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春节已经过完了,但直到春节回家过年的时候,几位老朋友老同学坐在一起聊聊天吹吹吹!
其中老杨花了180万在二线城市买了套房子,要知道,2024年的时候,整体的价格基本上就已经趋于稳定的状态了,想不到短短一年时间他所在的那个小区价格跌了已经接近1/3了。
老杨这种遭遇其实是整个2025年楼市的一个缩影曾经被视为最保值的房产,如今让不少人对这个房产感觉到“恐惧” 。
1、2024年的楼市,以及2025年楼市的表现
2024年,全国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97385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2.9%,其中住宅销售面积下降14.1%。新建商品房销售额96750亿元,下降17.1%;其中住宅销售额84864亿元,下降17.6%。
全国70个中大城市二手房价格基本上都是往下跌的,没有一个往上走的,其中厦门下跌幅度最猛,达到了13.1%。
金华、温州、广州、武汉、唐山、泉州、秦皇岛、南昌、包头、丹东、惠州、呼和浩特、襄阳、福州、九江、济南等城市跌幅都达到了10%以上。
根据wind,2024年11月份的数据,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房价相比最高峰下跌幅度分别为29.2%、29.6%、 29.3%、 38.2%。
刚刚2025年1月市场的表现,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全国70个中大型城市新建商品房价格同比下降的城市有50个。
反正绝大部分城市不管在新房还是二手房,价格还在往下走的状态。
那些曾经对房价抱有幻想的业主,只能感叹自己的资产不断的被缩水!
2、原来还在幻想年后市场会像2024年一样有一波小阳春
今年整个市场的开年好像都并不太景气,很多业主开年就想尽一切办法的把房子卖出去。
资产出现严重缩水
不少人的家庭以为在2024年的时候感觉价格降低了万万没想到开年到年末的时候价格出现这么大,财富的缩水。
开发商的资金链断裂的风险越来越高
如今房价持续下跌,房子不好卖,开发商为了回款只能降价销售,根据2024年的数据显示,全国百强房地产企业有三成的销售业绩同比下降达到20%以上。
回笼资金困难,开发商还要支付高昂的土地款工程款利息等等,一旦是今天锻炼引起的那么一切风险让众多购房者都是“成为了最大的受害者”
银行的不良资产率不断的上升
最近这几年银行的不良资产坏账率是不断的上升的,这没有为什么,因为大家手中的现金流实在是不足正在供房的角度来看,很多人降薪或者是被裁员供不起房了。
站在房地产企业的角度来看,因为房子卖不出去,回笼不了大量的资金,欠银行的款也只能拖着拖着,然后就烂尾了。
刚刚所说的这只不过是其中的两种因素,还有很多额外的因素影响,最终银行的整个金融体系都会受到巨大的冲击。
地方的财政持续的缩小
土地出让金是当地的财政收入很重要的来源,而现在房子的价格下跌,民营企业拿地的可能性很少国企央企也经历了两年的兜底,似乎也承受不住这么大的压力啊。
2024年的土地出让金仅有2021年的40%左右,相比2023年也回调了30%。
真的影响当然会影响整个城市的最基础设施的投入。
3、楼市导致房价下跌的最基本几个原因
整个市场供大于求的状态
市场不可能无限的扩大的,因为房子的需求量并不会说用几年就淘汰房子用几十年的从1998年上评分到现在,中国的城镇家庭住房拥有率已经达到了96%,拥有两套住房的家庭也达到了43.5%。
目前我们的城镇化率也来到了66%,未来可持续提升的空间非常的少。
而且开发商在过去大量的开发房产,最终导致现在有巨量的库存,根据现在在建的商品房数据来看,即便未来几年不再拿新土地去开放,也需要超过4年以上的时间才能消化得了。
救市政策很难再维持法
2024年的救市政策确实是很给力,但是政策只不过是在短时间内调整了整个房地产,并没有长效的推动市场。
这个情况在2024年几次政策中表现出来的情况也就一致,包括在最后一个季度的数据表现,是回暖了,结果到2025年开年出去又下来了。
当然2025年有更多的政策出台,但是没办法长时间维持。
整体的经济形势以及就业压力
最近这两年整体的经济形势非常的复杂,整个市场不乐观,就业市场的压力就越来越大,根据数据显示,2025年预计高校毕业生达到了1,222万人。
所以这么多人涌进市场,市场的就业岗位根本没办法能满足这么多人的需求。
4、如何去应对这个市场的变化?
理性看待房子价值,谨慎买房
一般房贷不要占到家庭收入的30%,尽可能的控制在20%以内,假设一个家庭每个月收入2000元,那么房贷的员工尽可能的控制在4000元以内。
优化债务
最近这几年很多人多多少少都有一些外债,对于债务的优化尤为的重要,特别有很多那种小额贷之类的,交一笔大的资金等等,把这些债务全部整理,整合,延长还款周期,降低自身的压力。
房子保持聚焦的城市
对于满分,尽可能的选择大城市的核心区域,因为这些地方未来所存在的价值还是在的,而且资源也是很丰富。
保留足够的现金流,应对特殊情况,我一直都说是要保留24个月以上的房贷来应急情况的,因为降薪裁员现在真的是太普遍了。
没有任何一任商品的价格会一直上涨,但我们要记住,不要想着抄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