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才不结婚,更别说要孩子了!”

这几年,年轻人抗拒结婚、害怕结婚的话题成为社会热议,年轻人越来越不喜欢结婚的趋势也逐渐明显,年生育率的连续降低,充分反映了这个现象。

特别是在“北、上、广”这类一线城市,“恐婚”“丁克”的人更多,似乎城市水平越发达,年轻人就越不想结婚,反之则更偏向于“享受自由”“潇洒过活”“实现人生价值”。

如今,曾经那些支持“不婚主义”的上海第一批女光棍也有了近况,无子无女,也无身边人陪伴,孤孤单单住进了养老院,恰恰印证了费翔曾经说过的一句话。

那么,这些“不婚主义”者如今在养老院过得怎样了?又印证了费翔说的什么话?



思想永远在社会前列的“不婚者”

几十年前,上海的第一批不婚女性正处在人生的高光时刻。

在她们之中有的是富家小姐,背着行囊留学海外,回来时满眼都是世界。

有的是“叛逆先锋”,不屑于“男主外女主内”的老套路,偏要活出自己的样子。



还有些高学历的姐姐们,眼光高、心气儿傲,不愿将就,结果一晃就错过了“适婚年龄”。

那时候,她们是朋友圈里的传奇,事业风生水起,周末约着喝下午茶,假期飞去巴黎看画展,活得比电视剧还精彩。

谁也没想到,这些敢爱敢恨的灵魂,会有另一段故事。



比如老王姐,年轻时是广告公司的创意总监,留过洋,赚过大钱,朋友圈里全是笑脸。

那会儿她常说:“婚姻?那是给胆小鬼的锁链,我要自由!”

她还真做到了,50岁前到处旅行,朋友多得数不过来,连费翔都成了她拿来调侃的“榜样”:“你看,连费翔都单身,我怕啥?”



可等她60岁后,父母走了,朋友们各自成家,热闹渐渐散场,她才发现,周遭只剩下了她一个人。

如今,上海的独居老人数字摆在眼前,2023年33.41万。而其中的老王姐算幸运的,因为年轻时攒下了厚实的家底,住进了每月上万的高档养老院。

可去年她摔了一跤,腿脚不利索了,才发现钱能买床位,却买不来陪伴。



护工短缺是老问题,轮到她的时候,日常照料都得排队。

她试过请陪诊,每次168元挂号,298元取报告,钱花了不少,可陪诊的小伙子只会低头玩手机,根本不会注意自己是不是不舒服,生活上是否有困难。

她常盯着窗外想:“年轻时那么多人围着我转,现在连个说话的都没有,还真是有点寂寞。”



而日本那边的情况则更夸张,一些不婚老人晚年过得太惨,甚至故意去偷东西被抓进监狱,只为有个地方住。

日本银发族为了安置自己,下了血本

2022年,日本65岁以上的女囚占了21.4%,有狱警说,有些人还自掏腰包贿赂,只求多蹲几年。

不过,也不是所有人都无所谓,目前上海的丁克族和不婚者们开始动脑筋,想给自己找条新路——组团养老。



几个老姐妹凑一块儿住,平时聊聊天、做做饭,病了还能互相照应。

老张姐就是个例子,她和三个闺蜜合租了个大平层,平时轮流下厨,周末一块儿看老电影。

她得意地说:“谁说没儿女就没人管?我这不比有儿女的还热闹?”这招在国外早有了,国内也慢慢流行起来,连年轻人都开玩笑:“以后我也要拉朋友去养老院组团!”



社区其实也没闲着,上海的街道工作人员挨家挨户跑,摸清独居老人的底儿,给他们量身定做服务。

老西门街道直接给老人发了个“一键通”设备,按一下就能喊人帮忙,24小时在线。

还有睡眠监测带,晚上睡得不好,数据一报警,工作人员就上门瞧。



但老张姐嫌麻烦:“我又不是机器人,天天戴着这玩意儿干嘛?”再说,这服务成本不低,推广起来总有点儿卡壳。

这孤独还不只是心里难过,身体也跟着遭殃,心脑血管病、睡不好觉,甚至早走的风险都高出一截。

老张姐倒是嘴硬:“孤独怕啥?我早习惯了。”可她自己有时也承认,父母走后,逢年过节看着别人家灯火通明,她心里总有点酸。



而这,恰恰验证了费翔说过的那句话。

去年费翔的母亲去世后,他在宣传《封神2》时哽咽着说:“家里没人了,今年是第一年。”

主持人问他,看别人儿孙满堂会不会后悔,他摇摇头:“后悔没有,羡慕是真有。”

他说:“选了独身就得扛着,羡慕归羡慕,走自己的路不回头。”这句话很对,目前大部分“丁克”“不婚”老人正是在坚持走完自己选择的路。



费翔的“全盘接受”听着挺酷,可真到孤独敲门的时候,谁也笑不出来

而“组团养老”这个概念,早在美国就已经流行过,甚至连《纽约时报》都曾报道过相关信息,简直是大部分人不理解。

美式独居老人的思想更加前卫

美国加州有个挺有意思的地方“老年合住社区”,有点像电影里那种乌托邦小区。



2018年《纽约时报》聊过这个事儿,说一群60到80岁的老头老太太凑一块儿,建了个“养老村”。

里面有二十多栋小房子,围成个圈儿,中间搭了个大客厅,像个大食堂。

住在这儿的不少是丁克或者单身汉,年轻时忙事业没顾上成家,老了不想一个人冷清,就组团过日子。



比如有个叫玛丽的奶奶,72岁,独身,当过画家,她说:“我可不想去养老院,那地方跟坐牢似的。”

“这儿我有自己的厨房,想画画就画画,朋友就在隔壁,随时能串门。”

他们平时轮流做饭,周末搞个电影夜或者园艺派对,日子过得有滋有味。玛丽还挺得意:“我这生活,比有些儿女成群的还热闹!”



这社区是他们自己掏钱建的,美国人钱多也正规,物业、医疗都配齐了。跟上海老张姐她们合租的想法有点像,但规模更大,组织更细。

玛丽说,年轻时她爱独来独往,可老了才明白,有几个靠谱的老伙计,比啥高档养老院都强。

这“养老村”在美国不算新鲜,几乎在各个州都有,给不少独居老人开了条新路。



所以,人生怎样选择无所谓,关键是要尊重他人选择,也要尊重自己,切勿把自己说过的话忘记,而且做选择时也要充分考虑,对自己负责。

信息来源:
深圳新闻网——监狱变成成“养老院”?日本老年女性犯罪现象日益严重
央——面对面
看看新闻——让独居老人生活无后顾之忧,上海这样做
光明网——孤寡独居老人现状调查:不同程度存在没人陪护无人慰藉就医困难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