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各位有没有刷到过,前阵子黄子韬和徐艺洋这对艺人 cp 在直播间的搞笑互动。
视频中的黄子韬,对着徐艺洋嬉皮笑脸、撒娇嗔怪,动不动扒拉一下对方,故意惹对方生气,表现得仿佛一个顽皮的小男孩,像极了你上学时的男同桌。网友纷纷辣评,徐艺洋有幼师资格证。
为什么有的人,明明在外是成熟的大人,爱情里却会变成小孩呢?
其实,这种反差在心理学上被称作「积极退行」。也就是大家常常调侃的:一谈恋爱,就像个宝宝。甚至结婚很久的夫妻也会出现这种情况。
尤其很多女性会表示,婚后,老公有种种迷惑行为:明明身高一米九,生气起、撒起娇来竟然会嘟嘟嘴,明明职场上是个侃侃而谈的「专家」,在家里却是满嘴十万个为什么的学龄前儿童... ...
今天的文章,我们就来讲讲亲密关系里的「积极退行」,是怎么回事~
关系中的「退行」分两种,
积极退行是爱与被爱的证据
传统心理动力学认为,「退行」(Regression)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指的是一个人在面临焦虑、挫折或其他应激状态下,心理状态会返回到更早之前的发展阶段,放弃已经学会的相对成熟的应对方式,用更原始或幼稚的方法来处理问题[1]。
听起来,「退行」是一种负面的表达,但心理学家Michael Balint(2013)却指出,「退行」既有好部分、又有坏的部分,应该分为两种[2]:
一类是「消极退行」(malignant regression)。当它发生时,人们的心理结构是不完整的,ta 们只能依附在其他人身上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这类退行本质上只是在寻找一个工具性的客体,满足自己的渴望,一旦无法实现,ta 们就会感到沮丧、喧闹、甚至展现攻击性。
典型的有:相处时遇到伤心的事,总会绷不住大哭或停不下来地呜咽,又或者木然地一言不发;闹矛盾了,会控制不住低大声尖叫、耍脾气、乱扔东西、对着别人乱吼乱骂,甚至会有攻击倾向(比抓人、咬人等);更有甚之,会做出伤害自己的行为(如:用头撞墙)[3]。
另一类是「积极退行」(benign regression)。在这类退行中,人们回到过去是为了对某些问题、自己的内心结构进行再认;也可能是利用童年心理状态的优势,比如更丰富的想象,更开放的思维,来构建一个自主性的空间,完成对现实焦虑的化解[4]。
这类退行的表现较为温和,通常会在需要安慰时想要抱着毛绒绒的玩具,或者突然变得特别粘人,想寻求依赖;甚至会投身到儿童式的游戏中,显得天真活泼,不在意社会标准的评判,更关注自身的主观感受[4]。
「积极退行」常常发生在亲密关系中,尤其当后者提供了安全空间时。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往往会发现,明明在职场和生活环境中成熟干练的人,却会在感情中变成另一种样子:有人变得娇怯,有人变得过度粘人,有人则一反严肃刻板的形象,变得天真可爱,还有人平日里稳定的情绪变得阴晴不定……
不过,存在积极的退行,并不意味着,这个人没有能力去维持和经营一段关系。其实,这是一种「被爱让人有恃无恐」的具象化。是徐艺洋看似嫌弃实则包容的态度,使黄子韬能够快乐地做回小孩,展露那部分纯真的自我。
在这样的过程里,退行,正是一种让爱与被爱肆意流动的催化剂。
能在关系中变回小孩
会带来 3 个好处
当一场恋爱或婚姻,让我们时不时就能摇身一变,变成一个小孩,具体来看还意味哪些积极的好处呢?
做回「内在小孩」,
重拾「好玩的」人生态度
「积极退行」能够使成年人回到孩子的状态,在心理学里也称作「儿童自我状态」。
童年时期,我们依靠想象力发挥自身的能动性。比如,当妈妈暂时离开了自己,宝宝可以吮吸妈妈平时给自己喂奶的奶瓶,来想象妈妈就在身边。在这个想象力营造的空间里,宝宝安慰了自己,成功处理了现实中的问题。
成年后,我们被教导要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去满足来自社会的种种期待,诸如找一份薪酬合理、稳定规律的工作,在适婚年龄和他人结婚组建家庭。在这种状态下,孩童般的想象力被压抑了,取而代之的是成年人的冷静、客观与目标导向。
但通过「积极退行」回到儿童状态,我们却可以从这种状态中抽身,暂时地「放飞自我」,无拘无束地去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同时,我们将采取一种「好玩的」(playful)人生态度,去尝试玩一些很幼稚的游戏,不去想这些游戏到底有没有意义、又能带给我们什么,从而更真实地体验世界的有趣。
重构「内在客体」,
从旧时的创伤中逐渐修复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不少情侣对彼此的早年生活都缺乏了解,即便是向对方耐心讲述,有时候也难以得到很好的理解,但「积极退行」却会为这种深度的交流提供机会。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内在客体」得以暴露在对方面前,这包括了我们童年时遗留的问题、成长时经历的种种情感伤害等。
当这些过去的我们被对方所「看见」,当下的情绪被对方接纳与包容时,我们的「内在客体」也会获得再次成长的机会。
就像荣格说的那样,退行是在努力获得某些更重要的东西,比如童年时光的纯真感、安全感,比如爱的回应和信任关系。如果很好地控制自己的退行,可以让人的精神得以复苏,获得更原始的创造力[3]。
在恋爱中退回到早年的关系模式也并不是为了依赖它,而是当我们回到更早的时候,能在深入了解彼此的基础上,共同修复那些过去的、难以被释怀的旧伤疤、重新再活一次。
告别「严肃世界的爱情模版」,
享受更加轻松有弹性的关系
哲学家波伏娃认为,孩童活在「轻松的世界」里,在那里我们能够自由体验一切,可以不在乎一切、也不被任何事物所限制[4]。我们知道的仅仅是「我们想要做什么」。
但长大以后,当我们发现世界并不像我们所想象的那样,我们的行事风格仍很幼稚、且要为此付出很大的代价时,我们就迈入了「严肃的世界」。
这个世界里存在着外部权威,提供了我们生活需要遵循的定义和规则。我们知道的就变成了「我们应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
「严肃的世界」里充斥各种各样的标准,包括社会上流行着各种各样的「爱情模板」,比如,关系中存在着承诺与责任,亲密关系中双方需要怎么怎么做,这些标准限制着我们,向我们施加着隐形的社会压力,也带来了焦虑和不安的情绪。
但在关系中「积极退行」,却让我们暂且告别「严肃的世界」,重新回到「轻松的世界」。我们不再需要按照社会既定的、格式化的模版去处理一段关系,相反可以以天真活泼的方式去恋爱和相处,享受更加轻松、有弹性的关系,不是为了关系而“关系”。
如果关系中发生了「消极退行」,要怎样应对?
不容忽视的是,也有相当一部分的人深受「消极退行」的困扰。Ta 们在关系中表现得极为不稳定,情绪反复波动,有时焦虑有时暴躁,令亲密他人不知所措的同时,自己也深感痛苦折磨。
这往往是因为「强迫性重复」——
容易在关系中发生消极退行的人,往往在早年的情感关系中遭遇过创伤,形成了特定的关系模式。成年之后,ta 们也习惯用过去的、不具建设性的方式与伴侣互动,在关系中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无法有效地处理关系中的分歧。
那么,如果我们发现自己在关系中出现了「消极退行」,该怎么办呢?
- 明确责任,为自己负责
「消极退行」,很多时候是因为我们想通过回到过去解脱自身的责任,并无意之中想要通过依附于他人、借由外界的力量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这不仅仅会让他人感到自己被视为一种工具,其实也无形中否认了自己发展的潜力。
为了减少它的发生,我们在察觉到自己出现消极退行时,不妨多去想一步:「我是不是有所逃避,我在退行的过程中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我们可以拿一张纸,把这些需求一一记录下来。
明确自身的责任,将成为阻止我们消极退行的一条底线。
- 看见那个过去的自己
如果我们遭遇了难以承受的伤痛,或许更根本的治疗方法不在当下,而是需要我们勇敢地回到更早的时候,去发现问题的根源,去再次辨认才可能找到新的开始。
如果我们被压力和焦虑困扰,无法立刻改变现实的环境,或许我们可以暂时退回到更早的时候,去认可那个纯真可爱、勇敢开放的自己,去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来汲取力量。
我们可以找一个安静的环境,闭上眼睛,尝试回忆起儿童时的自己:「ta 是什么样的呢?ta 在想什么呢?ta 的优点又有什么呢?」
之后,可以给过去的自己一个拥抱,告诉 ta 你做的已经很棒了。
- 尝试切换成更健康的防御机制
当我们感受糟糕的时候,会使用很多种不同的心理防御机制。「退行」仅仅是其中一种,而且是较为低级别的一种。我们可以尝试切换位更高级别的防御机制。
这首先要求我们具有较强的「自我察觉能力」,毕竟心理防御机制是在潜意识层面中运行的。在意识到自己在「消极退行」之后,试试看能不能把自己的情绪换一种形式抒发出来。
当你遇到问题时,最常用哪种防御机制?这份【心理防御机制测试】能够从16种防御机制里,帮你筛选出你最常用的3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