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2月21日电(记者池梦蕊)2月20日,京津冀协同发展11周年新闻发布会在北京市发改委举行。11年来,京津冀协同发展成效斐然,区域经济总量连跨6个万亿元台阶,2024年达11.5万亿元,成为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源。
2024年,京津冀三地按照京津冀党政主要领导座谈会部署要求,牢牢牵住疏解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推动雄安新区和北京城市副中心“两翼”联动发展,唱响京津“双城记”,“六链五群”培育见行见效,现代化首都都市圈建设全面提速,重点领域协同发展亮点纷呈,重点区域一体化发展不断深入,三地优势互补、相互赋能,协同发展呈现新气象。2024年京津冀三地GDP增速分别达到5.2%、5.1%、5.4%,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在协同发展进程中,京津冀三地紧紧抓住疏解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严格控制非首都功能增量,不予受理与“四个中心”定位不符的登记业务累计2.5万余件,北京科技、商务等新设市场主体占比由2013年的40.7%上升至2024年的67.7%持续开展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2024年疏解提质一般制造业企业104家,治理违法建设超2000万平方米,城乡建设用地再减量6.6平方公里。北京工商大学良乡校区二期等高校新校区建成投用,安贞医院通州院区等医院新院区开诊运行。“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核心区功能布局进一步优化。
北京“新两翼”发展格局愈发清晰。雄安新区累计完成投资8300多亿元,4700多栋楼宇拔地而起,综合承载力不断增强。“三校一院”办学办医水平稳步提升,雄安宣武医院累计门诊量达20万人次,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入驻企业超130家。北京城市副中心圆满完成市级机关第二批集中搬迁,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主体工程完工,中国人民大学通州校区一期启用,城市副中心技术创新中心正式运营,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实施方案获国务院批复,北京环球度假区上榜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城市绿心三大文化设施年接待游客700万人次。通州区与北三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加速,厂通路通车,轨道交通平谷线全面建设,六届项目推介洽谈会累计签约项目290余个,意向投资额超1800亿元。
京津“双城记”越唱越响,天津滨海新区战略支撑作用凸显,与雄安新区、城市副中心错位联动发展。京津同城化发展工作方案印发实施,合作不断深化。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宝坻京津中关村科技城累计注册企业分别超 5800 家、1800 家,天开高教科创园与北京创新资源对接紧密,注册企业超2600家。港产合作持续深入,天津港集装箱年吞吐量超2300万标箱,海铁联运班列常态化开行,还搭建了高端智慧冷链物流商贸平台。京津城际和津兴城际运营优化,通勤更加便利。
科技创新协同持续深化,京津冀构建科技成果共享库,联合绘制区域概念验证、中试熟化平台地图,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初步形成协同机制。2024年北京流向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843.7亿元,同比增长12.7%,2014年以来累计超3700亿元。重点产业链强链补链步伐加快,联合开展产业链织网对接,举办系列活动,签约项目140余个,总投资额约730亿元。京津冀7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入选“国家队”,京津冀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科技生态港建设加快。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推出230项京津冀自贸试验区“同事同标”政务服务事项。
现代化首都都市圈建设生机勃勃,三地合力编制的现代化首都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已通过首规委全体会审议。重点区域合作持续拓展,大兴国际机场综保区全域封关运行,通勤定制快巴开通11条线路39条支线,日客运量超7000人次。“轨道上的京津冀”加速形成,京蔚高速全线通车,北京燃气天津南港LNG应急储备项目三期投产。空气质量持续向好,2024年三地PM2.5年均浓度与2013年相比降幅均超六成。公共服务合作不断拓展,京津冀职业教育改革示范园区揭牌,共建医联体115个,临床检验结果互认医疗机构达914家,三地同步出台推进京津冀社会保障卡一卡通规定,发布5大应用场景。
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已进入全方位、高质量深入推进的新阶段。三省市将以现代化首都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落地为抓手,强化“一核”辐射引领、“两翼”发力齐飞和重点产业链群建设,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今年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坚定不移疏解非首都功能,主动服务保障央属疏解项目落地,打好疏解整治促提升“组合拳”,用好腾退空间增补公共服务。二是推动北京“新两翼”建设取得更大突破,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抓好重点项目建设,深入开展基础教育提升、医疗卫生发展、职业培训创新三项工程,支持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发展。加快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基本建成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扎实建设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通州区与北三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三是深入推进京津同城化,支持中关村与天开高教科创园对接合作,完善怀柔科学城与滨海新区协同创新机制,加密北京—天津港集装箱铁路班列。四是强化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发挥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作用,促进科技成果在京津冀孵化转化。开展产业链联合招商,加快落地一批关键配套企业和项目。“一群一策”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提质增效,推进京津冀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科技生态港建设。谋划京津冀商业航天、生物制造等未来产业发展,协同培育新质生产力。五是推动重点领域协同发展取得新进展。加快构建现代化首都都市圈,统筹推进通勤圈、功能圈、产业协同圈建设。巩固提升“轨道上的京津冀”,建成京唐城际铁路北京隧道段,实现承平高速建成通车,扩大通勤定制快巴向环京周边地区覆盖范围。开展秋冬季污染天气应对,加强潮白河、永定河等跨界河流协同治理。持续推动北京优质中小学基础教育资源与河北对接合作,强化京廊、京衡中医药重点专科建设。整合三地优势资源,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