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太震撼了!同样是建设“超级工厂”,特斯拉上海工厂从中标到完工,只要短短11个月的时间,而德国工厂耗资超过百亿,从宣布到建成却花了三年多的时间,投产后还混乱不断。

期间面对德国工厂“被纵火断电”、“病假率高达17%”等层出不穷的混乱,就连全球首富马斯克也忍不住吐槽道“太疯狂了!”

这时马斯克才幡然醒悟,原来上海超级工厂的世界奇迹般成功,背后真正厉害的是中国,而不是他自己或者特斯拉。既然中国那么强,为何没有特斯拉这样的全球超级大企业?



上海超级工厂雪中送炭

2018年6月,在特斯拉股东大会上,马斯克已经完全没了过去的意气风发,他双眼黯淡,带着哭声说这是自己经历过最痛苦的几个月。

因为2017年,特斯拉耗资数十亿打造的全自动化工厂投产后,几乎没有办法正常运作,导致特斯拉的产能一下子跌到谷底,只能一再推迟交付的时间。

当时预定Model 3的用户中,超20%的人要求退款,加上投资者对产能的悲观预期,特斯拉又一次濒临破产。



眼看着亲手打造的电动汽车帝国即将轰然倒塌,心急如焚的马斯克再次将目光转向中国,而幸运的是,彼时的中国刚打扫干净屋子准备请客。

于是东方大国与新能源狂热信徒一拍即合,特斯拉终于获得了进入中国设厂的“绿色通行证”。

2018年5月10日,特斯拉(上海)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同年7月,该公司与上海签署纯电动车项目投资协议,正式宣告将在上海临港地区打造特斯拉超级工厂。接着10月拿到土地,12月已经基本完成土地平整。



此后一切就像是开启了加速模式,2019年1月7日,特斯拉上海工厂正式进入建设阶段,而在短短8个月后,第一辆车身正式下线。

对于特斯拉来讲,上海工厂的建成无疑是“雪中送炭”,一方面它在特斯拉美国工厂陷入产能地狱时,拯救了特斯拉;另一方面,它帮马斯克叼住了中国这块肥肉。

中国有着全世界规模最大的电动汽车市场,而相比在美国本土生产,特斯拉上海工厂Model 3的生产成本减少了65%,这使得该款汽车具备更强的竞争力,利润也将大幅度提升。



直到今天,上海工厂早已成为特斯拉产能最强的工厂,在过去的2024年,上海工厂已经下线了第300万辆整车,对外出口的整车数量超过100万辆。

单在2024年,该工厂的交付量就达到了91.6万辆,这占据特斯拉全年交付总量的50%。

对此,马斯克也作出了积极评价。他曾在2023年到上海工厂参观时,表示这里生产的车辆质量是最好的,也是出现各种问题最少的。

这种史无前例的世界奇迹让马斯克深感“震撼”,同时尝到甜头的他开始沾沾自喜,计划在全球各地复制自己的成功,而他的第一站选择的是德国。



结果出乎意料的是,很快特斯拉在德国新建的工厂,就给马斯克狠狠地泼了一盆冷水。

特斯拉德国工厂的“辛酸史”

2019年11月,在上海工厂全面竣工的关键时刻,志在必得的马斯克宣布,将在德国打造特斯拉欧洲最大工厂,地址就在距离柏林只有24英里的格伦海德。

当地政府对此也是拍手叫好,因为这将带来巨额税收和大量工作岗位。



原本有了政府的支持,特斯拉建厂应该是如虎添翼才对,但很快选址问题就打破了马斯克重现上海工厂神话的幻想。

当时特斯拉挑中的是一块废弃的林地,上面没有任何建筑,只要拿下土地,就可以直接动工。

理论上土地放着也是浪费,给特斯拉建厂还能赚一大笔钱,这就是送上门的金元宝,但当地政府不乐意了。



因为这块地虽然没有人,但树木却不少,据说其中还有不少珍稀的树种和蝙蝠,所以政府和所谓环保人士都不同意。

期间,环保人士时不时就会举着牌子,到工厂选址所在地抗议,还曾做出纵火等一系列暴力行为。

眼看着工厂建设即将告吹,马斯克也只能选择低头,连连保证建设时会保护环境,以及承诺在其他地方重新种植三倍以上的经济林,这才成功拿下了这块地。



但马斯克没有想到的是,这块地也是通往地狱的“门票”。

接着当地人又声称,建设工厂会影响到当地的居民用水,于是马斯克只能灰溜溜地给政府交罚款,这才勉强消停了一会。

就这样在当地人的刁难下,原本计划在2021年投入生产的工厂,硬生生拖到了2022年初才开始生产,但更大的麻烦还在后头。



从工厂建成到现在准备扩建,环保人士的抗议从未缺席。2024年3月,一些环保人士到工厂附近纵火,导致工厂一度陷入停工,这给特斯拉带来数亿欧元的损失。

对此,马斯克也忍不住在社交平台上破口大骂,将这些环保人士称为“愚蠢的生态恐怖分子”。

不过作为环保人士,不抗议停止生产燃油汽车,而是盯着新能源汽车不放,这确实让人有些难以理解。



另外2024年5月的一个周五,上百名抗议者直接硬闯特斯拉工厂,期间有人在现场点起烟火,还将颜料泼在特斯拉汽车上面。

诸如此类的混乱场景比比皆是,就连马斯克看了也头疼不已,但更让马斯克感到诧异的是,德国工厂的病假率,在2024年8月一度飙升至17%,这是去年德国同期平均水平的三倍多,导致工厂只能暂时关闭两周。

但是,为什么突然会有那么多人请假呢?后来一调查才知道,这些工人对他们的待遇不满意。



他们不仅要求有高薪资,还表示不能加班超负荷工作,基本的休假该有的都要有,还要在合同里注明不得随意辞退员工。

言下之意就是马斯克不能雇佣那么多临时工,尽管临时工的成本会更低一些,但为了避免大家又抗议停工,马斯克只能选择将一部分临时岗位转变成长期岗位。

不过马斯克接二连三的退让,似乎没有换回什么好结果,截至2024年6月初,特斯拉在短短半年内4次停工,基本上都和当地民众抗议有关。

但为什么同样是汽车生产工厂,在上海和德国会出现截然不同的情况呢?



中国能有自己的“特斯拉”吗?

其实在经过德国工厂的混乱后,马斯克才明白,原来上海工厂的成功,不是特斯拉模式有多厉害,而是中国的工业实力够强和工人包容度够高。

德国工人大多都加入了工会,工会会帮助他们争取最大的权益,但大多数时候都很难和企业谈拢,经常是一言不合就罢工。

而中国不一样,大部分工人只想要本本分分地打工,就算是工厂需要人过年上班,只要钱能够到位,中国工人也是义不容辞。



还有虽然都是建设工厂,但上海工厂从签约、拿地到开工,只用了半年的时间。

直到现在,上海工厂已经可以实现平均30多秒下线一辆整车,而这与中国完善的供应链和一流的制造能力密不可分。

换言之,上海工厂依托着中国强大的制造业实力,才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成为全球生产效率最高的工厂。



所以说,特斯拉上海工厂的成功,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中国,这是难以复刻的奇迹。

那么话说回来,中国能否自己创造像特斯拉一样的全球化大企业?这还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从制造方面来看,截至2023年,中国制造业总规模连续14年稳居世界第一,拥有全球最齐全的工业门类和最完善的产业体系,这为创造全球化大企业奠定了基础。



其次,从创新方面来看,企业的壮大与技术创新、产品迭代息息相关。《中国创新指数研究》指出,2023年中国创新指数达到165.3,与上一年相比上涨6%。

这一结果说明中国创新指数正在稳定上升,创新能力持续增强,为中国创造全球化大企业提供了支撑。

最后,从市场规模来看,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这为中国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从客观的角度来讲,在通讯、手机、新能源、AI等领域,中国已经涌现了大量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企业。

以比亚迪为例,该车企在2024年纯电汽车产量已经首次超越特斯拉,季度营收也在2024年第三季度实现对特斯拉的赶超。

与此同时,比亚迪正在南美、欧洲等地加快建厂步伐,继续加速开拓全球版图,这说明国产新能源汽车已经开始崛起了!

也相信在国家的支持下,未来中企出海会更加顺利,而随着中企海外市场的开拓,中国拥有更多全球化企业将指日可待。

信息来源: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