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年间,有一位大师名叫章太炎,这位先生不仅学问深厚,还自带一股“狂”气,堪称学术界的一股清流。

他的课堂,更是让人哭笑不得,又忍不住拍案叫绝。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位“烟卷与粉笔齐飞”的章太炎先生,看看他的课堂究竟有多“狂”。



01 烟卷与粉笔的“双剑合璧”

章太炎先生有个“怪癖”——嗜烟如命。他的课堂,烟卷和粉笔是标配。一手拿粉笔,一手夹烟卷,边讲边抽,边抽边写,那叫一个潇洒自如。

有时候讲到兴起,他竟然会把烟卷当成粉笔,往黑板上“板书”。学生们一看,黑板上一道烟灰,顿时哄堂大笑。可太炎先生却毫不在意,继续滔滔不绝,仿佛那烟灰也是他讲课的一部分。

更绝的是,有一次他在北京讲学,场面堪称“豪华阵容”。当时北京各大学的主任教授,如吴承仕等人,都侍奉在太炎先生左右,有的负责板书,有的负责倒茶水,简直像皇帝出巡。

太炎先生的国语不太好,弟子刘半农便担任翻译,一句一句地传达给学生们。那场面,既庄重又滑稽,让人不禁感叹:这才是真正的“尊师重教”啊!

02 “狂”得有理,“狂”得有资本

章太炎先生的“狂”,是出了名的。他的课堂开场白,通常是这样的:“你们来听我上课是你们的幸运,当然也是我的幸运。”

这话听起来,是不是有点“狂”得没边了?可偏偏没人敢反驳,因为太炎先生确实有“狂”的资本。

他学问渊博,精通经史子集,尤其对《说文解字》的研究,堪称一绝。



他的学生中,不乏后来的学术大家,比如鲁迅、黄侃等人。可以说,章太炎先生的“狂”,是一种自信,一种底气,更是一种对学术的执着。

他的“狂”,还体现在他对世俗的不屑一顾。有一次,有人问他:“先生,您为什么总是这么狂?”

章太炎先生微微一笑,答道:“狂者,志也。不狂不足以成大事。”

这话一出,顿时让人肃然起敬。原来,他的“狂”,是一种对理想的坚守,对学术的追求。

03 课堂上的“笑”与“思”

章太炎先生的课堂,不仅是知识的殿堂,更是欢乐的海洋。他的幽默,常常在不经意间流露出来。

比如,有一次他讲到《庄子》,突然停下来,问学生:“你们知道庄子为什么喜欢做梦吗?”学生们面面相觑,不知如何回答。

太炎先生笑了笑,说:“因为他觉得现实太无聊了,不如做梦来得有趣。”这话一出,学生们顿时笑成一片。

可别以为太炎先生的课堂只有笑声,他的深刻见解,常常让人陷入沉思。

比如,他讲到《论语》时,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这话不是说别人比你强,而是说每个人身上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哪怕是街边的小贩,也可能教会你一些东西。”

这话一出,学生们顿时陷入了沉思,原来学问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更是生活中的智慧。

04 他的“狂”与“敬”

章太炎先生的“狂”,并没有让他失去别人的敬仰,反而让他更加受人尊敬。

他的学生鲁迅,曾这样评价他:“太炎先生是真正的学者,他的‘狂’,是对学术的执着,对真理的追求。”这话可谓一语中的。

章太炎先生的“狂”,是一种境界,一种态度。他用“狂”来打破世俗的束缚,用“狂”来追求学术的真谛。

他的“狂”,不是目中无人,而是心中有道。正如他常说的那句话:“学问之道,无他,唯狂而已。”



05 结语:狂者志也,学者心也

章太炎先生的课堂,烟卷与粉笔齐飞,笑声与沉思并存。他的“狂”,是一种自信,一种底气,更是一种对学术的执着。他用“狂”来打破世俗的束缚,用“狂”来追求真理的光芒。

最后,用一句古诗词来总结章太炎先生的一生:“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他的“狂”,正是因为他站在了学术的最高层,看到了别人看不到的风景。

所以,下次有人问你“章太炎先生有多‘狂’?”你可以笑着回答:“他的‘狂’,是一种境界,一种态度,更是一种对学术的执着。”

对此你怎么看呢?欢迎留言。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