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20社

京东干外卖,还在继续加码。就在2月19日,官号“京东黑板报”宣布,从3月11日起,要为全职骑手交五险一金,为兼职骑手提供意外险和健康医疗险。

这个举措也卷到了同行,美团随后在同日晚间,也宣布会为全职骑手以及兼职稳定骑手缴纳社保。

2月11日,京东宣布开启“品质堂食餐饮商家”招募,只要在5月1日前入驻,全年0佣金。目前,京东外卖已经在包括北上广在内的39个城市开启。

行业传闻,京东的标准是大众点评3.8分以上,有堂食的门店,目前具体体现出来以连锁餐饮品牌为主。

骑手有保障,商家不用交佣金,消费者还能吃上好外卖,这个事情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太完美了?京东真的能撼动美团吗?

01、全村的希望

对于商家和骑手而言,他们可能比京东本身,更希望京东外卖能成功。不为别的,主要是他们要在美团上赚钱太难了。

拿《新京报》找到的北京猪脚饭老板为例子,他在美团和饿了么两家店铺都有入驻,自家在美团每单收入比例为77%,饿了么每单收入比例为75%。这再加上房租、人工、原材料的成本,商家可以说是艰难求生。

现在在京东,商家端目前需要承担的只有商家端的配送费,依然在动态调整中;此外,商家也可以主动选择发放优惠券、补贴等。接入京东这个新渠道,对于商家来说没什么风险;万一,京东外卖的用户量暴涨,甚至还有多赚钱的机会。

很多商家立场鲜明地渴望接入京东外卖。“我不关心京东火不火,我就是不想干美团了”,一名商家在抖音留言。甚至有人夸张地表示,京东是在“下一盘大棋”,“为什么必须要做堂食,就是因为能够提振线下经济!”

目前的情况来看,能入场的商家并不多,在已开通京东外卖的39个城市里的商家,很多都发现他们通不过京东的商家审核。京东方面的说法是,他们需要通过通过审核营业执照、审核门店照片、销售人员线下拜访核验等方式,才能确保品质。

入驻了以后,商家就遭遇和之前顺丰尝试做外卖时相似的问题。一个是规模太小,单量不足,后台开了半天,却没来几单。其次是和前面对应的,在高峰期连出好几单,但骑手不足,没人来送。还有商家抱怨,商家端的后台并不好用,添加商品也很麻烦。

但在抱怨下方,还是有很多评论安慰他们,都是暂时的,过两天就会好的。“我们要支持多一个平台”。也有不少经历过几次周期的商家,期待的不是赚消费者的钱,而是再来一场“补贴大战”,赚“平台放出来的血”。

比商家更容易、更有动力切换平台的,就是骑手。最近几天,很多骑手开始跑京东,首单有18元的奖励,大家都来薅羊毛。

但因为,单量不多,很少有人敢单独跑京东,所以跑京东单子的以众包骑手居多。对于全职就能交五险一金的事情,他说,那也要看加入之后能有多少单子。

这可能至关重要,因为对于消费者来说,京东外卖的使用感还比较粗糙。现在,“品质外卖”已经登上了APP首页,被放在秒送方框中。但对于普通消费者,依然有些难以注意到。

现在京东外卖还在内测阶段,邀请的也是“品质堂食”,商家的供给还比较单调,点进去全是大牌商家,比如海底捞、瑞幸、汉堡王、绝味鸭脖等。而且,就算是大牌,每个品类几乎只有一个选择,比如就在快餐这个类目,麦当劳、肯德基,都还没有上线。

一些商家增加的货品也很有限,比如“芙蓉树下”,全店就只有大中小份冒菜,和加麻加辣的选择。


商家的商品还比较单调

优惠券的应用范围也有些尴尬。部分餐饮商家有满6减5券,但本身价格就比较贵,除了醉面以外,基本点一单也要三四十,优惠感受不深。对于没有优惠券的商家,消费者还需要付3-6元不等的配送费。

但我们测试发现,京东已经开始努力比价。我在京东上点了一单瑞幸的费尔岛拿铁,各种优惠券减免下来的价格是23.48元;而在同一时刻,点开美团同一家店下同一单商品,报价也是23.48元,精确到分。


另外,很多媒体在测试之后发现,达达能够调动的运力, 要应对外卖这样的高频业务还是有点措手不及。平时还好,一到饭点,京东就容易超时。

02、京东的决心,走到了哪个程度

京东究竟有多坚决,现在还需要观察。

从补贴的维度来看,不少餐馆有一张满6减5的优惠券,就是最实打实的补贴了。此外,因店铺而异,有的平价连锁还推出了满58-8、满79-14、满99减20等高门槛满减券,基本只起到一个烘托气氛的作用。

让我们来浅算一笔账,做外卖的固定成本包括平台初期的BD投入(对商家的让利),最大头的运力成本(骑手奖励),初期的消费者补贴(C端补贴)。而要达成双边平台的聚集效应,商家供给要丰富、单量要多、配送履约要及时,这三块投入是一点都省不了。

商家供给这一端,京东使的是巧劲,只做品质外卖,那么小店、非连锁在第一轮筛选里就舍弃了,只需要有限的BD,去做有限的拓店。相较于美团的BD大军和抖音此前的服务商大军,成本是低了。但在未来,要想形成网络效应,从而降低成本跟美团竞争,就很难成立。

就骑手而言,京东的入局配置,比当初的抖音要好很多。京东决心重投即时零售后,把达达收入麾下,就掌握了约130万的年活跃骑手。

此前我们分析,这一骑手团队,对京东而言,是一个成本相当高昂的重资产。与美团的骑手构成类似,京东的这130万中,众包要占不小比例。而为了吸引骑手接单,京东需要付出相对更高的激励。

据国海证券此前在《近场电商系列之即时零售专题深度》中的调研,美团闪购的每单成本9.2元(骑手配送成本7.2元、用户补贴成本1.3元和其它成本0.7元),预期2025年成本能达到10.4元。

而京东到家的每单成本为20.8元(对应数字分别是8.0元、6.8元和6.0元),2025年能达到19元。

而自从郭庆加入京东,京东即时零售的到家业务变为“秒送”,并把整体的资源重心从到家APP转向京东APP,京东的秒送业务(达达业务主要为京东秒送和达达秒送)就进入了多个季度的调整期,单量转移到主站了,佣金、履约和广告收入大幅下降。

据一位国内连锁精品商超的运营人员,由于京东这个战略转移,其销售大幅下滑,也只得跟随平台导向,业务从“绿京东”转回到“红京东”了(从到家APP回到主站)。普通的商户,也在为京东这个“更伟大的事业”付出代价。

这是京东把资源和流量都迁往主站的必然损失,也是京东想把运力变得更社会基础设施化(免运费门槛从59元降到29元)的必然亏损。

2024年,达达在Q2和Q3连续亏损1.4亿、0.6亿,在Q3收入24.3亿,还下降了7.3%。其中,京东秒送的收入是9.3亿,是9.3亿,更是下降了接近四成。

也就是说,京东的履约成本在短期内,进一步提高。而这里的问题在于,即便京东已经表态了对运力投入的坚定,其外卖经营密度能否提供足够的单量,吸引骑手,保证其在高峰期的履约能力。去年京东开始做的茶饮咖啡属于闲时单子,跟餐饮配送的能力要求不是同一水准。

至于消费者补贴,这更是一项长期的成本。而补贴如今也难以为品牌买到任何的忠诚度。从存量市场去挖墙脚,如果供给没有什么差异,那么补贴不能停,就是必须要有的觉悟。

那么京东做好这个准备了吗?

03、京东外卖背后的一盘大棋

经过这几天的变化,一个共识在商户和骑手之间逐渐形成:外卖市场需要一条鲶鱼。

这个市场共有用户、商家、骑手、平台,四方参与者,任何一个平台都不可能让四方都满意,京东当然也不能。但无论用户还是商家与骑手,都期待一个新的平台加入进来,最好是一条鲶鱼,搅得起整个市场。

但是,想要成为鲶鱼,撼动美团在外卖上的优势,难度不小。

今天,美团股价收于156.9港元,下跌约6.44%。针对来自京东的挑战,高盛今天上午发布的研报称,虽然京东以免佣金策略进军外卖领域,但外卖业的门槛非常高,因此并不过分担心市场竞争。报告给予美团“买入”评级,目标价200港元。

高盛报告中称,骑手的社保增量成本处于可控水平,预计为每笔订单0.1至0.2元人民币。

实际上,无论是美团还是京东,需要为骑手交的社保没有想象中那么多,美团的声明中称,预计从2025年二季度开始逐步为全职及稳定兼职骑手缴纳社保。

根据此前美团披露的数据,在美团平台,骑手按照出勤率被划分为三类:高频骑手、低频骑手和业余骑手。其中,高频骑手占比仅为11%,即全年接单天数超过260天,可视为全职员工的骑手人数约为82万。

京东就更少了,此前京东的即时配送骑手主要来自达达,据媒体援引达达服务商的说法,京东准备新建全职外卖骑手团队,首批人数可能只有一万人左右。而此前达达的130万即时配送骑手绝大多数为众包骑手(也就是低频和业务骑手)。

京东已经不是第一次做外卖了,甚至不是第二次。早在2000年京东就推出过外卖服务,2022年也内测过外卖,为什么京东对外卖念念不忘?因为相对于其他即时零售品类,外卖是一个高频业务。

而到家或者说即时零售是包括京东在内的所有互联网平台必争之地。此前我们也在稿子中分析过其中的原因,传统电商的渗透率已经很高,近两年增长乏力,而即时零售目前仍然保持了高速增长。2024年1-8月即时零售规模增速达26.2%,远超同期3.4%的社零和8.9%的线上零售。

何况京东在传统电商平台中,拥有比较明显的物流优势,但即时零售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半小时达的配送网络。

现在这块业务,还在绕着传统电商的核心品类走,主打应急需求和一些生鲜电商没有覆盖到的品类。但是,只要有半小时送达这个独特价值,和一大批商超以及闪电仓看好,品类总会越来越丰富。

京东的即时零售入局很早,也非常看好这块业务。早在2014年,刘强东就指出,京东未来的三大利益增长点,分别是跨境电商、生鲜电商和O2O。目前看来,这三个点做得都不尽人意。

对比去年第三季度财报会发现,京东即时零售规模与美团的差距不小:这个季度美团平台即时配送订单量达71亿笔,同比增长14.5%;京东秒送总完单量6.48亿,同比增长36%。


这么看问题也不大,京东虽然单量少但是增长快啊。但是,去年十月,美团宣布到2027年要开出十万个闪电仓;而京东则在年底结束了与山姆的合作。

其实,在一个产业发展周期中,业内原有巨头起个大早、赶个晚集是常态。例如,国外的传统汽车品牌早早就宣布了新能源汽车开发计划,但最终是特斯拉、比亚迪和蔚小理这样的新人来破局。

原因也很简单,传统汽车品牌做新能源,只是拿出公司的一小部分资源来做投入。正如美团整个系统是围绕半小时配送来布局,而对于京东来说,这只是一块面向未来的新业务。

目前看来,京东这次高调入局外卖,还看不出对于即时零售这盘大棋的作用究竟有多大。但刚开局就引起外界极大关注,确实起到了很好的营销作用,也让全行业都更加注重骑手的福利保障,可以说功德不小。饿了么也在今天声明,将继续落实政策倡导和要求的各项新就业群体社保方案,全面加快推进外卖骑手全方位权益保障。

不过,对于骑手或者商家,京东外卖到底能不能成为鲶鱼,主要是看未来的业务表现,毕竟小鱼翻不起大浪。推动平台给骑手交社保,更多是一个社会问题;能不能让商家受益,是一个商业问题。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