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新好莱坞电影”的出现,改变了行之多年的大片厂垄断制度,更多贴近现实生活和年轻人思想感情的电影出现,使好莱坞电影从纯粹的“逃避现实”消遣品逐渐变成“反映现实”的艺术品。

在这场电影变革里,由迈克·尼科尔斯(Mike Nichols)执导、达斯廷·霍夫曼(Dustin Hoffman)主演的《毕业生》便是一部举足轻重的代表作


1968年,迈克·尼科尔斯凭借该片获得第40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奖还有最佳影片、最佳改编剧本等在内的多项提名。同年,该片获得第25届金球奖音乐喜剧类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多个奖项。

2007年,《毕业生》被美国电影学会评为“百年百部最伟大爱情故事电影”,排名第52位,截至2024年6月23日,该片在全球累计票房约1.05亿美元。


在很多影迷心中,《毕业生》看似是一部讲述了禁忌之恋的电影,但导演、编剧更想表达的是有关于青春、成长、人性和人生选择的故事


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正值社会转型期,现代化工业的快速发展,加上诸如种族歧视、越南战争、环境恶化、代沟隔阂等层出不穷的社会问题,整个社会、经济乃至个人的不确定性因素与焦虑的社会心理结合在一起,导致了众多社会矛盾。

很多年轻人对传统的价值观产生质疑,对人生、爱情等诸多问题感到茫然无助。《毕业生》的导演迈克·尼科尔斯就敏锐地抓住这种情绪,以写实的手法大胆展现他们内心的矛盾与冲突,从而使影迷在观影过程中获得情感的共鸣与思考的力量。





同样的,《毕业生》也是一部光听其中的配乐就足以风靡全球的电影。而我们甚至可以说,主题曲《寂静之声》比电影的名声还要大,或许很多人听过《寂静之声》并大为赞赏,但他们却未必看过《毕业生》这部电影。

由保罗·西蒙于1964年创作的《寂静之声》(The Sounds Of Silence)可以说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动荡社会的一面镜子。

它的曲调虽然舒缓轻柔,歌词却犀利深刻,直指物质世界中世人言不及义、冷淡麻木、苟且偷生的生存态度,鲜明地刻画出60年代的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内心深处的孤独感和异化心理。毫无目的的生活使他们盲目崇拜,自甘堕落,而最终的出路便是去打破那象征压抑的寂静之声,敞开心扉去追寻梦想。

《寂静之声》分别在影片开头、中间和结尾出现三次,贯穿全片,使观众对整部影片的主题及风格留下统一而深刻的印象。


《毕业生》的电影配乐由民谣二重唱西蒙和加芬克尔(Simon & Garfunkel)的作曲人保罗·西蒙和爵士乐钢琴手大卫·格鲁辛共同制作



Simon & Garfunkel



大卫·格鲁辛

大卫·格鲁辛负责该片配乐的纯音乐部分,他的配乐风格颇为多样化,《毕业生》中主要采用的是清新的民谣风格;保罗·西蒙负责片中多首插曲的创作,并由他与加芬克尔担任演唱部分

从配乐的角度看,《毕业生》中以《寂静之声》为首的几首歌曲风格比较统一,都偏向于民谣风格,属于民谣摇滚的范畴,较之摇滚乐,20世纪60年代中期出现的民谣摇滚在思想内容上更为深刻尖锐,歌词也更耐人寻味


这首著名的《寂静之声》像一面旗帜,对处于情感困惑的年轻一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另外,民谣摇滚简单纯净的曲风,轻柔舒缓、富有节奏的旋律使它成为年轻人喜爱的音乐形式之一。

《毕业生》另一主题曲《斯卡布罗集市》(Scarborough Fair)是一首忧伤凄美的爱情诗,作品意境幽远,形式精巧,风格淡雅,还有着优美精致的旋律,此版虽然不及莎拉·布莱曼的深情,但却拥有平静中更能打动人心的力量,因此备受影迷与乐迷喜爱。

此外,这首作品还有一个吉他弹奏版,在很多人看来,它甚至比人声填词版更能触动人心

这张《毕业生》电影原声带专辑,共收录有《The Sound of Silence》、《Scarbrough Fair》、《Mrs. Robinson》等朗朗上口的畅销曲。专辑除荣登全美排行冠军宝座外,更拿下第11届格莱美“最佳原创配乐”奖

要知道,保罗·西蒙为电影创作配乐的次数并不多,而《毕业生》的配乐则是他最具代表性的杰作。



【原装进口】

《毕业生》原声音乐

(LP)

扫码珍藏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