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回到2023年9月,当《雪豹》在威尼斯丽都岛电影宫举行世界首映礼,万玛才旦,这位扛起「藏地新浪潮」旗帜,始终用镜头雕刻高原精神图谱的中国藏族导演,已经进入永恒的睡眠121天。


万玛导演留下的未竟之事,看似是未完成的作品——已经上映的《雪豹》;未能拍摄的《永恒的一天》;还有正在制作当中的《陌生人》。

正如导演遗作上映同时,也在面对现实拷问:《雪豹》上映首日排片占比0.4%,对比宫崎骏《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排片32.7%,《草木人间》排片10.1%,一部在国际上斩获多个奖项,受众观众口碑反响都极佳的艺术电影,仅收获少得可怜的排片,和首日45万票房收入。

这些数据不是行业报告里没有温度的数字,是中国独立电影人在资本与艺术夹缝中,开凿出的生存密码。

2020年,同样是口碑佳作的《气球》上映时,万玛导演曾在社交媒体发声:"这个时代,《气球》这样一部电影的存在,真的是不合时宜的吗?""艺术电影排片,咋这么难?"


资料图片来自网络

或许如《雪豹》里展现的人与豹的对峙一般,"让创作者没有负担地创作",也是他未竟之事的一个写照:既要不妥协、守护艺术的纯粹、野性;也要坚持艺术创作,冲破产业围栏,为更多独立电影创作者,在电影市场架构中寻找生存缝隙。

让小众艺术片

走上大银幕

YIQIYINGCHUANG

当藏地影像屡屡被消费主义浪潮粗暴简化为风景明信片式的奇观,万玛导演执拗地选择用藏族自然哲学的"二元论"、具象符号的象征隐喻,剖开雪域高原的精神褶皱。

他关注藏区历史、宗教、神话传说;关注一个人从少年、青年、中年、老年,所经历的四季变化;关注具体的普通人、家庭、群体的日常生活。

《静静的嘛呢石》以嘛呢石、新生命的降临、老人的离去,影射宗教信仰的动摇和藏族传统文化继承的断层。《塔洛》以孤独的个体与民族身份交织,用小辫子、塔洛、身份证这些具象符号,探讨个体认同的疏离和身份的丧失。


《塔洛》剧照

《撞死了一只羊》使用托物寓意和二元对立符号表达的民族化叙事策略,寺庙与酒馆场景的对立,体现当下现代文明对藏族原生态生活的侵扰,用具象符号的碰撞探讨现代器物对传统精神文化的动摇、个体面对现代文明的焦虑以及坚守。

视听语言上,纪实性的观察、实地取景的生活场景,最大限度使用生活中原有的光源和自然光拍摄。缓慢的叙事节奏给观众留下充足的时间,感受人物情绪流动。引导观众在自己构建的开放式文本架构中探寻、梳理、构建属于自己的故事。

根植于藏文化与个人独特的民族诗性美学创作理念,从边缘小人物入手,真实再现藏地现实生活场景,以小见大去反映藏区生存状态,进而探索现代文明冲击下,西藏传统主体文化的失落和重构。事实上,从创作伊始,2002年第一部个人短片《静静的嘛呢石》万玛导演就已经有明确的个人创作风格。一直到2015年第一部院线电影《塔洛》上映,用黑白影像解构身份迷失。


《塔洛》剧照

再到《气球》在生育权议题中注入轮回哲思,作为藏地新浪潮的领军人,也成功为中国电影开拓出一方新天地的艺术电影导演,尽管已经算得上最受世界瞩目的中国导演之一,但在电影市场"投资-回报"的衡量体系中,他依然只能获得有限的排片。

如他在公开采访中提及:"我只能拍小规模的影片,像《气球》《塔洛》整个时间、空间跨度都是比较集中的,从电影的层面实现起来成本较低。"

《雪豹》则更像这位已经是行业领路人的艺术导演,一次新的攀登——延续彩色镜头与黑白影像并用、梦幻诗意的独特美学同时,兼顾用低成本引入高工业水准的CG技术。


《雪豹》剧照

与其说万玛导演期待用特效技术完成叙事,创作更恢弘的影像,更进一步说也是他在自己有能力争取到更成熟的创作条件后,直面"票房即正义"的商业院线筛选机制,为艺术电影得以"出圈",触达到更多观众,进行的一次全新的探索。

正如他从没停止过扶持年轻创作者。从《塔洛》到《气球》、《雪豹》, 再到制作中的《陌生人》,每一次院线电影的创作,是个人创作的一次攀登,也是竭尽自己的力量,为"小众艺术电影得以走上大荧幕",打磨艺术电影生存实践样本。

独立电影的融资、发行

YIQIYINGCHUANG

破解艺术电影困局需要产业变革。对于中国影视市场而言,资本热潮退却意味着行业需求寻求更加可持续的存续手段,更多元、丰富 、公平的融资手段。危机同时也是转机,比如结合知识产权的版权质押等新融资模式出现,是否会成为小众艺术电影融资策略?

担任万玛导演《塔洛》《气球》《雪豹》《陌生人》作品制片人的王磊,几天前在益起映创发起的线上直播分享里,也提到制片人要有知识产权知识和意识的重要性。与传统文化传承相关的电影,在制作过程中有全方位的知识产权布局,对电影实现商业价值至关重要。


《陌生人》海报

发行端的创新也在发生。如何在拍摄阶段就锁定网络播映权收益,让影片价值从线下延伸至线上?在院线放映环节,如何精准化投放?文艺电影在商业电影夹缝挣扎,存在感也仅限于少数观众口碑中,这并不意味着艺术片观众少、没有观众,而是需要更精细的投放地图来提升院线收益。

这些都是一位懂艺术创作、懂电影制片全流程的成熟制片人,在一部电影还是初始概念阶段,已经进行全盘思考、系统规划的事。

万玛导演曾在公开采访中坦言:"我组建这样一支团队,也是希望能拍出真正纯粹意义上藏地电影、藏语电影……要拍一部纯粹意义上的藏语电影,主创的构成、对民族文化的认识,包括语言、文化传统、习俗,方方面面都有很重要的影响。"

小众艺术片不赔钱,导演创作是一方面,懂商业逻辑的制片人如何运作至关重要。接下来想为你介绍一门课程《制片人全流程工作坊》,课程主讲人王磊,是万玛导演多部作品《塔洛》《气球》《雪豹》,以及正在制作中的《陌生人》,也是万玛导演之子久美成列执导作品《一个和四个》制片人。


久美成列执导作品《一个和四个》剧照,影片提名第34届东京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最佳导演奖、第16届亚洲电影大奖最佳新导演奖。

对于电影制片,王磊有自己的理念和坚持。他认为,做独立电影制片,关键是清楚知道自己:

"想做什么电影,和谁合作,做什么东西,想清楚这些问题,执行下去,形成个人独立厂牌,个人独立的小系统,再慢慢延展开,慢慢变大。"


电影艺术不是挣快钱的工具,是需要有运筹、有恒心、去养成的长期事业。从他的个人制片作品年表能看出,他秉持的制片理念也被他从入行开始,就一以贯之践行:

2015年《塔洛》

2016年《清水里的刀子》

2017年《团鱼岩》

2018年《气球》

2020年《艺术死了》《回南天》

2021年《最后的告别》《一个人的葬礼》《一个和四个》

2023年《雪豹》

2024年《陌生人》


艺术片不需要出圈,而是要找到自己的圈层。16年行业摸索,他已经打磨出一套独立电影制片实践样本。

很有可能,这是你第一次全面了解以万玛才旦导演作品为代表的藏地"新浪潮电影"制片全过程。在王磊看来,制片人有两重身份。一是服务角色,主要任务是服务导演的创作;一个是管理角色,要承担一个项目方方面面工作。他总结了几方面制片人需要具备的思维和能力——

原点是发心。制片人往往被认为是资源人脉为王。王磊不这样认为,在他看来经验资源在初入行时并没有起到决定性作用。对于如何发现好项目,他认为没有现成的好项目,制片人不是找项目,而是以动态的眼光去找趋势,在项目还是一个原始创意想法时判断是否有延展空间,有从种子长成参天大树的创作趋势。


其次是专业技术。有运筹思维,懂规划项目、组建团队、匹配人马;懂基本的财、税、法,通过财、税、法思维和工具跟踪检测项目,确保项目健康运转,也要有规避审查风险的能力;懂艺术创作,了解创作全过程和难点,从而把工作流程做精准细致的拆解;要懂行业、产业、经济趋势,懂时代潮流风向,制片人的核心价值之一是要找到为创意买单的人。

3月22日、23日两天,制片人王磊在北京进行一次线下工作坊学习培训。下面是完整课程大纲,希望是你需要的。


两天课程,从宏观上作为制片人,应该去思考什么,具备怎样的战略想法,战术思维是什么。到微观细节的剧本选题的策划要点,税率、知识产权细则要懂到什么地步,AI时代制片人如何通过AI提高工作效率,都会一一分享给你。

分众化时代,观众需求呈现多样化。让艺术片走上大银幕,本质是守护文化的多样性。正如我们怀念万玛导演将镜头作为手术刀剖开人类精神褶皱的孤勇。独立电影不必在艺术与商业间做非此即彼的艰难抉择,而是独立创作和坚持深耕,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存语法。市场不断走向成熟需要更多懂创作的专业制片人共同创造,这也是正在选择职业方向的年轻电影人,拥有更广阔职业未来的起点和希望。等你加入。

加入课程,扫码咨询↓

作者 | 轻舟

排版丨pelyliu

「注: 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豆瓣及网络,

若有侵权请主动联系我们。」

益 起 推 荐


关 注【 益 起 映 创 学 堂 】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