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辙所作《哪吒》诗,是北宋时期少有的直接提及哪吒的文学作品,反映了当时儒家思想与佛教传说的冲突。此诗收录于《栾城三集 卷一》,成为研究宋代儒释思想碰撞的重要文本。该诗原文如下:



哪 吒

(宋·苏辙)


北方天王有狂子,只知拜佛不拜父。


佛知其愚难教语,宝塔令父左手举。


儿来见佛头辄俯,且与拜父略相似。


佛如优昙难值遇,见者闻道出生死。

嗟尔何为独如此,业果已定磨不去。


佛灭到今千万祀,只在江湖挽船处。

译文:

北方天王有个狂妄的儿子,只知拜佛却不敬父亲。佛陀见他愚昧难教化,便让天王托举宝塔(象征佛法权威)。

哪吒拜佛时低头俯首,勉强看似在拜父。佛陀如昙花般难遇,见者方能超脱生死。

可叹你为何如此执拗,业报已定无法消除。佛虽涅槃千万年,其教化仍存于民间(如江湖挽船的普通人)。


背景介绍

苏辙(1039-1112)是北宋文学家,与其兄苏轼并称“二苏”,秉持儒家忠孝伦理。哪吒形象源自佛教,宋代已与道教融合,但其“析肉还母、剔骨还父”的行为与儒家伦理冲突,故宋代文人多避谈哪吒。苏辙因不满哪吒的“不忠不孝”,在《栾城三集》中写下《哪吒》一诗,借批判哪吒暗讽佛教对世俗伦理的冲击。此诗是宋代唯一明确提及哪吒的文学作品,反映了儒家与佛道思想的矛盾。

诗词赏析

1. 主题与批判

全诗以“拜佛不拜父”为核心,直指哪吒悖逆儒家孝道。诗中“宝塔令父左手举”暗讽佛教以权威压制人伦,而末句“江湖挽船处”则暗示佛法虚妄,反衬民间朴素的伦理坚守。

2. 艺术手法

对比与反讽:通过“拜佛”与“拜父”的对立,揭露哪吒的愚昧与佛教对世俗伦理的扭曲。

意象象征:“宝塔”象征佛法的操控,“优昙”(昙花)喻佛法虚幻,强化批判力度。

禅宗典故化用:哪吒“析骨还父”原为禅宗公案,苏辙将其具象化,探讨业报与伦理的冲突。

3. 历史意义

此诗是宋代儒学对佛道文化的一次直接交锋,凸显儒家“忠孝一体”的价值观。相较于后世《封神演义》将哪吒美化为孝子,苏辙的批判更贴近宋代主流思想,也为哪吒形象的本土化提供了思想史线索。

资料来源:DeepSeek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