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瞳工作室出品
科技日报记者 张盖伦 策划 刘恕 李坤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加快补齐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短板。落实健康第一教育理念,实施学生体质强健计划,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加强校园足球建设,有效控制近视率、肥胖率。
“‘健康第一’,要看这句话是在校长的嘴上还是心上。”辽宁省沈阳市浑南区第九小学(以下简称“浑南九小”)校长侯明飞说。浑南九小是一所名声在外的以“玩”为主的学校。
“不搞体育运动,学校一般有四个理由:没时间、没空间、没教师、没资源。但归根结底一句话,都是借口。”谈起自己的理念,侯明飞举手投足间都充满感染力。他强调,如果在校长心中确实“健康第一”,那他们一定每天琢磨着如何创造条件开展运动。
在全国,像侯明飞这样琢磨着如何让孩子动起来的校长,已经越来越多。
2024年11月13日,2024年第六届辽宁省暨沈阳市全民冰雪运动会在沈阳市浑南区第一小学启幕。视觉中国供图
只要想抓体育,办法总比困难多
什么样的学校会重视体育?
蔡崇信公益基金会(以下简称“蔡崇信基金会”)秘书长李海市说,校长重视是关键因素。
2019年7月,蔡崇信基金会启动“以体树人校长计划”,每年在全国范围内寻找10名具有体育精神的校长,弘扬“以体树人”理念,促进体教更好融合。
李海市告诉记者,早期基金会也捐赠过体育器材,或者邀请专业教练去学校上体育课,但收效甚微。“新器材放进去是很漂亮,但没人玩,操场上没学生的影子。”
后来,他们将目光转向校长。校长的理念,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校的办学理念。
侯明飞就是2023年10位“以体树人校长计划”入选校长之一。
浑南九小里有大型滑梯、横排绳索、梅花桩、沙坑,教学楼顶部有小型轮滑场地、冰球训练场,室内还设有符合奥运会标准的攀岩墙、滑雪训练场和赛艇练习池……侯明飞开玩笑说,学校看起来“乱七八糟”,但学生却都能茁壮成长。
侯明飞有过特殊教育和脑科学研究的相关专业学习与从业背景。他表示,不同年龄段学生有不同的体育锻炼方式,体育锻炼要科学、分层进行。
去年底,在蔡崇信基金会2024以体树人教育研讨会上,侯明飞兴奋地向台下的体育明星和专家汇报,自己所在教育集团旗下幼儿园小班的小女孩,做吊环连环能做210个。
抓住吊环,身体腾空,持续前进,可以抓210个吊环不落地!听到这个数字时,记者也吓了一跳。侯明飞又说,孩子中的最好成绩,是480个。
“这个阶段的孩子,上肢力量优先发展;上肢力量发展了,才可以带动脊柱发育。”侯明飞解释,“练吊环连环,是尊重生长规律。”
侯明飞最出名的“战绩”,是让浑南九小九成以上孩子学会骑独轮车。“这项运动可以提高孩子掌控、使用和协调身体的能力。”侯明飞说。
浑南九小孩子肥胖率不到3%,近视率为13.88%,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和侯明飞身处省会城市不同,吴雄任职的塘房小学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仁市巴铃镇牛场坪村。不过,和侯明飞的看法一样,吴雄也认为,只要想抓体育,办法总比困难多。
2004年,吴雄刚当塘房小学校长。那时,学校周围不通路,不通电,不通水。全校只有3名老师和75个不怎么喜欢上学的学生。
学校抓体育,一开始是出于无奈。“我们想通过孩子喜欢的体育项目来吸引他们,让他们喜欢学校,进而喜欢学习。”吴雄说。
2006年,学校办起了第一届运动会,师生一起用石板搭起了乒乓球台;第二年,运动会增设羽毛球项目,没有专业场地,大家就用石灰在地上画边线,中间插两根竹竿,拉起一根线作球网……“没钱就干没钱的事,我们拿地瓜藤都办过跳绳比赛。”吴雄说。
为了给学校平整操场,吴雄带着两名老师无偿到工地上干活,只为搬回工地上的大石块,填学校里的大坑。到2007年底,学校终于有了一块平整的操场。
爱运动,已经成为塘房小学的一种风气。现在,学生们每天运动两个半小时。全校469名学生,戴眼镜的只有6个。每个班都有篮球和足球队,校队还走出了大山参加体育比赛。有100多名学生作为体育特长生升入了中学。
吴雄也因此入选了2024“以体树人校长计划”。
2024年10月12日,江西省吉安市峡江县实验小学学生在进行足球训练。视觉中国供图
迎接挑战,团结一切可团结的力量
摆在校长们面前的,有一个现实问题——安全。
由于害怕孩子打闹受伤,一些学校的课间十分钟变成了“安静十分钟”,学校大部分时间不允许孩子们出教室,更别提上操场跑动了。
要是有人受伤了怎么办?侯明飞的方法,还是“讲科学”。
他提醒大家,要正视一个事实——现在孩子的体质未必能和他们父母当年一样。孩子比较“脆皮”,学校要做的,是先修复、后发展,提高孩子的基础运动能力,也就降低了孩子受伤的风险。比如,侯明飞让孩子骑独轮车,就是提升他们自我保护能力的一种方法。
同时,该做的防护措施要做好,该买的保险也要买好;实在不行,还有法律兜底。“不能怕事,事来了也要有解决的方法。”侯明飞说。
受访的几位校长都不约而同地表示,如果家长理解学校,认同学校的教育理念,他们会更体谅学校。
“家长知晓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就能够容忍一些小的磕磕碰碰。20年来,我们没有接到过家长的投诉。我隐隐感到,这背后的逻辑是,只要你真正为孩子着想,家长就能看得到。”吴雄说,只要有时间,他就会直播孩子们的比赛,让那些远在他乡的父母安心。
侯明飞也强调,必须要和家长多沟通、勤沟通,这样才能赢得信任。江苏省镇江市宜城小学校长孔国娣坦言,在学校中推行体育,还需得到家长和教师的理解与支持,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2023年,孔国娣参加了“以体树人校长计划”,不过没有最终入选。但这段和其他校长交流学习的经历,让她进一步思考,如何让更多的家长和所有的老师“卷入”以体树人活动。
孔国娣回校后,推动学校举办了第一届亲子足球赛;2023年的全员运动会,更是要求所有老师全部参加,一个不能少。
孔国娣大力推广和宣传校园体育,开展“家长进课堂”“体育家长会”“家长体育公开课”“校外体育夏令营”等活动,让更多的教师、家长参与到学校体育工作中来,营造以体树人的良好氛围。
北京师范大学天津静海实验学校2019年才开始正式招生。不过,该校校长朱鹏已经在教育战线工作了30余年。他从小在农村长大,小时候步行上学、翻沟爬树、游泳捉鱼、捡柴放羊。朱鹏深切地感受到,如今学生成长环境已发生重大变化,历练身心很大程度上需要依赖体育教育。
为此,学校刚成立时,朱鹏就以自身的经历、经验,结合当今青少年“近视眼”“小胖墩”多、身体素质差、心理问题频发等情况,向老师反复讲述自己的育人理念。
“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强大的生命弹性和张力。”朱鹏说,每一届新生家长会,他都会“推销”自己的教育主张。“多年来,我的每一次宣讲总能赢得热烈的掌声。后期家校配合当然也就十分顺畅。”
2020年开始,朱鹏尝试逐步加大学生体育活动的总量,同时也提高家长的参与度。当大课间活动很精彩时,他们就举行家长开放日让家长到校观摩;当孩子出去比赛时,就让家长参与其中。“让家长看到孩子的变化,和孩子共享胜利的荣耀,他们理所当然就能够信服。”朱鹏说。
体教融合,重视成绩之外的价值
在家长们的面前,也有一个现实问题:参加体育活动难以与学习成绩直接“挂钩”。
专业运动员对“以体树人”有自己的思考。
乒乓球世界冠军邓亚萍年轻时曾经放下“狠话”:如果有孩子,一定不让他练乒乓球,因为训练过程太苦、太难。但后来,她还是把孩子引上了乒乓球之路。“体育,可以让人更好地面对输赢。”邓亚萍表示,人们常说要“胜不骄,败不馁”,但这谈何容易?体育训练中,每时每刻都要面对输赢,必须调整心态,才能对输赢泰然处之。
著名篮球运动员、姚基金发起人姚明则用“自我导航”和“自我管理”来阐释体育教育的作用。
自我导航,就是清楚自己的目标是什么,清楚自己接下来要做什么。内心有目标,走得才能更坚定。自我管理,就是为实现目标要有所取舍。时间和资源都有限,必须制定策略,明确怎么做,什么时候去做。
“体育比赛有一个特点:它的规则是事先制定的,大家共同知晓且遵守;同时,你又有自我发挥的空间,需要在规则的基础上去调适。”姚明认为,体育比赛其实架起了一座桥梁,让人能感受和践行自我导航和自我管理,而做到这两点,对实现人生价值也大有裨益。
“当然,体育并非灵丹妙药,不用把它拔得太高。只不过在这个阶段,我们又把它看得有些轻了,所以才单独拿出来强调。”姚明说。
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学校的实践来看,“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是一种“误读”,体育做得有声有色的学校,通常在考试中的整体表现也不差。
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教授汪晓赞从小就是一名校队田径运动员。她说:“如果说我如今在学习、工作中有一点点成就的话,也是源于当初的运动经历。”
汪晓赞表示,体教融合要关注的不仅仅是如何提升孩子的体质,如何在体育考试中拿到好成绩,更要关注体育能对孩子一生产生哪些影响。
汪晓赞的课程研发团队正在研究如何让体育课变得更有吸引力,如何破解很多学生上了十几年体育课却没有掌握一项运动技能的困局。他们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概念——“全体验,全比赛”的专项运动技能教学。孩子们从第一堂课就开始打比赛,一直打到最后一节课。实践证明,孩子们在一个18节课的篮球大单元中,能够从“小白”成长为具有一定比赛素养和技能水平的篮球“达人”。
“把体育教育做好,我们可以让更多青少年热爱体育、参与体育,让他们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汪晓赞说。
教育专家熊丙奇坦言,如果强调单一的以成绩为导向的评价体系,体育在学校里仍然会被边缘化。“制约体教融合的因素很多,必须形成整体的合力。”熊丙奇觉得,以校长作为突破口,是一个好的思路。具有体育精神的校长做出成绩,树立标杆,可以向更多人证明,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可以协调发展。
“我们就是用二十年做了一道证明题。从孩子喜欢的东西抓起,从体育抓起,没有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也没有影响学校的发展。这条路,我们走对了。”吴雄感叹。
记者手记:人生“隐形的翅膀”
张盖伦
从小到大,我一直是个体育差生。我的学习成绩还算不赖,但在体育上,就老是不开窍。
每当50米测试的哨声响起,我的双腿就像灌了铅般沉重。直到现在,我仍记得小学一次50米补考,已经不年轻的班主任为了激励我,气喘吁吁和我一起跑完全程。终于突破及格线,那一刻的喜悦也堪比夺冠。
我唯一拿得出手的项目是仰卧起坐。当其他同学坐起的速度已经放缓,我还能保持原有频率,在旁人惊呼“她好快”中扬眉吐气,那是我在体育课上的高光时刻。
上了大学,依然有体育课,学的是运动技能。对我来说,每项技能,都是“难”和“更难”的区别。
篮球课三步上篮考试,我手中的球不偏不倚砸中自己的脑袋,我痛得龇牙咧嘴,换来的是老师一个毫不留情的60分;网球课上,我整整一个学期都在和发球动作较劲,直到最后我也不得其门而入,全靠年轻教师“放水”才拿到一个看得过去的分数;倒是乒乓球课让我挺直了腰板,我在期末“车轮战”中杀出重围,被老师盖章认证为“比赛型选手”,我也第一次在体育成绩单上看到90分以上的数字。
不管怎样,回忆曾经的体育课,还是力不从心的时候多,得心应手的时候少。
走出象牙塔步入社会后,我才真正明白,运动不仅在体育课上完成,运动其实是一生的课题。
工作不久,我随“决心”号大洋钻探船出海科考,大家来自不同国家,想出来的“团建”活动就是举行乒乓球比赛。“老外”也抄起球拍来体验国球。好在我当年学的三脚猫功夫还能应付一二,在和“老外”们的切磋中没有败下阵来。
而且,有运动习惯的人似乎精力都比我更加充沛。我稍微动弹一下就累得不行,有些人下了班还能去健身房挥汗如雨,并且乐在其中。
前不久,我读施一公的自传《自我突围》。他说,他喜欢跑步,更享受跑步后体力疲劳、精神放松的感觉。他说,运动不息,生命不止。
人总能在和身体的较劲中得到成长。从科学角度来讲,大脑在运动时分泌多巴胺、血清素、去甲肾上腺素……这些神经递质,构成复杂的情绪调节系统,修复着我们疲惫的身心。
如今身为人母,我也开始琢磨,如何能让孩子拥有一项体育爱好。现在,一些家长也在给孩子“鸡体育”。体育,不仅因纳入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而日渐重要,它也自有其独立的闪闪发光的价值:当孩子在篮球场上学会团队协作,在跆拳道馆懂得自我约束,在比赛中正确面对输赢……这些比升学加分更珍贵的品质,终将成为人生“隐形的翅膀”。
那些年少时在运动场流过的汗、摔过的跤,都是生命赠予的礼物。只是小时候的我,还不懂拆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