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看真假美猴王时,总是想不通一件事。
六耳猕猴能模仿其他的东西,但他手中那根独一无二的“金箍棒”是从哪儿来的?
难不成,当年东海龙王没说实话,还藏着一根?
师徒矛盾
在六耳猕猴出现之前,孙悟空和唐僧已经大吵了一架。
原来在此之前,唐僧因为被山野强盗吊起来,孙悟空见强盗出现,便拿起棍子将几人打得魂飞魄散。
这让心地善良的唐僧十分不满,师徒两人渐生隔阂。
在师徒两人出现矛盾的时候,六耳猕猴利用自己的“顺风耳”,正在远处悄悄听着一切。
正可谓屋漏偏逢连夜雨,师徒四人晚上借宿的老人家,竟然是强盗的父母家。
唐僧觉得这对老夫妻心地善良,便让孙悟空手下留情,不要伤其儿子性命。
但孙悟空觉得,反正他儿子都做强盗了,留着也是祸害这对老夫妻,干脆一棍子打死算了。
为此,双方矛盾激化到极点。
孙悟空死要面子不认罪,唐僧气得头冒青烟,而猪八戒还在中间煽风点火。
最终,在唐僧紧箍咒下,孙悟空彻底失去希望,选择一走了之。
暗中观察到一切的六耳猕猴“恰到好处”地出现了。
虽然在影视剧中,六耳猕猴是“手放激光”击倒的唐僧,但在原著中,却是抡起铁棍给了唐僧一棍子。
很多人看到这里,便觉得六耳猕猴是孙悟空变化的。
毕竟金箍棒来一下,神仙都难抗得住,肉体凡胎的唐僧又是怎么捱住的?
其实,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因为唐僧身上披的袈裟可是如来佛祖的宝物,然后由观音菩萨代交给唐僧的。
正因如此,黑熊精和金池长老才会舍命抢夺这件宝贝。
而唐僧也因这件袈裟的保护,才能在六耳猕猴的铁棒之下活下来。
其实,我们也能从后文中看出端倪。
唐僧被击倒后,就派沙僧去讨要公道,并追回行李,里面还有他们这一路的通关文牒。
而沙僧来到花果山后,发现“大师兄”已经攒起一支新的取经队伍。
于是,沙僧一怒之下,便将变作自己的小妖打死,随后转身逃走,去找观音菩萨求助。
见沙僧逃走,“孙悟空”将那只被打的猴子拖入洞府,然后架起铁锅,直接将其分食了。
如果六耳猕猴是孙悟空变化的,怎么可能对自己的猴子猴孙做这种事情?
六耳猕猴
除了以上证据,两人在地府时,谛听是听出来两人真假的。
若六耳猕猴是孙悟空的“二心”所化,那谛听也没必要那么害怕,何必遮遮掩掩,让两人去如来佛那边一辨真假。
其实,想要证明孙悟空和六耳猕猴并非一人二心,最有效的证明便是如来佛说的话。
原著中,如来说这世间有四个猴子,不在五行之中,也不在三界之内,属于天生地养。
资质最好、天赋最高、能力最强的,便是灵明石猴,这说的自然也就是孙悟空。
而第二个叫做赤尻马猴,顾名思义,这个猴子长了一个红屁股。
孙悟空擅长的是变化之道以及斗转星移之术,而赤尻马猴擅长阴阳八卦,天生就懂得怎么长生不死。
长生之道反而是孙悟空不擅长。
当年为了寻求长生之道,他还漂流过海,学艺多年,最终还是被阴曹地府勾了去。
如果不是靠强消生死簿,然后又上天吃下蟠桃仙丹,估计孙悟空早就化为一捧黄土了。
而第三个则叫做通臂猿猴,正如他名字中的“通臂”二字,这类猴子四肢颇长。
修炼成形后,便可以只手摘日月,还拥有缩地成寸的移动能力。
而最后一个,则是天生六耳的六耳猕猴,听力世间少有,凡是天下人说的话,他都能听进耳中。
除了听力极佳,六耳猕猴还能通晓古今之事。
正因拥有这种能力,六耳猕猴才可以幻化成孙悟空的模样,妄想取而代之。
一个普通和尚,还要遵守“出家人不打诳语”的佛规,身为佛道之祖的如来,怎么可能口出诳语?
因此,孙悟空和六耳猕猴就是两个人,根本不是所谓的一身二心。
既然如此,那他手中的“金箍棒”到底是从哪儿来的?
四大神兵
因为原文中明确记载着,当年孙悟空学艺归来后,手中并没有趁手兵器,每次作战只能用“凡兵铁器”应战。
后来,有一个老猴子,建议他去东海求点神兵利器。
孙悟空便掐了一个避水诀,一路潜入海底龙宫,在东海龙王手中“借”来了定海神针。
根据原文记载,这是一根斗粗的铁棍子,有两丈多高,因为长时间在海底扔着,上面难免锈迹斑斑。
铁棍上唯一的装饰品,便是两端分别箍着一个金圈。
为此,后人便将这根铁棍子称为“金箍棒”。
按照现在材料学进行推论,这根棍子很有可能太上老君用“碳钢”浇融所铸。
但还没慢慢冷却,释放内部应力,就被大禹借去治水。
因为入水太快,水淬导致内部应力难以释放,最终出现了裂纹。
后来,大禹觉得不好意思,借来的东西给弄坏了,人家又没这么大的“八卦炉”,无法重新铸造。
为此,大禹便想办法搞了两根金箍,固定在铁棍两端,然后扔进了东海。
后来,大禹发现在东海扔了一根铁棍子,有稳定水势的作用,便要求太上老君再打造了三根,分别扔到了南、西、北三海。
打造第二根的时候,材料依旧采用的“精铁”。
而这次太上老君升级了铸造工艺,最终没有裂痕,就被称为随心铁杆兵。
根据推测,六耳猕猴手中的铁棒,很有可能是他从南海偷出来的,为了以假乱真,还在两头加了两个金箍。
而在打造第三根“定海神针”,大禹提出自己的意见,他认为前两根生锈太严重了,要太上老君改变一下材料。
这可把太上老君惹恼了,他觉得自己白给干活不说,还怪东怪西,于是将第三根棍子打造成了白口铸铁。
白口铸铁,又硬又脆,而且刚出炉的时候,还泛着白光。
为此,大禹便为其取名擎天白玉柱。
没想到,这擎天白玉柱不能下海,一入水,比前面的两根碳钢棍子还容易生锈。
大禹思来想去,觉得不能让太上老君这么“自由发挥”了,便想尽办法,在人间找出上万斤精铜。
后来,太上老君将这上万斤精铜投入八卦炉中,进行九九八十一天的熔炼,最终形成了一根紫红色的架海紫金梁。
大禹见状后十分满意,便将其投入北海,从此四海升平,中原大地再无漫天水患,百姓也得以休养生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