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向贺贫

奠定弘农杨氏清白家风基调

杨白华

叔向,是羊舌肸的字号。羊舌肸,姬姓,羊舌氏,春秋时期晋国上大夫,著名政治家、外交家。

《国语·晋语八》记载的《叔向贺贫》文章,作者是春秋时左丘明,原文如下:

叔向见韩宣子(晋国的卿),宣子忧贫,叔向贺之。宣子曰:“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财富),无以从二三子,吾是以忧,子(叔向)贺我,何故?”

对曰:“昔栾武子(晋大夫)无一卒之田(一卒之田是100顷),其宫不备其宗器(祭器),宣其德行,顺其宪则(法制),使越(传播)于诸侯。诸侯亲之,戎狄怀之,以正晋国。行刑不疚(指栾书弑杀晋厉公而不被责难),以免于难(祸患)。及桓子(栾武子的儿子),骄泰(骄纵)奢侈,贪欲无艺,略则行志(不遵法则),假货居贿,宜及于难,而赖武(栾武子)之德以没其身(才没遭到祸事)。及怀子(桓子的儿子),改桓之行,而修武之德,可以免于难,而离桓之罪(因其父桓子的罪行而牵连),以亡于楚(逃亡到楚国)。

夫郤昭子(晋国卿),其富半公室(国家),其家半三军(私军有国家的一半),恃其富宠,以泰于国(非常奢侈)。其身尸于朝(后卻昭子尸体摆在朝堂示众),其宗灭于绛(绛,晋国国都)。不然,夫八郤,五大夫,三卿,其宠大矣(郤氏立朝八人,五个大夫,三个卿),一朝而灭,莫之哀也,唯无德也。

今吾子(韩宣子)有栾武子之贫,吾以为能其德矣(也能有栾武子之德),是以贺。若不忧德之不建,而患货(财富)不足,将吊(忧虑)不暇,何贺之有?”

宣子拜,稽首焉,曰:“起(韩宣子名)也将亡,赖子(叔向)存之,非起也敢专承(独自一个人承受)之,其自桓叔(韩氏的始祖)以下,嘉吾子(叔向)之赐。”



贫不足忧:叔向在乱世中给出家族兴衰的答案

韩宣子认为自己的财富和权力还不足以与其他卿族比拟,名气还没能达到让诸侯国都知道而忧虑,但羊舌肸却向他表示祝贺。叔向选择以“栾武子无一卒之田”为开篇,来解读“财富”这把双刃剑的两面性。栾氏从贫穷到富贵到被灭,都是因为“唯无德也”,贪得无厌奢侈无度才遭到祸难。一个家族忧虑的应该是德行的建立,而不应该是为财富不足而发愁。

为了维护国家利益,削弱卿族,叔向试图想拉住韩宣子守住周礼之法,“尊公室,抑私门”,成为制衡卿族的力量,所以他对韩宣子说:“现今你有栾武子的清贫,我认为你能够继承他的德行。如果你不忧德行的建立,只想聚集财富,那我对你就只有哀怜了,还谈什么祝贺呢。”

栾氏三代兴衰恰似春秋政治的微缩图景:栾武子“宣其德行”保宗庙,栾桓子“骄泰奢侈”终遭祸,栾怀子“修武之德”却难逃劫数。这种宿命般的轮回,恰是“恃其富宠,以泰于国”的必然结果。叔向将三百年晋国世族的命运浓缩于栾氏家族,实则是为卿大夫们铸造了一面历史的照妖镜。

“若不忧德之不建,而患货之不足”的劝诫,在青铜编钟的余音里显得格外清越。这种将个人及家族命运与道德修为直接关联的论述方式,使抽象的道德说教具象化为可触摸的历史教训。

言辞之剑:谏语中的政治智慧

叔向的谏言犹如经过精密打磨的青铜剑,在修辞艺术与政治谋略之间找到绝佳平衡。当他说“今吾子有栾武子之贫,吾以为能其德矣”时,看似悖谬的贺词实则是精心设计的认知颠覆。这种以“贫”为贺的逆向思维,瞬间瓦解了韩宣子的心理预设。

在“八卿治晋”的权力格局中,叔向采用“以史为刃”的劝谏策略极具政治智慧。借古讽今的叙事方式,既规避了直说的不快,又通过历史案例增强了说服力。提及郤昭子“其富半公室,其家半三军”的结局时,刻意省略的血腥细节反而在听者想象中形成更强烈的震撼。

这场对话最终以韩宣子“起再拜稽首”收场,证明叔向成功地将道德焦虑转化为政治觉醒。这种劝谏艺术,与其说是语言技巧的胜利,不如说是对人性弱点的精准把握。

道统之脉:文明基因的现代启示

叔向提出的“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命题,实则是周代礼乐文明的核心密码。在“礼不下庶人”的封建制度下,这种将道德置于物质之上的价值排序,为贵族统治提供了合法性依据。但其中蕴含的超越性思考,却突破了阶级局限而具有永恒的价值。

重读“叔向贺贫”文本,思绪万千,百感交集,叔向反对的不是财富本身,而是“骄泰奢侈”的异化状态。这种对物质与精神平衡的追求,与比他晚二百多年的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思想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亚里士多德认为:人“凡行为共有三种倾向,其中两种是恶,即过度和不及,另一种是德性,即遵守中道”。

“贺贫”精神启示我们:真正的文明进步不只在于技术迭代和财富积累,还在于始终保持对人性本真的守护。当AI开始模仿人类情感时,叔向强调的“忧德”之忧,或许正是防止Al异化的关键密钥。

贫者之贺,两千多年前那场对话激起的道德涟漪,仍在文明长河中荡漾。叔向的“贺贫”不是简单的安贫乐道,而是在物质与精神的天平上为文明存续寻找支点。当今人在财富焦虑中迷失时,这位春秋先祖的智慧之光,依然能照亮我们寻找精神原乡的归途。这种超越时代的价值叩问,正是中华文明历经沧桑而生生不息的文化密码。

这场“贺贫”的对话,在青铜时代的暮色中迸发出超越时空的思想火花,将春秋士大夫的精神品格凝结成华夏文明的重要基因,成为了弘农杨氏清白家风文化的起源,成为了弘农杨氏繁荣昌盛的密钥,从此奠定了弘农杨氏清白家风的基调。

本文内容系原创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杨白华(巴中市政协原副主席,家风文化研究者)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