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兰高地凌晨被数十次爆炸震醒,以军战机越过边境,执行代号"精确打击"军事行动。至少12架F-35和F-16战机编队飞越边境,携带GBU-39小直径炸弹和"长矛"精确制导武器,打击叙利亚军事目标。

大马士革西南郊军事研究中心及通讯枢纽遭受重创。该设施主体建筑群40%被摧毁,周边防空阵地瘫痪。大马士革国际机场被精确打击,跑道中段出现三处弹坑,机场临时关闭。打击精确度达米级水平,以军具备全天候精确打击能力。

叙利亚S-300和S-400防空系统锁定目标,发射至少24枚防空导弹。叙利亚军方通报拦截8架战机。叙军转而依靠炮兵和地对地导弹系统反击。

部署在戈兰高地东麓的叙利亚第4装甲师"狮子"炮兵群发射超过200枚152毫米口径炮弹,饱和打击以色列在戈兰高地的军事设施。部署在霍姆斯省的"龙卷风"多管火箭炮系统加入战斗,形成纵深火力网。

双方在戈兰高地的交火强度为近年来最高。交火区域超过180平方公里,包括多个战略高地和关键通道。昆艾特拉省交界处交火激烈,双方投入战术预备队,争夺海拔1,100米的制高点。该高点对控制通往大马士革的关键通道至关重要。

以军部署"雨燕"电子干扰系统,定向干扰叙军指挥通讯网络,导致叙军前线部队与指挥中心通讯中断3小时。叙军启用俄制"海棠"电子对抗系统,试图干扰以军GPS导航系统,但收效有限。

战事进入第三天,双方军事动员规模扩大。叙利亚从中部和东部战区抽调两个机械化步兵旅增援前线,以色列调集预备役部队,在边境部署"铁穹"防御系统机动单元,应对可能的导弹威胁。戈兰高地的争夺进入新阶段。

叙以冲突升级,黎巴嫩南部地区爆发火箭弹袭击。从黎巴嫩南部发射超过120枚火箭弹,直指以色列北部城市和军事设施。火箭弹呈扇形覆盖基利亚特什莫纳到海法区域,构成区域饱和攻击。

发射的火箭弹包括"飓风-1"短程火箭弹、"法基尔-1"中程火箭弹和改进型"喀秋莎"火箭弹。这些武器系统射程20至75公里,具有一定精确打击能力。武器的技术特征与伊朗产武器相似,印证伊朗向真主党提供军事技术支持的评估。

以色列"铁穹"防空系统启动拦截程序。以色列防空指挥部通报拦截约70%的火箭弹,数十枚突破防线,落入北部定居点和军事基地。火箭弹袭击造成以方军事设施损毁,包括雷达站和弹药库。突袭时机极具战术意义,以军主力应对叙利亚方向的威胁。

作为回应,以色列空军出动F-15I"雷"式战斗轰炸机编队,精确打击黎巴嫩南部地区。攻击重点是纳巴蒂耶和本特杰贝勒地区的疑似武器库和指挥所。至少15处目标被摧毁,包括地下隧道入口和通讯设施。

真主党特种渗透小组也在行动。作战单元试图穿越以色列北部边境防线,突袭军事设施。以色列边防部队通过热成像系统发现并拦截多组渗透人员,双方在边境地区短兵相接。

黎巴嫩此时介入冲突,是精心策划的战略协同,体现"两线作战"军事理论,即在敌人受压时,在另一方向施加威胁,迫使对方分散兵力。真主党此举减轻叙利亚军事压力,配合地区战略布局。

黎巴嫩政府与真主党的行动划清界限,强调这是非国家武装单方面行动,不代表黎巴嫩国家立场。真主党作为黎巴嫩政治和军事领域的重要力量,其行动反映复杂的地区地缘政治考量,背后有伊朗支持。此次介入表明中东安全格局正在经历变动,冲突相互交织,形成复杂安全挑战。

战火蔓延,人道主义危机在叙利亚和黎巴嫩边境地区蔓延。联合国难民署报告称,冲突爆发后12天内,超过107,000名平民被迫离开家园,预计到月底可能攀升至15万。

叙利亚西南部,整个村庄被弃空。昆艾特拉省的43个村庄人口减少超过80%,只剩下少数无法行动的老人和拒绝撤离的居民。人口迁移形成三条逃亡路线:大马士革郊区、叙利亚南部德拉省和越过边境进入黎巴嫩。

德拉省临时安置点遍布简易帐篷,没有基本卫生设施,饮用水短缺。医疗队报告腹泻和呼吸道疾病爆发,尤其5岁以下儿童。每天接诊超过200名患者,药品储备仅够维持一周。许多孕妇途中分娩,缺乏产科护理。

面对人道主义灾难,国际社会反应迟缓。联合国难民署的紧急救援呼吁仅获得27%的资金承诺,未能获得应有重视和资源。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