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的教授,大师的大师,前指陈寅恪,后指陈垣。

回望百年奋斗史,史学二陈双星闪耀,学子之幸,时代之幸,民族之幸也!



一、文人相惜

1926年7月13日,二人在吴宓牵线下相识。时年陈寅恪36岁,无文凭无著作;陈垣46岁,中西闻名,遍任要职。然《敦煌劫余录》和旧著《元西域人华化考》陈垣皆请陈寅恪写序,英雄不问出身,学问哪辨少长。

一时间,学界惺惺相惜,不齿瑜亮之争。

自此,荐书、荐友、查阅、互审、唱和,一发不可收拾,二人皆著述等身,桃李满园。


陈寅恪致陈垣提及岑仲勉的信札


二、大师风骨

陈垣治学,庄严厚实,奠基励耘学风,仍督促弟子和长子求教于陈寅恪。

1940年,陈垣著成《明季滇黔佛教考》,认为“此书舍陈公外,无合适作序之人”。为使序言能够排入,陈垣甚至决定让排印工多候数日。当序言及时寄到时,陈垣喜出望外,又立即催促长子陈乐素找陈寅恪询问对成书的意见。

至于相互引用文章,不可遍数。


致陈垣代钢和泰邀约的信札

三、文脉流传

陈垣校长在人生的每一个关口,都与时代同步,躬耕励耘,是中华复兴史上一块厚实的砖石;陈寅恪天纵英才,超越时代,因其稀缺,将是中华复兴后的重要精神财富。

其“四不讲”,震古烁今!“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过去讲过的,也不讲。”

何其潇洒!何其豪迈!何其灿烂!何其珍稀!


遗存的十七封陈寅恪致陈垣信札

编辑 | 蓬江发布编辑部

来源 | 文/梅明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