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票太贵了,买不起,不去了。”
“睁开眼就看到涨价
不降价我坚决不买……”
时下有不少年轻人
在买机票、订酒店之前
会先到社交平台上
一顿“痛骂”与“哭穷”
期盼一张特价机票从天而降
旅行平台的“五一”预订高峰期来了
随之而来的是
“骂机票”再次翻热
矛头指向大数据“杀熟”
平台大数据“杀熟”,真有这事吗?
“痛骂”与“哭穷”组团反击是否真的有用?
年轻人能用“魔法”打败算法吗?
近日
导报记者亲自体验
并采访多位业内人士
探寻旅游产品不同价格
背后的原因
一、现象
上万网友组团“骂机票”
刚买完机票没几天,31岁的厦门白领程真真就后悔了。她计划2月底跟朋友去新加坡旅游,去年底,她提前买好厦门直飞新加坡的往返机票,去程1280元,返程更贵要1600多元。没过几天再一看,机票降价了,去程970元,返程不到1300元。
程真真立刻归因是“骂机票”起了作用,她发帖表达懊悔:“家人们,熬住,‘骂机票’大法真的有用!”
其实下单前,程真真已经在社交媒体上“骂”了一周:“机票涨那么多,亏我那么信任你,太贵了不去了”“睁开眼就看到涨价,辜负了我对你的期待,不降价我坚决不买”……这套话术是她从“骂机票”专用帖里复制的,试图反向驯化大数据,把机票价格打下来。“我刷到过不少成功经验帖说‘把四千多的机票骂得降到两千多’,没想到自己没熬住。”程真真说。
导报记者登录多个社交平台,发现都有“骂机票”帖,评论区下聚集着和程真真目的相同的网友上万人。其中,在小红书平台上最热门的“骂机票”的话题中,类似以上的吐槽有近70万的讨论,都是“骂机票太贵”的长篇大论,内容如出一辙,唯一有差别的是抵达目的地。
组团“哭穷”机票降价
年轻人组团“哭穷”,是因为太多人分享了自己反向“杀熟”成功的经历。
今年春节,武汉人李贝贝跟家人一起来厦门旅行,蓝天、大海是他们的满心期待。提前一个多月看票,价格比她预期价位贵了300元。她看到帖子中,有人直接点名四五家购票软件,声称“再涨价通通卸载”,还有人说“机票价格不到300元以下就不去了”。
评论区的话术直接复制粘贴不适合自己,改了两处细节,又加上了首选的两家航空公司信息,希望精准影响到目标航班……就这样,李贝贝也加入了组团“痛骂哭穷”大军。
在评论区“骂”了三天后,成效显现——李贝贝再次打开软件搜索,意外发现这张机票的价格更新为570元。“是大数据‘听劝’了,还是纯属巧合?”李贝贝不清楚那些代码背后的算法是怎样运行的,但不管怎样,最后机票是便宜了,她达到了目的。
“骂完”甚至不降反升
也有网友说,这种行为不一定奏效。沈莉根据网友提供的方法,从“声音”到“文字”,向朋友吐槽或者在平台上发布同样“太贵了”“卸载软件”的文字,但她心仪旅游目的地的往返机票价格不仅没降低,甚至每天都涨,最后只能忍痛买下了。
有同样境遇的还有大学生小白。春节去哈尔滨的机票太贵,从去年11月他就一边看机票,一边在评论区“骂”,等了一天半,价格没有任何浮动。他还担心自己太频繁看机票,会触发大数据的另一套“组合拳”——“搜索的人越多,这趟航班可能就会被大数据标记为热门航班,价格反而会往上提。”后来为了控制频率,他每隔两三天才点开看一次票价,结果票价不降反升,越来越贵。
二、疑问
大数据“杀熟”究竟是否存在?
大数据“杀熟”是指在一些互联网服务平台上,老用户享受不到优惠甚至价格更高的现象。有年轻人以“反向驯化”算法的方式,争取享受平台降价优惠。
那么,大数据“杀熟”究竟是否存在?早前就有一份对大数据“杀熟”问题的调查显示,86.91%的受访者认为有过被大数据“杀熟”的经历,82.37%的受访者认为互联网消费大数据“杀熟”问题普遍存在。不过,所有平台和商家都矢口否认,表示不存在大数据“杀熟”行为。
不仅买机票、订酒店可能遭遇大数据“杀熟”,就连日常打车或也有被“杀熟”的风险。“我是苹果手机,我男友是安卓手机,有一次同时叫车,竟然发现他比我便宜了6元钱。”市民小丁说。
事实胜于雄辩。复旦大学一位副教授曾发布过一份调研报告,也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存在大数据“杀熟”。
他和团队用实证的方式进行了一项测试,在5个城市花费5万元打车800多次,得出结论认为,苹果手机用户在打车场景中比非苹果手机用户支付了更多的费用,优惠福利也被打了折。
看过这份报告,用苹果手机的程真真,在这次买机票前特意借来朋友的安卓手机比价,发现票价和苹果手机相同,才放心用苹果手机买票。
年轻人能用“魔法”打败算法吗?
现在的年轻人组团反击大数据“杀熟”,在买机票、预订酒店之前,都会去各个社交平台上“哭穷”。但不少人也心存疑惑,“哭穷策略”真的有用吗?这些看似荒诞的做法,真的能对复杂的算法产生作用吗?年轻人能用“魔法”打败算法吗?
一位从事互联网行业的数据分析师表示,年轻人的这种“骂机票”的行为并非毫无根据,从技术角度来看,算法的决策是基于数据和用户行为模式的。当用户频繁搜索某件商品或服务时,算法可能会判断用户对该商品的购买意愿较高,从而提高价格。然而,当用户通过“装穷”或“吐槽”等方式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时,算法可能会误判用户的价格敏感度,从而降低价格以吸引用户购买。
三、记者体验
“生客”“熟客”、苹果安卓
两台手机同时下单看报价
大数据真的“杀熟”吗?导报记者找到一位已年过六旬的退休人士,且从未下载过旅行及打车软件。
导报记者用其安卓手机下载多个在线旅行商APP,搜索“厦门至上海”“厦门至沈阳”“厦门至重庆”的直飞机票,经济舱、公务舱票价均与导报记者手机显示的票价相同。
打车方面,导报记者分别用自己的苹果手机和该长者的安卓手机,同一时间、同一目的地、同一类型车体验求证。
2月19日18点多晚高峰,导报记者使用苹果手机通过高德打车,从帝豪大厦出发,目的地五缘湾湿地公园,经济型实时报价31-43元;同一时间,该长者用安卓手机叫车,实时报价也是同样的价格。
四、平台回应
机票背后通路“极长”
“杀熟”或是“缓存”的锅
面对质疑,多家旅行平台多次出面澄清:“平台没有大数据‘杀熟’的动机。”
某旅游平台工作人员介绍,消费者对“杀熟”的疑虑主要存在于机票和酒店两类产品。比如,有人反映在搜索机票或酒店产品时“越搜越贵”,有人则是到了支付环节却被提示低价产品售罄、只有更高价格的产品。但这类情况多是由于“价格缓存”或者动态调价造成的。
以机票为例,一张机票的价格,从航空公司定价再到展示在用户的手机屏幕上,背后有一条“极长”的通路。
( 四步骤 )
第一步,航空公司的航线收益管理员团队确定机票价格,为了追求收益最大化,价格会根据每条航线上座率等条件随时改变;
第二步,航空公司将运价数据录入GDS,即“Global Distribution System”全球分销系统。这是机票界的“大库房”,专门帮航司提供库存、运价和订单的管理;
第三步,OTA(即“Online Travel Agency”在线旅游)从“库房”抓数据——即在GDS系统查询舱位及价格,并将结果展示给用户。但如果每一次搜索都去抓一遍数据的话,成本会很高。所以即使是用户没有查价的时候,OTA也会“多跑几趟”GDS,定期查询,获取最新票价,并将获取的数据做一个缓存。当用户打开OTA页面看到的价格,并不一定是航空公司的实时定价,而是OTA最近的一次从GDS上获得的报价缓存数据;
第四步,当用户经历了数次搜索的过程,最终决定下单时,OTA需要再次与GDS确认最新票价和库存,并将最后用户需要支付的价格展示出来。
如果在上述过程中,第一步即航空公司的收益管理员团队再次对机票进行调价,那么每一步都将重新再来一遍。也许体现在用户端,只是短短的几分钟甚至几秒钟,但这段时间差就导致了可能会出现“同一用户支付和搜索时的价格不一致”“不同用户搜索同一产品价格不同”等所谓的“杀熟”现象。
上述人士还表示,这也是有些时候机票“越搜越贵”的原因,但也有可能由于航班上座率不达预期等原因,出现“越搜越便宜”的情况,也有不少消费者反映过在航班起飞前一两天,“捡漏”到价格跳水的机票。
酒店低价资源被卖完
也会导致“越搜越贵”
对酒店产品来说也是类似的原理。在OTA上展示的酒店价格来自平台直采及多家代理商,因“拿货多少”等原因,各代理和酒店的成本价以及能给到消费者的价格也不同。
对于同一日期同一酒店同一房型,OTA会结合产品配套政策及质量等指标,优先展示同等产品的低价资源。当同等产品的低价资源售罄,则只剩下较高价的资源留在平台上售卖。尤其在一些热门目的地的人气酒店,库存和价格时时都在变动,即使只差几秒钟预订,都有可能与心仪的房间、优惠的价格失之交臂。
此外,不同用户搜索同一时间段同一酒店房型,看到的价格不同,则是由于用户的会员等级、领取优惠券不同等原因造成的。“有一些消费者认为这是自己遭遇了平台‘杀熟’,但从实际收益角度分析,旅游平台并没有‘杀熟’的动机。因为不论是机票、酒店,还是民宿,价格都不是平台方决定的,而是商品的供应方——航司、酒店及相关供应商决定的。价格卖贵卖贱,对平台影响不大。比如一张机票不论是数千元,还是数百元,平台获得的代理费都是一样的。”
五、记者观察
“反向驯化”
提醒平台“算法向善”
所谓大数据“杀熟”,是指企业利用技术优势对用户进行精准画像,针对不同消费能力的群体实施差异化定价。这种行为不仅违背了公平交易原则,更是对消费者信任的严重伤害。
去年11月,中央网信办等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清朗·网络平台算法典型问题治理”专项行动的通知》,要求重点整治大数据“杀熟”乱象。《通知》指出,严禁利用用户年龄、职业、消费水平等特征,对相同商品实施差异化定价行为。提升优惠促销透明度,清晰说明优惠券的领取条件、发放数量和使用规则等内容。客观如实说明优惠券领取失败原因,严禁以“来晚了”“擦肩而过”等提示词掩盖真实原因。
虽然各平台都否认大数据“杀熟”的存在,但从政府部门和民间的反应来看,这种否认显得有些苍白。也正是大数据“杀熟”的存在,才催生了网友的脑洞——通过“骂机票”来对大数据进行“反向驯化”。
数据本身是冰冷的,但运用数据的人应当保持温度。在这个数据驱动的时代,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守住人性的温度。唯有如此,才能确保技术进步真正造福社会,而不是沦为伤害消费者的工具。相关部门应建立健全常态化监督机制,平台更应加强自律,共同推进“算法向善”。
海峡导报微信(ID hxdbwx)整合编辑 导报记者 崔晓旭 孙春燕/文 沈威/摄影 杨希/AI制图
报料、维权通道:拨打热线0592-2961110。如需内容合作,请拨打服务专席15959226838,或微信添加客服:wgxm008(备注来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