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的上海篆刻巨匠云集、人才荟萃。海派篆刻也因此在全国篆刻界享有“半壁江山”的美誉。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得涧书画研究会副会长兼理事长、徐汇区书画协会副会长——沈爱良,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沈爱良

沈爱良,字贞石,生于上海松江,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师从刘一闻学习书法、篆刻,擅长圆朱文印、砖印和肖像印等创作,兼擅书法和丹青,作品有“雅洁秀逸、古穆冲淡”的特点。

一枚印章让篆刻成为一生挚爱

沈爱良读高中时,一位同学送给他一枚自刻的印章,刻“藏良书”三字,自此他心中埋下对篆刻的向往。后来,他直升上海师范大学,大一时偶然在学校礼堂海报栏看到秋石印社的招新海报,从此开始了他和篆刻的一生之缘。

秋石印社成立于1986年,社名“秋石”取“秋实”“求实”谐音,寓有“春耕秋收”“春华秋实”“求实奋进”之意。担任印社顾问的有刘一闻、吴颐人、高式熊、吴友琳等国内著名篆刻家。该社团多次被评为“上海高校明星社团”“全国高校优秀国学社团”。

沈爱良加入秋石印社之后,凭着优秀的艺术禀赋和对篆刻的热爱,第二年就成为了社长,大学四年,他担任了三年社长。毕业留校后,他一直担任秋石印社的指导老师。他一年要创作三百余件作品,几乎是一天一件,三十余年坚持不辍。

磨砥刻厉终入“大匠之门”

观赏沈爱良的印作,线条纤细简洁,对比分明,令人赏心悦目。印章光滑平整,精致无瑕,精准到可以用游标卡尺来测量。这和沈爱良创作中的一个习惯有关——他坚持每印都“铲底”。“铲底”,即将印章凹下去的部分处理平整。如不铲平,凹凸不平的印面上就好像有锋利的“刀刃”一样,印泥是用艾绒、硃砂和蓖麻油调和而成。不光滑的底面,会将印泥中的艾绒反复斩断,久而久之,印泥会因失去拉力而产生琐碎的毛头,影响美观。但这也意味着创作者要花费更多的工夫去处理这些其他人根本注意不到,或者根本不在乎的小细节。



十二生肖印中的“巳蛇”

沈爱良还将书画融入到篆刻之中。他雕刻的孙中山、鲁迅等肖像印章,在方寸之间尽显伟人风骨。他刻的十二生肖印章,一面是活灵活现的生肖图,一面是精妙自如的书法印刻,书法、绘画、篆刻艺术三位一体,妙趣横生、浑然天成。他根据明代文人陈继儒在《太平清话》中写到的“一人独享之乐”,创作了“独享之乐”系列作品,体现焚香、试茶、洗砚、鼓琴、校书、听雨、浇花等24种“独享之乐”,观之能让人滋养心性。从他的作品中,能够品读出作者浓郁的家国情怀和悠游的生活旨趣。





沈爱良的书法、绘画和篆刻作品

沈爱良历年来有大量作品及论文发表在专业报刊、杂志上,出版专著《篆刻入门》《贞石印痕》《贞石印选》《贞石刻佛说四十二章经》等。他的个人传略收入《中国篆刻大辞典》《上海现代篆刻家名典》,成为继赵叔孺、方介堪、刘一闻等海派篆刻大师之后的第四代海派篆刻传承人。著名国画大师陈佩秋先生在看了沈爱良篆刻作品集后,欣然为他题写“大匠之门”四个大字。

潜心传承让中华文化发扬光大

三十余年的辛勤耕耘,沈爱良收获满满。他注重篆刻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培养出近千名篆刻艺术爱好者。

他期待更多年轻人能够走进篆刻的世界,将这门独特的中华传统艺术传承下去。传统篆刻因为印章体积小,展示有局限性,为了能够让初学者更好地掌握篆刻艺术,他带领学生创新开展砖印创作,用榔头、錾子在一尺见方的老青砖石上刻印。老砖因岁月侵蚀、自然磨泐而形成的如汉印般自然斑驳的“残缺美和古朴美”,很容易让初学者理解什么是汉印的气韵。同时,由于老青砖的尺寸较大,拓印出来不需要再作放大处理,展示效果既来得直观,视觉冲击力也更强。砖印创作,是沈爱良在海派篆刻非遗传承方面的一次成功探索,也是对海派篆刻传承发展的一次创新突破,对海派篆刻“活态传承”的推动——既扎根传统,又面向现代,通过创新、教育、传播等多维度实践,使这一古老艺术在当代焕发新生。


沈爱良的砖印

篆刻耗时、用眼、费力,但沈爱良乐此不疲。他感谢家庭的支持,也庆幸自己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让他能够心无旁骛,涵养灵性,专心精进自己爱好的艺术创作。他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将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书画篆刻艺术不断发扬光大。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