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社会,彩礼问题在网上可谓是炒得火热。大家对此争论不休,支持彩礼的人觉得这是咱中国的传统习俗,要是男方不给彩礼,女方父母可能就会觉得脸上无光。可反对彩礼的一方却认为,彩礼就像是“卖女儿”,简直就是“扶弟魔”般的存在,早就该废除了。就因为这彩礼的事儿,好多情侣闹得不开心,甚至最后分道扬镳了。那彩礼到底该不该存在呢?又该以什么样的形式存在呢?这可不是光靠说传统习俗或者传统文化就能轻易说清的。

我们得去探究一下这种文化现象存在的原因。要知道啊,任何一种文化现象都不是平白无故冒出来的,也不是哪个人能随随便便就决定的,它是为了应对某种社会现象慢慢演化出来的一种规则。



咱们先来说说古人结婚和现代人结婚的区别吧。现代人结婚,两个人领了结婚证就可以一起生活了,说到底这就是两个人自己的事儿,和别人没多大关系。但古人结婚可不一样,那可是两家人的大事。

在中国古代社会啊,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乡村,这些乡村规模大小不一,从几百人到一千人都有。人们世世代代都在这里生活,所以一个乡村里的居民或多或少都存在血缘关系。就像王二狗是王三胖的叔叔,王三胖又是王麻子的二大爷。所以,现在很多年轻人回农村老家的时候,会发现辈分特别混乱,有的人年纪轻轻就成了爷爷,见到村头的小孩可能还得称呼“三大爷”呢。



大家都清楚近亲是不能结婚的,古人也明白这个道理,所以规定了同姓不婚,就是说姓段的和姓段的不能结婚。这也是古代难以自由恋爱的一个原因,身边不是堂侄女就是堂妹,还能和谁自由恋爱呢?所以一般情况下,结婚都是跨村进行的。比如说张家村的女儿要嫁到李家村,双方本来互不相识,这时候就需要一个中间人了,也就是媒婆。媒婆从中牵线介绍,要是双方家长都觉得合适,那就决定让这两人结婚,这就是所谓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女儿一旦嫁出去了,就不再是张家村的人了,而是成了李家村的媳妇,婚后甚至姓氏都要改变。于是彩礼(也叫聘礼)就出现了。简单来讲,聘礼就是用来切断女儿和原生亲族关系的。收了聘礼之后,张家的女儿就彻底成为李家的人了,死后也会葬入李家的祖坟。



那嫁妆又是怎么一回事呢?前面提到女性出嫁后,虽然在名义上是夫家的人,但实际上由于没有血缘关系,在情感上和夫家总是会有隔阂的。古人懂得经济独立才能人格独立的道理,所以女方收了彩礼之后,一般不会自己全部留下,而是会再添一部分给女儿当作嫁妆。要注意的是,嫁妆可不是给夫家的,而是给女儿的,就算嫁到夫家,嫁妆也是女儿自己的私产,这就是“私房钱”的由来。所以我们常常能看到,夫家要是没落了,妻子就会从箱子底下拿出首饰和金银来补贴家用。

这么看来,彩礼、嫁妆和私房钱可不是简单地能用传统习俗来解释的,在古代的社会环境里,它们是充满人情味的规则和制度。了解了这些之后,大家觉得现在的彩礼到底该不该要呢?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