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狐川,的确不是一个好听的名字,过于粗俗,让人有后背发凉的感觉。但它是我们家乡的所在地,并且这个名字也是由故事里产生的,只能一辈一辈沿袭着这样的称呼。
野狐川是位于黄河晋陕大峡谷最南端的一条河流,又夹在陕北高原与关中平原之间,完全是黄土高原的形态,却处在大平原的边缘,正是这种广阔的地形地貌和奇妙的地理位置,使其一直存在于诸多历史的传说与故事里,并随着故事的变化而不断地改变着自身。
由于这里山高地广,川长沟深,很早以前,只在河畔的附近生活着少量的人家,宽阔的大山全被森林所覆盖,郁郁葱葱,遮天蔽日,其中生存着多种大大小小的鸟雀和野兽。其中有一种被称为“野狐子”的动物,人们时常叫它“狐妖”,后来得知它的学名叫狐狸。个头不大,却性情狡猾,机灵敏捷,习惯于昼伏夜出,神出鬼没,屡屡伤害民间的牲畜家禽。人们对其深恶痛绝,却没有好办法捕捉到它,于是便有了“野狐川”这样一个地名。外界的人听了心寒,当地的人更是心有余悸,有些家长常用“谁不听话就让野狐子背去”的语气制止小孩哭闹。
野生动物一般不会主动攻击人类,只要采取必要的措施,或者饲养家犬,总能有效应对,减少损失。但更为令人惊骇的是,在川河的深水中,曾经潜藏着凶险邪恶的蟒妖,不仅具备一定的法术,会变化成各种形态,还具有超自然的能力兴风作浪,伤害人和大牲畜的生命,给当地的黎民百姓造成了极大的恐慌,也为整个野狐川被上了更神秘的色彩。
在五台山听谈经文的文殊菩萨得知此事后,觉得自己的五个女儿北玉、方玉、永玉、平玉和安玉均已长大,且练就了非凡的本领,正好让她们去降服此妖,做一件对社会有益的事情。征得观音菩萨同意,这五位姑娘便被派往野狐川,伺机镇妖除魔。她们也是尽心竭力,不负所望,经过通力合作,终于将蟒妖祛除于“妖魔渊”里,让百姓过上了安宁的日子。为了纪念她们的功德,由如来佛安排,在野狐川上游,选择了五个山头的风水胜地,修建大寺院,为这五姐妹各自封了“山都”(神奇的野兽)宝座。因每座寺院皆有天然清泉,故而分别被称为东池寺、西池寺、南池寺、北池寺和中池寺,统称五池寺。尽管五座寺院相距较远,但每处的香火都很旺,总有众多的善男信女进殿朝圣跪拜,上庙敬神,为寂静的野狐川增添了无限生机。
到了宋朝初期,人们发现野狐川区域的地下蕴藏着大量的煤炭和铁矿石资源,便有越来越多的人到这里来从事冶铁业,且由小规模的私人经营逐渐发展为官办的“冶铁行”。人口随之大幅增长,社会经济日显活跃,使得各类野兽的数量明显有所减少,并逐渐淡化了人们的心目中那些可怕的阴影。为此,由官方主张,将此地更名为“冶户川”。虽然与之前的名字谐音,但意义大不相同,还透着文雅的气息。
随着冶铁规模的扩大,行业的管理人员和服务者数量越来越多,导致炼铁的成本急剧上涨,冶铁工人的生活却愈加贫苦。北宋名臣包拯担任陕西路转运使期间,曾对野狐川的铁价过高一事进行了详细认真的调查,结果发现,在七百多户冶铁人家中,真正劳作、干活的只有五百来户,其余的二百多户都是一些地方官员,他们挂着冶户的名,并不承担炼铁的差役,还要分得更多的俸禄,变向增加了其他工人的劳动强度,减少了应得的报酬。于是,包拯向皇帝递交了一道名为《请罢同州韩城冶户疏》的奏疏:建议将冶户川的官营铁矿改为私营,取销冗余的官员,让铁务成本和铁的价格都自然而然的降低了下来。
再后来,有人对冶户川一带煤炭的来源进行勘探研究,认为这些煤炭均是早先“大禹植桑”的结果:相传,当年大禹的父亲鲧治水时,由于勘察设计有误,弄错了方向,朝着野狐川的方向开凿了一道口子,导致黄河洪水向西而流,该川道被淹,造成了惨重的损失。于是舜帝便杀了鲧,又让鲧的儿子禹继承父业,继续治理黄河水患。大禹经过另行设计,改变引水方向,凿开龙门,让黄河之水顺流南下,归入大海,终获治水成功,消除了灾难。大禹为了让人们永远记住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便将父亲开辟的那段河道称为“错开河”。当地的人们则取“错”字的谐音称其为“凿开河”,甚至还把整条野狐川都叫成了凿开河。
在凿开龙门之后,大禹又专门组织凿开河岸的农民大量栽植桑树,很快让河岸变得桑叶茂盛,绿树成荫,百姓通过养蚕致富,生活逐渐富裕起来,既弥补父亲曾经的过错,大禹也受到了普遍的称赞和敬仰。
若干年后,由于地壳运动,桑树林被埋入地下,历经复杂的物理和化学变化,逐渐形成了煤炭,百姓对当年的“错开河”也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为了纪念大禹的贡献,人们再引用“大禹植桑”的故事,将这片区域命名为“桑树坪”。
如今的桑树坪,依然延续着野狐川的故事:西部大山建成了国营大林场,中间村庄较多的地方全部栽植了当地的特产——大红袍花椒树,东部黄河沿岸分布着几座现代化的国营煤矿,持续开采着地下的优质煤炭,并源源不断地运往全国各地。五年前,国家修建的煤运专线“浩吉铁路”,还特意绕行到野狐川,并设立了桑树坪站台,增强运力,更好地服务于祖国的现代化建设。
在一个个美丽的故事中,传统的野狐川也一步步由古老走向了文明和时尚。
作者简介:雷益民,笔名乐星,陕西省韩城市作协会员。在多家书刊和网站发表过论文及散文,著有纪实小说《大山脊梁》《觅踪院子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