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华侨报》总主笔 蒋丰
在明治时代的日本,下田歌子是一个充满争议的名字。她既是女子教育的先驱,也是宫廷丑闻的主角;她既是“贤妻良母”主义的倡导者,也是被贴上“妖妇”标签的复杂人物。她的故事,像一面镜子,映照出那个时代女性在传统与现代、权力与道德之间的挣扎与突围。
下田歌子原名平尾鉐,出生于美浓国(今天岐阜县)的一个武士家庭。幼年的她聪慧过人,五岁便能作诗,熟读汉学古籍,阅读《二十四孝》后,仿效其中人物,为了在夏季夜晚不让蚊子叮咬父母,自己脱得精光吸引蚊子。她的文学才华很快被宫廷发现,1872年,年仅18岁的她进入宫中,成为昭宪皇后的女官。皇后对她的才华极为赏识,赐名“歌子”,从此,她以“下田歌子”之名登上历史舞台。
然而,宫廷并非只有诗与歌的浪漫。歌子的美貌与才智很快吸引了权贵的目光,尤其是伊藤博文、井上馨、大隈重信、山县有朋、陆奥宗光、松方正义等政要的青睐。她的迅速晋升引发了诸多猜测与非议。1880年代,日本媒体《平民新闻》开始以“妖妇”之名对她进行攻击,称她利用美色与权贵周旋,甚至将她描绘成侵蚀平民女子虚荣心的“恶之花”,要把她“彻底埋葬”。这些丑闻伴随了她的一生,成为她无法摆脱的阴影。
尽管宫廷生活充满争议,歌子并未止步于此。1881年,她创办了“桃夭女塾”,为上层社会的女性提供古典文学与礼仪教育。这所私塾成为她教育事业的起点。1885年,她受命参与华族女学校的创办,并担任学监。她设计的“女袴”制服,既保留了传统之美,又兼顾了实用性,成为日本女子教育的象征。
1893年,歌子受命前往欧洲考察女子教育。在英国的两年间,她深入观察了维多利亚女王家族的日常生活与教育方式,深受启发。她发现,英国女性的独立与自信源于教育与生活习惯的结合。这一经历让她更加坚定了推动日本女子教育的决心。
回国后的1901年,歌子创办了实践女学校(今天的“实践女子大学”),并成立了“帝国妇人协会”,致力于提升女性的社会地位。值得重书一笔的是,这所学校还成立了“清国女子速成科”,十年期间培养了大约100名大清国的留学生。她提出“贤妻良母”主义,强调女性应通过教育与技能实现自立。然而,这一理念也引发了争议。有人认为她过于保守,未能突破传统性别角色的束缚;也有人认为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以渐进的方式为女性争取了更多机会。
歌子的一生始终在丑闻与成就之间摇摆。她的宫廷经历让她饱受非议,但也为她积累了人脉与资源,为教育事业奠定了基础。她的婚姻同样充满争议。她嫁给了一位酗酒的剑客,婚姻生活并不幸福,丈夫早逝后,她独自承担起家庭与事业的重担。
然而,正是这些争议与挑战,塑造了她坚韧的性格与务实的态度。她深知,在男权社会中,女性若想有所作为,必须学会在夹缝中生存。她的教育理念虽以“贤妻良母”为名,实则蕴含着对女性自立的深切期望。她提倡的裁缝教育,不仅是为了培养“好妻子”,更是为了让女性掌握谋生技能,实现经济独立。
1936年,下田歌子以82岁高龄辞世。她的故事提醒后人,历史中的女性往往被简化为“贤妻良母”或“妖妇”的标签,而她们的复杂性与多面性却被忽视。(2025年2月20日写于东京“乐丰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