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电影圈多久没这么热闹了?”一位资深影迷在铜锣湾影院门口排队时感叹道。此刻距离《哪吒之魔童闹海》香港首映只剩三天,全港18家影院预售系统被挤爆,IMAX场次票价炒到$880港币仍一票难求。



谁也想不到,这场席卷全港的观影狂潮背后,竟藏着四家电影巨头长达二十天的“暗战”——东方影业、洲立影片、银都机构、英皇电影为争夺《哪吒2》独家发行权各显神通,逼得港府与中央不得不出面调停。




这场争夺战的导火索早在一个月前就已埋下。当《哪吒2》内地票房以日均4.3亿的恐怖速度冲破125亿大关时,香港四大发行商的眼睛都红了。要知道前作《哪吒1》当年在港狂揽6300万票房,这次续作光是预售阶段内地观众就贡献了$2.8亿票补。

英皇主席杨受成在首映礼上直言:“四大佬(发行商)争到面红耳赤,最后要北京大佬拍板,大家先肯坐低饮茶”。这场“神仙打架”直接导致影片比内地晚上映24天,差点错过春节档黄金期。




业内人士算过一笔账:按香港票房分账规则,片方收益约占总票房50%,发行商能从中抽佣10%。以《哪吒1》的票房推算,《哪吒2》香港发行佣金至少$600万。

但真正让四巨头撕破脸的,是背后更诱人的衍生利益——洲立手握全港最大院线,英皇掌握明星资源,银都熟悉内地市场,东方擅长港式营销,谁都觉得自己能把这颗“金蛋”孵出凤凰。

直到中央协调组抵港,四家才勉强达成“联合发行”方案,把原定2月1日的上映日期硬生生拖到22日。

这场博弈意外催生了香港影史奇观:2月18日首映礼上,周星驰顶着哪吒同款冲天鬏连发十条动态,吕良伟带着观众合唱电影主题曲,连保安局局长邓炳强都戴着3D眼镜混在人群里。

更魔幻的是,四家“死对头”破天荒联手包下港铁全线广告位,尖沙咀码头巨幕广告循环播放着“四星拱照哪吒”的标语。有院线经理苦笑:“上次见到这种阵仗,还是二十年前《无间道》三部曲上映。”


截至2月20日,《哪吒2》港澳地区预售票房已突破$3800万,香港电影总会紧急协调增加午夜场次。

这场发行权争夺战看似尘埃落定,却给业界留下深刻启示:当一部电影的文化影响力突破商业范畴,就连最精明的生意人都不得不承认——有些价值,确实不能用计算器衡量。

就像铜锣湾影院里那位连刷三场的阿婆说的:“我睇嘅唔系动画,系中国人自己嘅神话。”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