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石城村的前一篇文章发出之后,有网友留言,说:马老师,你弄错了,龙门寺在源头村,不在石城村。
非常感谢网友认真阅读,并指出文章表述错误的地方。
收到留言后赶紧上网搜索,看到网上关于龙门寺的信息基本上都一样,或者说龙门寺位于“源头村北1.5公里”,或者直说位于“源头村”。这个信息对不对?对,但也不完全正确。
如果是对外地人介绍,这样说完全可以,甚至还可以说是十分恰当。因为一个外地人要去龙门寺,他按这个介绍导航到源头村,完全不走冤枉路,很好。
但,要是全面介绍石城村,而把龙门寺抛除在外,石城村肯定不答应。平常说说龙门寺在源头村也就罢了,要是硬把龙门寺这一块和石城村切割开来那可就不行了,因为龙门寺从历史上直到现在一直是属于石城村的管辖范围。
平顺县,这片隐藏于太行山深处的土地,人口居住比较分散,这边一户,那里一家,全散落在这一山和那一沟之间,形成了无数个自然村庄。正因如此,一个行政村往往由许多小的自然村庄聚合而成,石城村便是这样。
除却作为核心的石城主村,其周边还散布着蟒岩、龙门寺 、大岩脑、西辿、乐道、小木口、南道、西香凹、东峧沟、大掌、永乐梯、乐家峧、老碣、西峧沟、圈套峧等十几个自然小村庄,它们如同繁星点点,镶嵌在环石城主村的深山之中。
龙门寺自然庄,作为其中独具特色的存在,以前曾有十余户人家在此安居乐业。这些住户,主要由两类人构成:一类是曾租种龙门寺土地的佃户,他们年复一年在这片土地上挥洒汗水,播种希望;另一类则是从龙门寺还俗的僧人,尘世的烟火在他们心间重燃,选择在此处落地生根。时过境迁,如今他们大多已陆续迁至石城主村,此地只留下些许岁月的痕迹。
龙门寺庄声名远扬,在于龙门寺古建筑的珍贵非凡,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作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吸引着八方来客。而龙门寺周边的山林土地,依然是在石城村的管辖之下。不过,石城村的十几个自然庄中,现在除蟒岩和西辿外,其余都已经没有老百姓居住了。
太行山如一卷被岁月揉皱的宣纸,而平顺县石城村便是这褶皱深处的一滴墨痕。这里没有都市的喧嚣,只有山与水的私语、石与云的缠绵,以及时光在石缝间悄然生长的故事。漫步其间,仿佛翻开一部用山石流水写就的史诗,每一块青石板都是诗行,每一道山泉都是韵脚。
石城村所处这块地方地理条件非常好。往近里看,石城村西是一条河沟,村东是一条河沟,村南是涛涛的浊漳河,背靠着高高的山,村子恰好在中间的这一片是一小块冲积平原。背山面水,朝阳而生,土地肥沃,气候适宜,物产丰富,非常适合人类居住。
往远里看,石城村的东、西、南、北四面被十几座大小山头环绕,如正西有西王山,西北有鸡冠寨、小寨山,西南有王帽山,正南有笔架山,东南有大寨山,正东有石榴山、卧佛山,东边近处还有寨坡孤山,正北有连印山,东北有窟窿山等。
环石城皆山也。这些山首尾相接对村庄形成一个大的拱卫之势,就像一座天然形成的石头城,确是个藏军屯粮的好地方。不由得想,石勒能从奴隶做到皇帝,不仅雄才大略,也是真有眼光。石城村这个依山傍水的好地方,竟然被他选中了。
山是青山,水是绿水。绿水青山,就是石城村最坚实的依托。
石城村依偎在浊漳河北岸,324省道穿村而过,将现代交通的便利与古镇的静谧编织成和谐画卷。浊漳河的水,是太行山的血脉。春日里,河水裹挟着融雪的清冽,冲刷着两岸的卵石;秋日则沉淀成翡翠般的碧色,倒映着层林尽染的山影。河畔的梯田上,农人弯腰耕作,锄头与土地的对话声与流水声交织,仿佛在吟唱一首古老的农事歌谣。
想当年,老支书刘进和带领广大党员、干部及全体群众积极建设引水渠道3.5公里,把龙门寺泉水引进石城村,群众早早吃上了清凉甘甜的泉水。修建蓄水池、高灌站,把旱地变成水田,太行山里也实现了一年两季收获。又利用浊漳河水修建了小水电站,在1962年就解决了全村的照明问题。
村西不远处,红旗渠的源头在浊漳河畔静静流淌。上世纪六十年代,河南林县人民用血肉之躯凿山引水,而石城村人也是这场壮举的见证者和参与者。如今,红旗渠水依旧奔涌,却少了当年的悲壮,多了几分岁月沉淀的从容。村民说:“这水里有汗,也有魂。”
石城村周边的山峦,宛如一座座绿色的宝藏,慷慨地馈赠出花椒、核桃、柿子、软枣等诸多山珍。每至收获时节,漫山遍野的花椒树挂满了密密麻麻的果实,微风拂过,麻香四溢,那是属于石城独特的味道;核桃树的枝头被沉甸甸的青皮核桃压弯了腰,敲开外壳,露出饱满的果仁,饱含着大地的滋养;柿子树像是被点燃的红灯笼,红彤彤地挂满枝头,在秋日的暖阳下闪耀着诱人的光泽,咬上一口,软糯香甜;还有那不起眼的软枣,虽个头小巧,却有着别样的清甜,承载着儿时的记忆。
儿时的记忆,是多少离乡游子最深切的怀念。
从石城村走出了多少游子呢?不知道!因为石城村的教育资源非常丰富,从明清时期的龙门书院到上世纪的平顺县第三高小,现在是除平顺县城之外唯一处幼儿园、小学、中学齐全的地方。
山的厚重和水的灵动,造就石城村的人杰地灵,加之历来重视教育的宣传与投入,因此上在各个时期石城村都有人才辈出。从这里走出的学子,走向祖国的四面八方,在各行各业崭露头角,有的投身科研,为国家的技术突破贡献力量;有的扎根基层,致力于乡村振兴,反哺家乡。
那一开门就扑面而来的巍巍高山,那流淌不息的浊漳河,那棵历经七百余年依旧挺拔的老柏树,还有老屋上空那缕袅袅升起的炊烟……都是游子们的怀念。
依山傍水的石城村,依旧能看得见山,望得见水。山是青山,水是绿水。
山与水的相互交融,共同绘就了这大自然最壮丽的画卷,让人沉醉其中,忘却尘世纷扰,只想静静聆听这山水间石城村的千古传奇。
小编微信:jdn0355,欢迎添加,探讨晋东南地区有关问题,或添加关注本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