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不被侄子待见的“傻子叔叔”,是宦官想要扶持的傀儡皇帝,却被司马光称为“小太宗”。
他就是唐宣宗李忱。
韬光养晦三十六年,登基后大显神通,唐宣宗到底有多能忍?在他登上皇位后,那些看不起他的人怎么样了?
“光王”“光叔”
贵为皇帝之子,李忱却从小就不被重视,后宫被郭贵妃把持着,她对于在自己宫里勾搭上皇上的侍女郑氏没有什么好脸色。
幸好唐宪宗宠幸只是一时贪图新鲜宠幸了郑氏,她幸运的生下了李忱,而不是真的对郑氏有所宠爱,不然的话,按照郭贵妃的性格极有可能将她们母子除掉。
哪怕生下皇子,郑氏在后宫中依旧默默无闻,连带着李忱都沉默寡言,郑氏知道在这吃人的后宫中想要活下去有多艰难,只有少说少做才能存活。
在外人面前,李忱很少说话,哪怕有人问他,回答起来都慢吞吞的,看起来有些呆呆傻傻,伺候他的宫女太监都看不起他,觉得他是个傻子。
郭贵妃和其背后势力见此觉得他没有什么威胁性,就让他母子俩安然的活了下去,而郭贵妃的儿子李恒继位后,对这个弟弟还挺友好,将其封为光王,不过他的儿子却挺看不起这个叔叔。
每当大家欢聚一堂时,文宗、武宗就开始当众找茬,明知李忱不爱说话,反应能力差,还专门让人逗他说话,看着他痴痴傻傻的样子,乐得不得了。
《旧唐书中》曾记载:文宗、武宗幸十六宅宴集,强诱其言,以为戏剧,谓之‘光叔’。武宗气豪,尤不为礼。
唐文宗只是将这位叔叔当成乐子人看,而唐武宗则对他颇多忌惮。
唐武宗的试探
唐穆宗这一脉运气不太好,虽然他有三个儿子在之后都当了皇帝,却接连英年早逝。
唐武宗是他最后一个当了皇帝的儿子。
他对李忱这个憨憨一样的皇叔很是不喜,觉得他就是装的,在宫中曾有传言,李忱少年时做梦梦到自己骑着龙在天上飞,这让唐武宗怎能不忌惮,于是开始处处针对他,看看他到底是不是真傻。
在骑马的时候,故意让李忱从马上摔下来想要摔死他,没想到他命大活了下来。
举办宴会的时候,在唐穆宗的示意下,李忱的旁边围满了要和他喝酒的人,他憨笑着在众人戏谑的目光中,将一杯杯美酒喝下肚,不知喝了多少,很快就变得晕头转向。
见此,唐穆宗专程让众人一同出去赏雪,不知什么时候李忱失去了踪迹,众人草草寻找一通后发现找不到就回去了。
本以为大雪天加上喝了那么多酒,他肯定必死无疑,没成想第二天唐武宗得知他没事,这让他对这个皇叔愈发的怀疑,觉得他根本不憨不傻。
为了以绝后患,唐武宗不再掩饰自己对他的杀心,直接让宦官趁着李忱进宫时,把他绑起来丢进茅坑里面。
但李忱大概是真有气运在身,被个宦官所救,将他偷偷的送出宫外。
荣登皇位大逆转
846年,唐武宗因长期服用丹药,导致身体里面毒素积累过多,最终不治身亡,而他死的时候才三十三岁,儿子们都年幼,尚未确立太子。
正常来讲,宦官集团应该选择岁数小的皇子上位,这样能更好的控制,但不知是不是害怕皇子长大后会不受操控,宦官选择了平日里看起来傻不愣登的李忱上位。
没想到等李忱上位后,他们发现这个人根本不是平时看起来的那样。
唐武宗在位时期对自己的试探迫害,他都一一记在心中,所以在掌握大权后,李忱开始慢慢清理起来唐武宗时期重用的人。
首当其位的就是宰相李德裕。
李忱在继位当天就开始暗戳戳的朝着他发起攻击,特意和左右伺候的表示对方一看他就让他感到不寒而栗。
亲政的次日他直接将人给外放出去,结束了从他爹在位时期就开始的牛李党争,这一手操作让人大为震惊。
就连帮他的宦官集团都没有落得好,本想控制傻皇帝来大力发展自己的势力,没想到人家根本不把他们放在心上,表面上看起来荣耀加身,其实手中根本没啥实权。
李忱经常阅读《贞观政要》,想要自己成为像太宗那样贤明的人物,而他在位时期,国家确实发展得还挺不错。
他选贤举能,极其注重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地方上的官员,不能再如从前那般直接任命就行了,任命完还要来到宫中让他考核下到底是不是有真材实料。
不知是不是年轻时少说话多观察留下来的特长,他非常善于记住细微的人和事,哪怕只是宫里面地位低下杂役,只要他见过面就能记住对方的姓名,有时得知他们生病,还会专程派人过去诊治。
这样宽容对待下任的君王,实乃罕见。
他有个女儿李忱是个友爱兄弟,孝顺母亲的人,但是对自己的孩子却要求得非常严格,尤其是对于公主。
都已经定好了驸马,只是因为和他吃饭的时候,耍了下小脾气,他就直接把驸马换给了别的女儿,觉得那个女儿脾气太不好了,怎么能嫁给士大夫家里呢。
李忱跟一些君王差不多爱女色,喜欢游乐狩猎,但他是个对自己很有自制力的君王。
曾经有位歌姬受到了他的宠爱,被他召入后宫中宠爱了段时间,但忽然有一天,李忱看着她却没有了以往的开心和笑容。
他觉得自己这样下去,很可能会像玄宗那般陷入美色,于是忍痛将歌姬赐死,这样看不到对方他就不会老是想着她了。
就连外出狩猎,他都是为了能更好的体察民情,这样能深入了解百姓的生活,在他的治理下,唐朝呈现出“中兴”局面,不少人觉得他是和太宗一样的明君。
虽然李忱当皇帝时做出了不少的政绩,但是他晚年却走上了武宗的后路,开始服用丹药最后中毒而亡。
参考来源:《资治通鉴》《旧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