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恩师殚精竭虑,不顾一切要带弟子上山巅;
现在,恩师怎么也没想到,功成名就的弟子,会“反水”自己。
这大概是很多网友们,对吴敬平马琳这对师徒,如今最大的感受。
到底,吴敬平马琳,从前有何情义?
又到底,吴敬平马琳,为何会走到如今这局面?
今天,咱们就从吴敬平马琳的相遇相知讲起,一起来看看他们从前那段并肩同行的光辉岁月。
只有真正看完,才会懂大众为何会对吴敬平如此意难平。
01 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师徒
回首吴敬平和马琳这对师徒,他们的情谊堪称是:
“一起下过乡,一起扛过枪”。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两人在相遇之前,各自的打球生涯,都极其地不顺,但偏偏这2个不顺的人,创造了谁也想不到的奇迹。
先说,吴敬平。
1991年,在蔡振华力排众议下,吴敬平正式执教国家队。
之所以要力排众议,是因吴敬平当时别说进国家队了,就是当教练都不太够格。
众所周知,要进国家队当教练,首要就是看个人成绩。
但吴指导,18岁正式成为乒乓运动员,25岁就退役了,因为打球这7年里,实在“打不出头”,最好的成绩才全国第8。
用吴指导自己的话调侃:都知道我爱研究球,但对于打球,大家都觉得我不是那块料。
再者,吴指导进国家队之前,跟“教练”这一职位,也扯不上边。
1979年,吴敬平退役,回到四川二队任职,原本领导决定让他当教练,可发现他不太合适,就让他做了领队。
所以,当吴敬平刚进国家队时,他说自己头一个星期,只敢看运动员们训练,根本不敢跟人家讲话,因为运动员个个都比他厉害。
那么,为何一个四川二队的领队,会被蔡振华钦定为国家队教练呢?
这是因为吴敬平当年,手握一个特殊的打法,直板反胶。
这个打法,于国家队而言,不仅空白,也是力克国外选手的重要打法。
以现在的眼光来看,蔡振华让吴敬平过来,更像是让他带一个崭新的科研项目,至于多久能出结果,没人知道。
虽身怀特殊打法,但吴敬平刚进国家队那几年,并未得到重用。
他做的最多的,就是给运动员发发球,查查宿舍,抓几个不守纪律的,给上头领导汇报,所以当时运动员们最“烦”的就是他。
尽管并未得到认可,但吴敬平很敬业,对带领的运动员,他是一个球一个球的研究,好在哪里,坏在哪里,他都认真记录。
他为的就是有一天,能够找到合适的爱徒,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发挥出来。
直到1996年,吴指导要等的人,终于来了,他就是马琳。
马琳,同样不得志。
跟师父吴敬平一样,进国家队之前的马琳,打球生涯也是非常坎坷。
马琳,6岁打球,打了3年,还打不进专业队,打到最后就连马琳母亲夏敬茹都开始怀疑,自己儿子到底适不适合打球。
因为专业队,一般人打一年就进了,而马琳打了7年,直到13岁,才进了汕头体校,成了专业运动员。
在汕头体校时,马琳练球,非常刻苦,刻苦到一周就能练坏一双球鞋。
凭借这股子勤奋,1年后的马琳,终于为学校争了光,在全国青少年比赛中,拿到人生第一个男单冠军,并被蔡振华相中,进了国家二队。
在国家二队,马琳依旧是勤奋刻苦的典范,2年后,荣升一队。
彼时,马琳认为,进了国家一队,就能很快起飞,但还没起飞,他就先郁闷了,因为蔡振华把马琳,分给了国家队当时最不起眼的教练。
这个教练,就是吴敬平。
02 因为惺惺相惜,所以全力托举
一个是没人看好的教练,一个是没人看好的运动员。
吴敬平马琳这对师徒,像极了一对“难兄难弟”,不仅如此外人不看好,他俩之间也是挺“内耗”。
尤其马琳,起初根本就不听吴指导的话,用马琳的话说:当时年龄小,不理解师父的一片苦心。
当时,吴指导希望把“直板反胶”这个打法的效果,发挥到极致。
所以,他要求马琳练新技术。
但马琳当时倔,他就不练,因为突破新技术,不仅难,还得花大量时间。
况且,马琳对吴指导,也根本不信任,一来吴教练自己都没啥过人成绩,二来吴教练也没啥名气,在马琳眼里,这师父也就那样。
但不管马琳如何看自己,吴敬平把一腔热血和精力,都投在了马琳身上。
软的不行,来硬的,硬的不行,那就硬逼,反正不管怎样,吴教练愣是让马琳学会了这个独门大招。
因为在吴敬平心里,马琳就是自己执教生涯的全部希望,马琳成功,就是他成功,马琳失败,他就失败。
再者,吴敬平也很共情马琳。
他知道马琳这一路走来,打球生涯也是非常坎坷,就像当年的他一样,不被众人看好,受尽冷眼与嘲笑。
正是因为当年自己淋过雨,所以他拼命也要为马琳撑起一把伞。
那些年,因自己把全部精力都给了马琳,吴敬平还被其他运动员投诉不公平,被蔡振华批评。
但即便如此,吴敬平依旧给马琳最大的关心与爱护。
1999年,在第45届世乒赛上,马琳的“绝招”经受住了考验。
靠着吴敬平教的这个“绝招”,马琳在半决赛对阵老瓦(瓦尔德内尔),落后2局情况下,最后反败为胜,一战成名!
尽管决赛输给刘国梁,但对这个“绝招”,马琳终于有了足够的信心,彼时他和吴敬平都坚信,只要日后苦练,冲击2000年悉尼奥运会不是问题。
只可惜,两人当时还是太年轻,他们根本不知道,日后要面临的打击,到底有多大!
03 为马琳,吴敬平倾尽一切
2000年悉尼奥运会来临之际,马琳以为自己有望征战悉尼。
结果没想到,临门一脚的时刻,杀出来一匹黑马,刘国正。
一时之间,蔡振华等领导们,对于到底是选马琳还是刘国正,难以抉择。
为求公平,领导们决定在马琳刘国正之间来一场预选赛,谁赢谁去。
这场比赛,地点在香港,加上又是队内选拔,吴敬平未跟马琳同行。
许是没有师父坐镇,马琳心态不稳,绝招也没发挥好,最后惜败刘国正,无缘悉尼。
失去悉尼奥运资格后,马琳心态极其消沉。
面对爱徒的失望与绝望,身为师父的吴敬平,也是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实际上,他比马琳更痛!
因为马琳还年轻,日后还有机会,而对于当时的吴敬平而言,马琳无法参加奥运会,意味着他的执教成果,还是无法得到检验。
为了给马琳,也是给自己争一次机会!
向来低调谦逊的吴敬平,主动找领导蔡振华谈话,一谈就是3小时。
蔡振华表示,从未见过如此激动的吴敬平,他把马琳身上的每一条优点,全都列举出来,就是希望给马琳一次机会!
只可惜,不管吴敬平再如何努力,结果都无法改变。
面对无法改变的结局,吴敬平只能把痛苦放在心里,因为在马琳面前,他必须坚强,必须鼓励,绝不能让马琳就此垮掉。
后来,马琳也表示,每逢自己绝望难过时,总是吴指导陪伴在自己身边,给自己勇气和支持。
终于,在吴指导的鼓励之下,马琳决定重新出发,悉尼去不成,那就等4年后的雅典再亮剑!
只是,马琳没想到,雅典更残酷!
2004年雅典奥运会,堪称国乒史无前例的低谷。
尤其对于马琳而言,这简直就是噩梦一场。
这一次,马琳又遇上老瓦(瓦尔德内尔),按说马琳实力不在老瓦之下,但他思想包袱太重,有劲也使不出来,最后连八强都没进。
单打失利后,马琳精神恍惚,后面双打若不是有“杀神”陈玘压阵,估计双打也赢不下。
人生第一次奥运经历,就如此失败,马琳彻底崩溃了!
多年后,再回想起马琳雅典失利的情形,吴指导依旧会哽咽。
他说,自己永远记得,那天马琳,王皓,王励勤他们3人去喝了一顿酒,回来后马琳就把自己关在屋里,一声声撕心裂肺的吼,像狼叫一样,吼完就大哭。
而马琳永远不知道,在他发泄情绪,嚎啕大哭的时候,吴指导也在默默跟着哭,于吴指导而言,马琳的失败,他比谁都痛!
雅典失利后,吴指导没有责怪马琳,而是开始认真反思:
马琳技术无敌,为何一到大赛就熄火?
技术能练,心理问题怎么解?
甚至吴指导还把失败原因,归结到自己身上,他认为自己平日里太过仁慈,跟爱徒们相处,就像是朋友一样,才让运动员抗压能力不行。
为了帮马琳攻克心理难关,吴指导决定实行另一套训练方案。
那就是对马琳,要狠,要严,绝不能再手软。
接下来,马琳训练,任务强度加大,完不成,罚;
不仅罚加练,还罚跑圈,1万米起步;
面对吴指导这一转变,马琳极不适应,遇到惩罚时,还会赌气,跟吴指导搞个“冷战”,直到后来马琳才意识到,吴指导做这一切都是为了自己。
终于,吴指导的苦心没有白费,马琳的努力也没白费。
2008年,北京奥运会,马琳终于站上山巅,拿到梦寐以求的奥运单打冠军。
当马琳拿下奥运冠军后,他第一反应,就是冲向吴指导,两人紧紧相拥,一言不发,却都泪流满面。
后来,马琳说,那一刻,他觉得人生很圆满,终于让自己和吴指导都圆梦了。
而这一步,他和吴指导一起走了12年。
其中多少辛酸,坎坷,只有他们两人才会懂。
只可惜,12年的师徒情谊,如今好像早已变得面目全非。
04 恩重如山,不敌利益万千
纵然,如今吴指导已经删除那条质疑WTT的博文。
可这条博文带来的“蝴蝶效应”,并未褪去。
尤其对于马琳竟然会公然“反水”恩师的态度,也是令网友们一片唏嘘。
不是国乒专业人士,咱们无法言谈,到底谁对谁错。
但于情于理,在恩师发声时,身为昔日爱徒,且对你恩重如山,你怎能公开质疑?
哪怕你保持沉默,也远比现在的态度,更令人信服。
况且,吴指导其实早已退休。
他平日里,要么练字修心,要么种菜摘果,生活怡然自得。
他本可就WTT相关乱象,保持沉默,毕竟他早就置身事外,国乒已有其他人接班。
但他没有,就像他说的,他见不得老一辈人打拼的心血,就这么一点点消耗掉,他虽身退,可仍心系国乒。
而马琳,他如今这操作,站在他的立场,也是可以理解。
他早就不是当年的运动员,而是国乒女队主教练,身兼重任,自然要平衡各方态度,在人情世故里穿行。
昔日恩师情谊,在当下的时局和关系面前,孰重孰轻,马琳态度早已说明一切。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所谓,恩重如山,不敌利益万千。
或许,这就是大众为吴指导意难平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