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树是自然界的“活化石”,是绿色文物,也见证着历史的沧桑变迁。2月20日,记者从商丘市林业发展中心了解到,今年3月15日,《古树名木保护条例》将正式施行,让古树名木保护有法可依。根据规划,今年将启动开展第三次古树名木全国资源普查,对绿色文物的家底进行调查,同时也将首次对国有林区原始林分和自然保护区的古树进行普查。

据市林业发展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国家层面正在制定普查方案。方案出台后,我省及我市也将制定本区域的普查方案。和前两次古树名木资源普查不同的是,第三次普查将首次覆盖国有林区原始林分和自然保护区。这些区域大量林木都是古树名木,届时相关部门将充分利用卫星遥感等新技术手段,掌握这些区域的资源状况,以古树群形式分类加以整体保护。



“以每木普查(即散生古树普查)为例,相关部门将对古树编号、地理定位、立地条件测定、生长环境、树种、测树因子、树龄、生长势、树体受损情况、保护现状等进行测定或调查,同时开展图像资料采集工作。”该负责人说,其中,测树因子类似人的身高体重,包含树高、胸(地)围、胸(地)径、平均冠幅。生长势,可分为正常、衰弱、濒危、死亡等四种状况。对于古树树龄测定,普查人员将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综合判定,但优先采用经济简易、安全可靠、非损伤性的方法。

目前,主要有以下四种方法判定古树年龄:文献追踪法,是查阅地方志、族谱、历史名人游记和其他历史文献资料,获得相关的书面证据,推测树木年龄。

年轮与直径回归估测法,是利用本地(本气候区)森林资源清查中同树种的树干解析资料,或利用贮木场同树种原木进行树干解析,获得年轮和直径数据,建立年轮与直径回归模型,计算和推测树木年龄。

访谈估测法,是凭借实地考察和走访当地老人,获得口头证据,或当地古树名木专家根据周边树木年龄和生长情况,合理推测树木大致年龄。

年轮测定法,是用生长锥钻取待测树木的木芯,将木芯样本晾干、固定和打磨,通过人工或树木年轮分析仪判读树木年轮,依据年轮数目来推测树龄。

古树名木承载着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寄托着广大人民群众的乡愁情思,延续着优质的生物基因,被誉为“绿色的国宝”“有生命的文物”。一般树龄在百年以上的大树即为古树;而那些树种稀有、名贵或具有历史价值、纪念意义的树木则可称为名木。古树分为三个级别,树龄500年以上的树木为一级古树,树龄在300—499年的树木为二级古树,树龄在100—299年的树木为三级古树,名木不分级别。

根据全国第二轮古树名木普查,全市散生古树名木155株,其中一级39株、二级23株、三级93株。古树群10个共1174株,其中虞城伊尹祠古树群2023年被全国绿化委员会评为全国100个最美古树群之一。

来源:商丘日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