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何家丽的蔬菜公司到菜篮子工程
1971年,大姐何家丽从肥西县乡下回城,进入蔬菜公司上班。她的工作单位门口挂着两块牌子,一块是淮上蔬菜公司,一块是淮上蔬菜公司第二仓库,何家丽被分配到仓管组工作。
在家庭餐桌上,何家丽将第一个月领到的18.2元工资全部上缴,母亲刘美心喜笑颜开,父亲何常胜关切地让她留下1/3的钱零花。好一幅暖心的向幸福启程的家庭和谐画面。
何家丽工作的蔬菜公司是个怎样的单位,我们一起回顾一下。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1953年“一五”计划实施前后,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城市蔬菜供应成为亟需解决的重大民生问题,党和政府及时做出城市郊区农业生产应以蔬菜为中心的决策。
淮南市及时成立了蔬菜产销办公室,负责蔬菜的统购包销。国营蔬菜公司在市商业局领导下,统管全市的蔬菜经营,各区分设蔬菜公司,下设蔬菜分店和菜市场。
淮上蔬菜公司拥有至少两个蔬菜仓库,何家丽经常清点菜品数量,可见她的工作单位是区一级蔬菜公司。
蔬菜统购统销虽然价格低廉平稳,但品种不多,数量不足。七十年代中期割“资本主义”尾巴,市场蔬菜供应严重不足,淮南有些市民只得以酱油汤来替代。
现在淮南一些饭店推出“油滋啦(油渣)烧大白菜”这道菜,就是希望人们享受美食的同时,不要忘记当年的艰难。
《六姊妹》中,1962年,“三年困难时期”刚结束,少年何家丽随阿奶来到淮南,憧憬的愿望就是阿奶说的能够经常吃到锅巴了。
一旦见到比锅巴更诱人的油滋啦,她能不动心吗?心动不如行动,于是……
一撮油滋啦可以烩一锅大白菜,在当时可能是一种至尊享受。这种享受需要家庭主妇去奋斗。
她会兴奋地带着票证,先去食品公司门脸排队买一块肥膘肉,再去蔬菜公司菜场买一颗大白菜。如果家有喜庆,或者逢年过节,还要去水产网点买鱼,去副食网点买禽蛋买豆制品。
这样的情景在当年司空见惯,如今的年轻人会觉得匪夷所思,过来人也仿佛恍如隔世。
淮南是一座重工业城市,历届人民政府都非常关心市民的吃菜问题。《六姊妹》开场的上世纪60年代,市政府抓的是专业蔬菜基地建设。
据《淮南市志》(1998年版)“农业编”,何家丽来到淮南的1962年,淮南市郊蔬菜播种面积只有2146.67亩。1964年开始专业蔬菜基地建设,种植面积猛增到8347亩(556公顷)。20年后的1983年更是增加到15324亩(1021.6公顷)。
智慧菜场和智慧菜园
专业蔬菜基地遍布全市,大通区有胡圩、夏菜两个基地,田家庵区有舜耕、钟郢、下陶、连岗-石头埠4个基地,谢家集区有永青、平山两个基地,八公山区有朱岗、钱湖、山王、李嘴孜4个基地,潘集区有刘庙基地。
1988年,国家推出菜篮子工程。淮南实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30多年来一步一步走出扎实脚印:上世纪末完全解决了城市和郊区的副食品供应。本世纪初强行实施无公害农产品行动计划,市民吃的都是放心菜。
把关“菜篮子”
淮南豆腐、潘集酥瓜、凤台平菇、淮建西红柿陆续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马店糯米、店集贡米、凤台淮王鱼、淮南麻黄鸡陆续成为部级地理标志农产品,还有一大批国家级名特优新农产品。
进入新时代,公司(合作社)加农户的生产经营机制完全形成,AI智能、大数据、机械化等现代科技融入智慧农业和智慧销售,网购、商超、菜场、地头,老百姓到哪里都能买到蔬菜,甚至在家也可以接受送菜上门的服务。
菜篮子工程实施见效以后,政府管控的蔬菜公司已经失去存在意义,于是何家丽下岗。经历过短暂的茫然后,何家丽向老三何家艺借了三千块钱启动,重操旧业,做起摆摊卖菜的小本生意,开始了新的人生拼搏。
何家文的淀粉厂与农业产业化
1979年,老二何家文参加工作,单位是淮南淀粉厂。淮南牛肉汤的主要配料粉丝就是淀粉类食品。在物资短缺时代,能吃到粉丝就是一种奢侈,何家文能进淀粉厂,左邻右舍和厂里同事都认为父亲何常胜有能耐。
何家文温婉漂亮,成为单位的“厂花”,在适婚年龄遇到同在粮食系统的陈卫国,两人相知相爱成婚。
《淮南市志》(1998年版)“粮油编”没有淮南淀粉厂,只有这样两句话:其一,1958年,粮食系统“一时掀起办厂热,除老厂扩建外,还先后兴建麻油、白酒、淀粉、饲料、杂品等加工厂”;其二,“1985年由省、市共同投资92万元(地方财政占20%),在淀粉厂旧址兴建年产7500吨的多种配、混合饲料厂,即淮南市饲料一厂”,“淀粉厂旧址”就是今国庆东路铂蓝美地小区。
淮南淀粉厂真正建厂是在1975年,归功于淮南名重一时的“红色资本家”邵志康先生。
淮南解放时,邵志康是田家庵街里建成米厂的老板,凭着对共产党的信任,邵志康响应号召,在淮河路投资建立了建成油厂,在寿县开办了建华米厂,为淮南地区的经济恢复和民生稳定做出贡献。建成油厂后来发展成远近闻名的淮南油厂,隔壁就是何家文母亲刘美心工作的酱园厂。
邵先生女儿邵卓敏(曾任淮南市工商联副会长)回忆说,1973年,父亲邵志康从农村调回淮南,担任淮南市粮油杂品厂革委会副主任,于是他加倍努力工作,以报答党组织的关心与信任,很快就以山芋干为原料,成功试制出当时市场上稀缺的淀粉。
“1975年,淮南市革委会任命父亲筹建淮南淀粉厂,先任副厂长,不久担任厂长。他吃住在工地,做到当年基建,当年投产,当年收益,产品获出口免检”。企业投产不久,淮南市迎来日本客商考察,日商参观了淮南淀粉厂,邵志康向对方努力推荐淀粉产品,达成了出口协议。
淮南淀粉厂领导班子(1980年) , 前排右二为厂长邵志康,左二为党支部书记陈光荣
后来,邵志康先生担任过民建中央委员、全国工商联执委,担任过省人大常委、省政协常委和省工商联副会长,担任过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政协副主席。
“淮南淀粉厂”的厂名用了10年就变成淮南饲料一厂,实行公司制后,又变更为淮南市饲料公司。
在《六姊妹》中,陈卫国的工作单位是饲料公司,何家文的工作单位是淀粉厂,夫妻俩在一个系统的两个单位。而生活真实的淀粉厂和饲料公司则是一种沿革关系,淀粉厂是饲料公司的前身,饲料公司是对淀粉厂的继承,陈卫国与何家文是标准的单位“双职工”。
远居上海的邵志康之子邵卓晓曾任淮南淀粉厂副厂长,他通过姐姐邵卓敏动情地告诉我,《六姊妹》中的陈卫国、何家文夫妻就是生活中的真实。陈卫国是真名,后来真的因为癌症去世,他的妻子真是姊妹6个,只是记不清妻子在娘家是老二还是老三了。夫妻俩真是厂里的双职工,只不过丈夫是国营身份,妻子是大集体身份。
淮南淀粉厂“当年基建,当年投产,当年收益”,这种拼搏精神既是企业的时代写照,也是员工的精神传统,《淮南市志》(2012年版)记录了企业的后续。
“商贸编”说,1997年,“淮南市饲料公司改组成白蓝企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后来因“退二进三”,企业迁至毛集实验区。
爱岗敬业的饲料公司员工
“农业编”说,白蓝集团“被省政府确定为2003年度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当时获此荣誉的企业全市只有4家。
农业产业化是中国改革开放以后诞生的新名词。白蓝集团秉承淮南淀粉厂的精神传统,脚踏实地发展,矢志不渝创新,成功将淮南牛肉汤做成产业,走出国门,持续保持省级龙头企业荣誉20年不变。
淮南白蓝企业集团有限公司职工在生产淮南牛肉汤方便速食产品。
而白蓝集团只是淮南市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一个缩影,现在全市已拥有市级龙头企业271家(2024年公布),省级重点龙头企业45家(2022年公布)。淮南首创的农业“大托管”模式还入选2021年度“中国改革二十大案例”和“安徽省十大改革案例”。
信息来源:作者 周强 配图 陈彬 倪军 张越 陈海涛 张雪峰 李钧 苏正礼 柏松等 部分图片由作者提供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淮南发布(ID:huainanfabu)整理发布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淮南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