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坑坑洼洼的搓板路,这头是札萨克镇,那头通往阿勒腾席热镇。每个周日,折红燕得挤上一趟四处漏风的班车去旗里的中学上学。一路上,人像炒锅里的豆子,快颠熟了,也就到了。

二十多年后,在一次摄影展上,她再次看到了当年那条让她“头疼屁股也疼”的路。

一张黑白照片上,一条土路在两旁茁壮生长的杨树注视下,缓缓抬升至远方。


“这些树现在还在呢。”42岁的赵雷也记得这条“通往外面”的路。小时候,只有去旗里的亲戚家,他才能跟着大人坐上班车,去那个有商店、宾馆和大街的“大城市”。

“那些树现在得有缸口粗了,那会儿是比碗口粗点儿。”赵雷说。树就像是伊金霍洛旗人的命。每个人、几代人,一到了春天,都扛上铁锹去滩里种树。一开始种柳树、杨树,后来种果树,现在种松树。“如今整个儿绿化得没地方可种了,呵呵。”

说起柳树,摄影展上的一张彩色照片将赵雷带回童年。

那是1986年春日里阳光明媚的一天,阿勒腾席热镇柳编厂一间宽敞的屋子里,十多个穿着红色、粉色衬衫的女工正埋头编织着柳条筐,身边是一摞摞编好的筐和篮子。窗外阳光斜洒,给她们涂抹了一层毛绒绒的光。


“春天把柳树的嫩枝子采下来,用两根木棍夹住,往下一抹,皮就掉了,就用里面的裸条编筐。”赵雷的记忆里,村村都在搞这个营生,弄柳条的,编筐子的,“我爷爷奶奶就是收拾那些柳条,挣点儿外快。”

2月19日,“零碳氢城·发展高地”——新华社镜头中的伊金霍洛新闻摄影展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创业大厦开展。透过新华社记者拍摄的百余张照片,时间深处的伊金霍洛在影像和记忆的互文里缓缓浮现,汇入伊金霍洛旗人情感的海洋。

“一图胜千言,照片背后的故事更动人。”孙海波是这次展览的讲解员。尽管这些天整日背讲解词,“泡”在图片的海洋里,但那张照片仍在不经意的一瞥中瞬间抓住她。

这是2011年9月23日新华社记者在神东煤炭集团公司上湾煤矿井下拍摄的综采队矿工拼版照片。10位矿工戴着安全帽,头灯照亮他们被煤灰染黑的脸。


这支综采队自2003年成立以来,屡创佳绩,曾创下月产121.67万吨、年产1400万吨等世界纪录。

“年前有篇写伊旗的文章特别火,叫《掏炭的男人,走的每一步都算数!》,这张照片就像是‘掏炭男人’的写实。”孙海波说。

20世纪的一些文学作品包括《平凡的世界》里,将挖煤叫作掏炭,挖煤的矿工自然就成了“掏炭的人”。

过去几十年,煤炭资源储量惊人的伊金霍洛旗确实走了一段挖煤卖炭的粗放之路。但现在,“零碳”才是它的骄傲。

2021年,伊金霍洛旗率先成立了零碳产业园——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其园区模式已“出口”到海外,成为绿色工业体系新范式。

今天,运行逾4年的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在2025年有望实现上千亿元的绿色工业产值,相当于“再造一个伊金霍洛”;创造数万个绿色高科技岗位,且每年减少超过一亿吨的二氧化碳排放。

“从‘掏炭’到‘零碳’,一字之差的背后,是伊金霍洛旗人的无尽努力。”孙海波十几年前嫁过来时,旗府所在地阿勒腾席热镇的西面还是一片荒芜,仅有几条工矿路。“逛逛两层的百香乐超市,吃吃酸辣粉,就算是相当好了。”

今天,乌兰木伦河穿城而过,两岸高楼林立。机场、动车站吞吐着南来北往的人流。杨宇婷两年前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毕业后,没有犹豫,径直回乡就业。“房价、收入、生态环境、城市品质、生活节奏,在伊金霍洛旗生活工作的性价比是超值的。”

四十多年前,这里还是“登高远望一片沙,大风起处不见家”。

如今,一煤独大已成历史。

零碳产业园里,中煤蒙大、汇能煤电、隆基绿能等企业纷纷落户;北疆氢都雏形初现,氢能小镇未来可期;荣誉接踵而至,全国首批工业绿色微电网典型应用工业园区,全国农村电商“领跑县”,企业家幸福感最强市(区),“最具幸福感城市”……

往事并不如烟。当它化为照片,一切过往的艰难求索便有了出处和回响。

如果你要问这座人口仅25.61万的小城何以坐拥千亿GDP,又如何成为引领能源转型的先锋之地,不妨来此观展寻找答案。

丨来源:新华社客户端

丨责编:郭楷彦丨校对:王紫萱

丨审核:朱肸 张金玲

伊金霍洛发布长期面向社会征集稿件,请读者朋友们积极投稿。邮箱:3248054815@qq.com。本信息图文仅为公益宣传,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大美绿城•公益资讯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