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广电局扶持项目、北京大视听重点文艺项目《登场了!丝绸之路》收官。自开播以来,节目凭借多元化的表现形式与创新手法,展现了千年丝绸之路的深厚文化底蕴与时代精神,不仅让观众感受到库车、吐鲁番、昌吉等丝路重镇多样的民俗文化,还通过沉浸体验与深度互动,让传统文化焕发出全新的生命力。
最后一期节目中,“丝路寻宝团”深情朗读着来自刀郎部落、交河故城、坎儿井等地友人们的来信,让不少观众动容不已。节目评论区,有网友走心留言道:“有机会也想去新疆看看,感受下丝路沿线的民俗文化。”《登场了!丝绸之路》用八期节目深刻诠释了,在这场丝绸之路探秘之旅中,丝路不只是历史符号,更是一个鲜活的文化脉络,连接着不同历史时期与现代社会的共鸣与对话。
拉满人文厚度与专业深度
以多元视角重塑丝路文化与价值
《登场了!丝绸之路》的惊艳之处,首先体现在其丰富多样的嘉宾阵容上。刘恋、阿丽玛、刘胄、才浅所组成的“丝路寻宝团”,以及收藏家白十源、复旦大学教授侯杨方、音乐人洪启、新疆作家协会主席刘亮程、新疆北庭故城遗址考古工作负责人郭物等知名专家学者,从收藏、历史、音乐、文化、民俗等不同领域解读丝路文化和精神,带领观众领略丝绸之路深厚底蕴。
作为音乐人,刘恋通过对丝路音乐的现代解读,将丝路传统的旋律与节奏以现代化方式呈现给年轻观众。节目中,她携手新疆吐鲁番本地音乐人,对经典新疆曲目《半个月亮爬上来》进行大胆改编,用爵士乐与传统民歌的创新形式,让传统音乐焕发全新活力;此外,她还与演员阿丽玛共同创作了玄奘小卡,以现代追星的方式向这位历史传奇人物致敬,吸引了大批年轻观众的关注与点赞。
与之呼应的,刘胄和才浅则在丝路遗产修复方面展示了卓越的专业能力。他们通过精湛修复技艺,将丝路遗留下来的文化瑰宝焕发新生,不仅保护了这些文化遗产,也让它们在现代社会中重新获得了文化价值。例如,在走访吐鲁番的坎儿井时,刘胄和才浅对古老油灯进行了修复。这个油灯不仅是丝路地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也是当时人们智慧的象征。通过细致入微的修复工作,刘胄让这一历史遗物焕发了新生,也使其承载的历史故事得以传承;在刀郎部落,刘胄与才浅受部落酋长所托,合作修复了一本古老的羊皮书,这本羊皮书承载着刀郎部落的历史和文化,记录了丝路上的重要事件。通过他们的修复工作,这本羊皮书的内容得以恢复,历史的脉络在现代的手中得以延续。而在木垒书院,他们接下修复铁锹的任务。这把铁锹不但承载着作家刘亮程的儿时记忆,也是家家户户“文物”的缩影。
在修复过程中,刘胄和才浅分工合作,以铁粉、树脂粉末等为材料,力求还原铁锹原貌,为观众深刻感受到了文物修复背后所蕴含的文化传承意义。通过丝路寻宝团以自身经验传播丝路文化,节目不仅展现了丝路文化的悠久历史,还将其与当代的文化交流和创新紧密相连,带给观众深刻的情感共鸣。
传统与现代完美结合
多维展现丝路上璀璨质朴的风俗民情
节目在展现丝路民俗文化时,采用了多种创新方式,既保留了传统的精髓,又加入了现代元素,吸引了不同年龄段观众的注意。通过龟兹乐舞与服饰复原、刀郎部落民俗运动会、冬宰活动等环节,观众不仅可以看到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更能理解其背后深刻的文化象征。
第一、二期节目中,节目邀请当地专业团队向丝路寻宝团展示古代龟兹的舞蹈和服饰,重现了丝路时期这一文化交汇点的独特韵味。通过现代化的舞美设计与当代舞蹈编排,传统的龟兹舞蹈焕发出新的活力,观众不仅能够感受到悠久历史中浓郁的文化气息,还能在现代视角下领略到丝路文化的独特魅力。通过龟兹传统文化展中所展出的复原后传统服饰,节目向观众展示了龟兹地区在丝路时期的服饰特点,细节之处反映了古代丝路文化中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交融。
在展示刀郎部落的民俗运动会环节,节目结合传统竞技与娱乐元素,生动展示了部落文化。通过“押加比赛”和“叼羊大赛”,观众不仅感受到了传统体育的独特魅力,也看到了丝路文化的凝聚力与创新精神。
节目还特别呈现了新疆特色的冬宰活动,这一传统习俗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丝路寻宝团沉浸体验冬宰的各个环节,“本地人”阿丽玛深入讲解冬宰文化背景,展示了丝路民族如何根据季节调整生活方式,也展现了人与自然相处的智慧所在。
通过这些创新呈现方式,节目在深度还原丝路民俗的同时,还通过现代手法赋予其新生命。观众在欣赏精彩表演的同时,深刻理解了丝路文化的独特魅力。
深入挖掘丝路沿线时代价值
实现从丝路精神到现代文化的深度连接
《登场了!丝绸之路》不仅展示了丝路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更深入挖掘了丝路精神的时代价值。从骑兵连的坚毅精神,到坎儿井的水利智慧,再到王洛宾将民族音乐传播到世界各地,节目以递进的展现形式,向观众展示出丝路文化与历史交织的深度和厚度。
第三期节目中,丝路寻宝团深入阿克苏拜城县老虎台乡,拜访全国唯一在编的民兵骑兵连——老虎台民兵骑兵连。作为丝路要冲的守卫者,这支骑兵连肩负着守卫边疆的重任。通过展示骑兵连的日常训练与实战演练,节目让观众见识到他们的高效作战能力和坚韧不拔的战斗精神。骑兵连的勇敢与团结,正是丝路精神的核心价值,它在现代战士身上得以延续与发扬,成为新时代丝路文化的象征。
而在第五期的内容中,节目聚焦古丝路地区极具人民智慧的水利工程——坎儿井,充分展示出丝路人民在严酷自然环境下的生存智慧和对自然的深刻理解。节目不仅对坎儿井的历史与原理进行了详细阐释,更通过嘉宾们亲身下井作业,来展现这一古老工程的魅力与实际应用,传递了丝路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精神。
此外,在王洛宾艺术馆,节目回顾了王洛宾的经典音乐创作,展现了他如何通过音乐架起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王洛宾的作品,承载着丝路的历史与情感,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打破了语言与文化的壁垒,彰显了丝路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他的音乐不仅是文化的传承,更是丝路精神的体现,传递着跨越时空的文化共鸣。
通过对这些文化符号与历史人物的深度挖掘与呈现,《登场了!丝绸之路》让观众对丝路精神有了更加立体的理解。丝路不只是东西方之间的贸易通道,它早已成为贯穿历史、引领未来的文化之路。节目的细腻展现不仅让丝路精神得以传承,也为大众传递了源源不断的创新和坚韧力量。
正如节目slogan所说的,“在路上,找自己的宝藏。”《登场了!丝绸之路》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多元的表达形式,深刻展现了丝绸之路作为文化交流的桥梁在古今之间的重要地位。通过跨越时空的文化解读和精致的民俗展示以及别具匠心的宝物修复,节目不仅让观众领略到丝路沿线丰富多彩的历史故事和民俗风情,也为今天的我们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文化力量和创新动力,让丝绸之路成为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文化纽带,激励着我们继续在全球化时代中追寻和传承这份珍贵的精神遗产。
半岛晨报、39度视频记者李洪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