撕裂的亲情:一场没有赢家的消耗战

在上海某记忆门诊,45岁的王女士崩溃大哭:“我爸把屎抹在墙上,说我给他下毒…”

这类家庭正陷入三重绝境:

1. 经济绞杀:专业机构每月收费过万,普通家庭被迫“全职照护”,收入链瞬间断裂;

2. 道德绑架:“不送养老院是不孝,送了就是没良心”——社会用双重标准将家属逼成罪人;

3. 情感凌迟:老人时而认得子女,时而拳脚相向,至亲之人变成最熟悉的陌生人。



更可怕的是病耻感作祟。

某小区物业偷偷传话:“602住着个疯子,大家锁好门!”逼得家属用铁链反锁房门。

——比认知症更可怕的,是社会的认知癌症。
四、破局时刻:让遗忘不再“理所应当”

对认知症老人尽早进行专业干预,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地市的共识。

比如,上海推出“黄金三分钟”游戏化筛查,老人对着手机抓水果就能初判风险;

相比传统量化表格,准确率提高到了85%以上。



此外,杨浦区还开设起了“认知症咖啡厅”,患者化身咖啡师,用残留的技能重拾尊严。

这些措施的实施,对于抗击认知症无疑意义重大。

结语
在济南某认知症友好社区,85岁的李奶奶每天准时“上班”——她忘了自己的名字,却记得给绿植浇水。

工作人员配合她演戏:“李科长,今天的花浇得特别棒!”
对抗遗忘的终极答案,或许就藏在这句谎言里。



当整个城市愿意为老人编织温柔的“记忆茧房”,当每个公民学会用理解替代恐惧,那些被阿尔茨海默病撕碎的人生,才能重新拼凑出尊严的形状。

——比战胜认知症更重要的,是我们能否在深渊边缘,接住那些下坠的灵魂。

感谢您的阅读,期待您的留言和分享,让我们共同探讨这个话题。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