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人们好!
今日你是否又一次和“起床困难症”斗智斗勇?
面对闹钟的“催命”,
是不是心里默默羡慕起古人?
幻想他们不用打卡的悠然生活?
那么,
几千年前的“打工人”的生活,
究竟是怎样的呢?
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打卡
要说到古代上班时间,《诗经·齐风·鸡鸣》这么说,“鸡既鸣矣,朝既盈矣,东方明矣,朝既昌矣”。《诗经》的这段对话描述的就是古人上班的情形,从春秋时代开始,古人就要在鸡鸣的时候去上班,公鸡打鸣的时间一般为早上五点,按照地支的顺序这个时间段正好是卯时,官员们上朝之前的第一件事就是清点人数,所以古代上班打卡就叫“点卯”。
唐代以后,有了“官街鼓”,凌晨五更二点敲起,以启坊门。《明皇杂录》里“五鼓初起,列火满门,将欲趋朝,轩盖如市。”是晓色朦胧中百官上朝的真实写照。
百官到了后参加由皇帝主持的朝会。朝会有大朝会、小朝会两种,小朝会是常会,每天例行的早班会,时间不是很长,多在辰时(即上午七点至九点)结束。朝会结束,上午也就下班了,通称“散朝”。
对于地方官来说,上下班时间与京官并没有什么区别,也要卯时到岗。从程序上来说,“击鼓升堂”是地方主政官员每天办公的开始。下午下班也要打鼓,称为“散堂鼓”。
通勤
中国人乘车上班的历史十分悠久。现代的上班族上班一般自驾车、乘公交、挤地铁。其实,古人和我们现在一样,上班也有通勤交通工具的。古代官员的代步工具,最早为牛拉的车,后为马拉的车,再后来,才发展为人抬的轿。在交通工具上还是颇为讲究,上班所乘之车,要有档次之分,且要求与身份相称。
如唐宋至明清时期,比较流行的有骑马和坐轿子。但坐轿子上班,一般以文职官员和年长者为主,武官一般骑马,以保持尚武精神。这也是“文官坐轿,武官骑马”的由来。但文官也不是谁都可以坐轿子的,在明代得三品以上,三品以下官员还是要骑马上班,即所谓“三品乘轿,四品骑马”一说。
需要说明的是,朝廷配给“专车”数量有限,只能保证机关主官和佐贰乘用,其他属员若要摆乘车派头就只能自备了。
迟到
在古代,迟到可是大错,扣工资算是很轻的,一般要挨板子,重则被革职,甚至可能坐牢。
《唐会要》卷二十四记载,唐玄宗时,“文武官朝参,无故不到者,夺一季禄。”《唐律疏议》规定,官员应上班而不到的,缺勤一天处笞20小板,满25天处杖打一百大板,满35天要判刑一年。对于那些称病缺席的旷职者,朝廷偶尔也会派御医检验核实,万一发现造假,欺君之罪可了不得。
假如有事不能上朝,就得和现代人一样写假条,提前告知,在花名册上注明原因,这才算完整的流程。
迟到的苦头很多人都吃过,鼎鼎有名的元代画家赵孟頫,在尚书省任兵部郎中时,就由于上朝迟到被打了板子。《元史·赵孟頫传》记载,赵孟頫跟丞相哭诉之后,后来改为低级官员迟到缺勤才打屁股,像他这样的中高级官员可以豁免。赵孟頫的这顿板子没白挨,也算是为自己的同僚争到了一些好处。
古今同款心理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29岁开始当“京漂”,因为买不起房,在长安城租了个房子,离皇宫很远。距离大概是现在北京五环到故宫的样子。每天上下班那是相当的辛苦。累得不行的白居易为此写了一首诗《晚归早出》:“筋力年年减,风光日日新。退衙归逼夜,拜表出侵晨。何处台无月,谁家池不春。莫言无胜地,自是少闲人。坐厌推囚案,行嫌引马尘。几时辞府印,却作自由身?”他的吐槽内容大致是:下班回家都大晚上了,明天还要一大早起床,苦呀!不开心。什么时候才能辞职,自由自在地生活啊!
深受上班“打卡”之苦的还有欧阳修。他写了一首《集禧谢雨》:“十里长街五鼓催,泥深雨急马行迟。卧听竹屋萧萧响,却忆滁州睡足时。”诗里描述自己听着五更的鼓声,冒着泥泞,急匆匆赶去上班,无比怀念从前在滁州时可以睡饱的日子。
◎本文来源:“都市女报”“都市110”“曲周政事”,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