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藏高原的东麓,一条连接青海与四川的铁路大动脉——川青铁路,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而其中的甘青隧道,作为全线的控制性工程,更是进入了掘进冲刺的关键阶段。这条穿越高原腹地的隧道,不仅承载着两地人民对便捷交通的期盼,更将开启区域发展的新篇章。
甘青隧道,全长22380米,是川青铁路上的“咽喉”之地。它的建设进度,直接关系到整条铁路的通车时间。如今,这条隧道已经掘进超过七成,开挖长度达到了约16900米,完成比例高达75.5%。这一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建设者们夜以继日的辛勤付出和不断创新的施工技术。
走进甘青隧道的施工现场,机器轰鸣,尘土飞扬。但在这看似混乱的场景中,却蕴含着高度的组织性和科学性。为了应对复杂的地质条件,施工团队将隧道划分为多个施工作业面,进行交叉作业。这种施工方法不仅提高了施工效率,还有效控制了安全风险。同时,国内先进的数字化三臂凿岩台车等智能机械化设备的引入,更是让隧道的掘进如虎添翼。这些设备不仅大大减少了人力投入,还提高了施工的精度和安全性,为隧道的顺利掘进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甘青隧道的掘进过程中,每一个节点的突破都凝聚着建设者们的智慧和汗水。2025年2月18日,川青铁路9标段双朋西隧道出口与斜井正洞大里程段的顺利贯通,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双朋西隧道全长6628.77米,其出口段的贯通为甘青隧道及川青铁路的全线贯通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一成绩的取得,不仅是对建设者们辛勤付出的最好回报,也是对他们专业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充分肯定。
甘青隧道的建设并非一帆风顺。高原地区复杂的地质条件、恶劣的自然环境以及严格的生态保护要求,都给施工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然而,正是这些挑战,激发了建设者们的创新精神和求知欲。
在应对复杂地质条件方面,施工团队通过不断摸索和实践,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施工方法。他们针对隧道穿越的岩层松散、富水等特点,采取了多种措施来确保施工的安全和质量。例如,他们采用了超前地质预报技术,对隧道前方的地质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同时,还引入了注浆加固、钢支撑等施工技术,来增强隧道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在智能化施工方面,甘青隧道也走在了前列。他们引入了国内先进的数字化三臂凿岩台车、智能爆破系统等设备,实现了施工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这些设备的应用,不仅提高了施工效率,还减少了人力投入,降低了施工风险。
甘青隧道的建设还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他们采取了多项措施来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如将弃渣场设置在对环境影响最小的区域、采用科学的施工方法和严格的管理措施来减少噪音和扬尘等。同时,他们还积极开展生态恢复工作,确保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甘青隧道的顺利掘进和川青铁路的全线建成通车,将给青海和四川两地带来深远的影响。首先,在交通方面,它将极大地缩短两地之间的旅行时间。届时,西宁至成都的铁路旅行时间将由原来的26小时压缩至5小时,这将极大地便利沿线各族群众的出行。无论是商务出行还是旅游观光,都将变得更加便捷和高效。
在经济方面,川青铁路的建成通车将加强兰西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的联系,促进沿线地区的经济交流和发展。它将为青海和四川两地的资源开发、产业升级和市场拓展提供有力的交通支撑。同时,还将带动沿线地区的旅游业、物流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当地人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
在文化方面,川青铁路的建成通车将促进沿线地区的文化交流和融合。青海和四川两地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随着铁路的通车,两地之间的文化交流将更加频繁和深入。这将有助于推动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在战略方面,川青铁路的建成通车将对于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的互联互通具有重要意义。它将为沿线地区的对外开放和合作提供有力的交通保障,促进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和共同繁荣。同时,还将有助于提升我国在西部地区的战略地位和影响力,为维护国家安全和稳定作出积极贡献。
甘青隧道的掘进冲刺,是川青铁路建设中的一个重要节点,也是青海和四川两地人民共同期盼的一件大事。它的顺利掘进和全线建成通车,将开启区域发展的新篇章,为沿线地区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积极影响。
作为关注这一重大工程的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当我们乘坐着高速列车穿越甘青隧道时,将会感受到那份来自高原的壮阔与美丽。而这份壮阔与美丽,正是建设者们用智慧和汗水浇灌出来的果实。
在此,我们向所有为甘青隧道和川青铁路建设付出辛勤努力的建设者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同时,也期待更多的朋友关注这一重大工程的建设进展,共同见证这一历史时刻的到来。让我们携手共筑梦想,期待未来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