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2日凌晨,地中海东岸战云密布,以色列国防军出动大规模海空联合作战群,对叙利亚多个战略要地实施突袭性打击。塔尔图斯港和贝达港区域升起浓烟,防空预警系统频繁告警。48小时内,以军出动包括F-35I"狮鹰"战斗机、F-16I"苏法"战斗机在内的多型战机,配合海军"萨尔5"型导弹艇编队,对叙利亚军事设施展开打击。
此次行动是以军近年来规模较大的跨境军事行动之一。以军采用精确制导武器,打击叙利亚海军基地、防空系统、机场跑道等军事目标。叙利亚军方证实,多处重要军事设施遭到破坏,包括沿海雷达站、防空导弹阵地、军用机库等。叙利亚海军主力舰艇在港遭受打击,作战能力受到重创。
此次突袭行动展现以军在区域战场的军事技术优势。以军运用网络电子战手段压制叙利亚防空系统,实施多波次、立体化打击。战术上采用"蜂群突防"模式,以大量无人机和巡航导弹饱和攻击,突破叙利亚的防空网络。以军还在实战中运用新型激光武器系统,对叙利亚的防空雷达实施定点瘫痪。
此次军事行动的战术特点在于协同海、空、天、电等多个作战领域,形成综合打击能力,体现"多域作战"理念。在电子对抗方面,以军展现出技术优势,能够有效压制叙利亚的俄制防空系统。以军还利用人工智能技术,通过快速目标识别和精确打击,提高作战效能。
2月13日,俄罗斯海军"戈尔什科夫海军上将"号护卫舰接到预警后,紧急驶离塔尔图斯军港,与其他俄军舰艇一起转移至距离叙利亚海岸约20海里的安全水域。俄罗斯空天军也启动应急预案,连夜调派伊尔-76MD运输机和安-124"鲁斯兰"重型运输机,将部分高价值军事装备和人员撤离叙利亚境内基地。
在以色列空袭开始前就采取预防性撤离,表明对局势发展的判断。在当前俄乌冲突背景下,俄罗斯不愿在叙利亚战场投入过多军事资源,更倾向于采取灵活的军事存在方式。
空运方式优先撤离的是电子战系统、高端雷达等技术含量较高的装备,而常规武器装备则暂时留守。这种差异化撤离策略反映出俄军对叙利亚局势的研判:既要保护核心军事资产,又要维持一定程度的军事存在,以确保俄罗斯在叙利亚的战略利益。
伊朗高层在德黑兰发表讲话,呼吁叙利亚政府与反对派展开对话,寻求政治解决方案。伊朗外交部长随后通过外交渠道,向叙利亚政府转交关于武装组织在伊德利卜省等地活动的情报,显示出伊朗在地区事务中扮演角色的意愿。
通过推动叙利亚各方对话,伊朗试图在地区事务中发挥更大影响力。向叙利亚提供情报支持,展现伊朗的情报能力,也强化伊叙战略合作关系。伊朗的外交活动旨在缓解地区紧张局势,防止冲突升级。
叙利亚的常规军事力量遭受重创,防空系统和海军力量瘫痪,削弱叙利亚的军事威慑力。俄罗斯在叙利亚的军事存在也面临调整,可能导致地区军事力量对比发生变化。
叙利亚军事实力的削弱和俄罗斯军事存在的调整,可能使伊朗加大对叙利亚的支持力度,以填补战略真空。这种变化可能引发新一轮的地区权力重组,影响中东地缘政治格局。
大量基础设施遭到破坏,加剧人道主义危机。难民问题给周边国家带来压力,需要国际社会关注和支持。地区安全形势的恶化可能影响经济合作和人文交流,给中东地区的和平与发展带来挑战。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