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西海岸新区一间美术教室里,张璐正在指导学生用刻刀在橡皮砖上勾勒线条。温暖的阳光透过玻璃窗洒在她手中的橡皮章上,那些充满童趣的图案仿佛被镀上了一层金色。“每块橡皮都藏着故事,就像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需要被雕刻。”张璐说。
从美术特长生到橡皮章雕刻家,这位80后创作者的转型之路充满着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2023年秋,当她在分享会上展示《贝壳物语》系列作品时,观众们惊叹于橡皮章竟能呈现出水彩画般的渐变效果。这恰印证了她常说的创作理念:“艺术不该被媒介束缚,橡皮章也能成为情感表达的载体。”
一次观展,荡起心中涟漪
张璐从小就对美术感兴趣,高中时进入了美术特长班,大学学的是平面设计专业,设计的作品屡被杂志刊载。然而,她始终有一个心结,她认为数字化创作带来的疏离感如影随形。“用数位板画商业插画时,总觉得在和电脑较劲。”张璐回忆说。
命运的转折发生在2013年的一次展览上。那年,张璐去上海看展览,在橡皮章展前驻足良久。那些将传统技法与现代印章艺术结合的展品,在她心中激荡起久违的艺术冲动。“就像突然找到了丢失的拼图。”回忆初遇橡皮章的情景,张璐仍难掩激动。彼时的她已是薛家岛小学的一名美术教师,日复一日的备课教学虽然充实,但始终难解她内心对个性表达的渴望。
张璐开始在工作之余钻研橡皮章雕刻,将收集的贝壳、校园里的梧桐落叶、孩子们的涂鸦作为创作素材。她把首批作品拍照上传至社交媒体后,获得了大量网友的关注和点赞,还有网友称她是“把橡皮刻成诗的匠人”。
精进技艺,转变艺术风格
2018年,张璐耗时两年完成的作品《橡皮章插画狂想曲》正式出版。这部作品不仅系统梳理了套色雕刻、立体拓印等创新技法,更开创性地将印章艺术融入儿童绘本。为呈现最佳视觉效果,她还自学了摄影布光,在10平方米的工作室里拍摄了3000余张步骤图。由于长期用眼过度,她的右眼结膜反复充血。
“当时孩子刚满一周岁,常常是哄睡孩子后通宵修图。”张璐指着书中《海底幻想》章节的渐变套色作品介绍说,这个由27枚印章叠加而成的场景,仅试印就耗费一个星期。这种近乎偏执的创作态度,令该书一上市即登上工艺类图书畅销榜单。
随着技艺精进,张璐的艺术风格逐渐从繁复向简洁转变。2021年,她的《路上路的极简橡皮章》正式出版,该书集中展现了“少即是多”的美学追求。书中《四季》系列用四枚基础章变化出4幅意境画,其中“惊蛰”主题仅用深浅两色就勾勒出春雨润物的生机。“就像中国水墨画的留白,橡皮章也要学会做减法。”张璐说,这种化繁为简的想法,源自她带学生写生时的顿悟——孩子们总能用最简练的线条捕捉事物本质。
突破自我,探索无限可能
在张璐手中,橡皮章早已突破传统手账装饰的局限。2019年,她与百度合作设计的劳动节动态Logo,让橡皮章首度以GIF形式呈现;2022年,她为杭州良渚文化村设计的旅行纪念章,更是将甲骨文与现代插画巧妙融合。
“每次突破自我,都像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张璐边说边向记者展示她正在创作的海洋主题立体书。翻开这本立体书,雕刻成浪花造型的橡皮章竟层层展开,形成360度的海底景观。这种将纸艺与印章艺术结合的新尝试,源自张璐带学生参观海洋馆时产生的灵感。
张璐还经常到金沙滩捡贝壳,她说:“这些大自然的馈赠是最佳创作素材。”她把橡皮章和青岛特有的蛤蜊壳相结合,雕刻成可佩戴的饰品,拍照上传至“小红书”后引发了大量网友的关注。
平衡角色,用好碎片时间
当被问及如何平衡教师、母亲、艺术爱好者三重身份时,张璐展示了她随身携带的“碎片时间创作套装”——巴掌大的铁盒里装着迷你橡皮砖和特制刻刀。“等学生交作业的间隙、陪孩子上兴趣课的空档,都是我的创作时间。”她笑称利用零散时间雕刻出的“碎片系列”作品,反而深受网友喜爱。
在这个追求效率的时代,张璐始终坚持“慢创作”理念。她说:“只有慢下来,才能培养人的心性,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
夜幕降临,张璐工作室里的灯光依旧亮着。工作台上,新的作品刚完成初稿,那些艺术线条在橡皮砖上蜿蜒生长。刀起刀落间,一个艺术爱好者的十余年坚守,正化作永恒的艺术印记。
(大众新闻·青岛西海岸报记者 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