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赛德斯-奔驰迎来产品大年
从2025年起到2027年,梅赛德斯-奔驰将在全球推出密集且丰富的全新和焕新产品,包括在中国市场推出多款专属的产品,覆盖所有细分市场和驱动形式。
2024年10月,梅赛德斯-奔驰宣布将与中国合作伙伴共同在华投资超140亿元人民币,进一步丰富乘用车和轻型商务车的本土化产品阵容。2025年,北京奔驰生产的全新纯电长轴距CLA车型将上市,拉开此次产品攻势的帷幕。2026年年中,长轴距GLE SUV新车型将投产。随后,福建奔驰将投产基于VAN.EA平台的全新豪华纯电MPV。随着全新CLA的发布,所有新款梅赛德斯-奔驰车型都将配备自研的、由AI赋能的梅赛德斯-奔驰MB.OS架构,支持进阶的智能驾驶技术。在全新长轴距CLA上将配备由中国研发团队主导研发的“无图”L2++全场景高阶智能驾驶系统。
豪华旗舰S级轿车仍然是其所在细分市场的王者,梅赛德斯-奔驰也继续在中国百万级及以上豪华细分市场独占鳌头。
2024年,梅赛德斯-奔驰携手经销商合作伙伴,向中国客户交付了超71.4万辆新车(含乘用车及轻型商务车),再次问鼎年度豪华品牌销量冠军。 梅赛德斯-奔驰核心豪华产品矩阵年度交付同比增长超6%;长轴距GLC SUV和长轴距C级车分别实现超40%和超10%的年度同比交付增长。2023年末上市的长轴距E级车在其首个完整销售年中保持了稳定增势,月均交付过万。
2025年,梅赛德斯-奔驰将持续在“奔驰标准”下拓展“油电同智”的多元化产品矩阵,为中国客户带来超过10款覆盖不同驱动方式、不同细分市场的全新和改款产品。梅赛德斯-奔驰也在加速拓展“数实融合”的客户触点生态,目前已有近900万中国用户创建了梅赛德斯-奔驰数字账户。
另外,中国始终是梅赛德斯-奔驰全球战略中最重要的市场之一,梅赛德斯-奔驰将持续加大在华投入。从2014年至2023年,梅赛德斯-奔驰携手合作伙伴在中国投资了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持续推进本土化。梅赛德斯-奔驰是中国汽车行业发展的见证者和贡献者。梅赛德斯-奔驰将继续扩大在华业务布局,与中国伙伴一起实现高质量发展。
自2005年北京奔驰汽车有限公司成立、首款梅赛德斯-奔驰汽车实现本土化生产起,梅赛德斯-奔驰在中国不断扩大国产车型阵容。
2005年,梅赛德斯-奔驰和北汽集团合资成立了北京奔驰汽车有限公司,并于同年投产了第一款国产梅赛德斯-奔驰汽车——E级车。2010年,基于第九代E级车打造的首款“中国制造,专属中国”长轴距车型于北京奔驰投产。经过20年的本土化发展,北京奔驰已成为全球最大、最先进的梅赛德斯-奔驰乘用车生产基地,2024年一季度迎来了第500万辆下线。
北京奔驰和福建奔驰都拥有领先的“智造”实力,并恪守梅赛德斯-奔驰全球品质标准。
近年,北京奔驰一直在全方位推进数字化生产,持续提升贯穿物流、生产、质量、技术维护等全流程的数字化智能管理水平。以各厂区配备的人机协作视觉检测机器人为例,其深度融合机器视觉技术与AI大模型,通过接入数字化生产管理系统精准完成对产品、零部件的检测,在确保产品质量的同时,保障不同驱动形式车型的高效柔性生产。
福建奔驰始终注重技术创新,推动中国“智造”与本土化研发相结合,不仅在车型导入、技术引进、人才培养、智能制造等方面深耕细作,更从管理和认证等层面入手,严格打造健全有序的质量管理体系,致力于向中国用户提供与全球标准一致的产品与服务。
梅赛德斯-奔驰加大在华研发投入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梅赛德斯-奔驰集团不吝加大对新产品、新科技的投入,2024年全球研发投入高达97亿欧元,2025年将进一步增加。
2005年,随着第一款国产车型E级车的投产,梅赛德斯-奔驰在华开始了本土研发的创新之旅。近年来,梅赛德斯-奔驰不断加大在华研发投入,2019年到2023年五年间总计投入达105亿元人民币。
京沪创新“双引擎”使梅赛德斯-奔驰可以充分利用中国的创新生态和供应链,能够在“奔驰标准”的基础上,以“中国速度”进行创新。
2021年,总投资11亿元人民币的梅赛德斯-奔驰中国研发技术中心在北京落成。2022年,宣布成立上海研发中心,形成京、沪联动的研发网络。2024年,随着上海研发中心全新大楼的启用,梅赛德斯-奔驰中国研发正式进入“以中国创新,领全球风潮”的新阶段。
中国研发团队在越来越多的全球研发项目中发挥主导作用,包括插混车型全新电池组、全新后排娱乐系统、MB.OS操作系统的智驾和智舱功能。
在汽车行业创新领域,梅赛德斯-奔驰与中国顶尖科技企业、独角兽企业和知名高校建立了广泛的合作伙伴关系。 在汽车智能化领域,梅赛德斯-奔驰与腾讯等领先科技公司达成合作,致力于为中国客户带来安全、可靠的自动驾驶体验;与火山引擎、思必驰、高德地图等达成合作,以丰富客户的智能座舱体验。 在产学研合作领域,梅赛德斯-奔驰与清华大学的合作始于 2012年,十多年来,双方聚焦智能驾驶、智慧交通、主被动安全、车辆电池、标准法规等领域,共同开展科研合作,参与多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