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前,有300多位朋友通过“再见,理想工作”的调查问卷和我们分享了关于“理想工作”的见解,有人一直在自我投资以追求一份更理想的“它”,有人迷茫徘徊却没有放弃向上的目标,有人根本不相信它的存在,也有人认定薪资就是理想。

或许在今天这个时代,理想工作就如理想伴侣一样,远看好像镜中花,近看又似水中月,走进其中才发现是座围城。当AI以日行千里之势奔向我们的时候,我们既兴奋又忐忑,更担心的是自己的工作和职业的未来。2025年了,人类与理想工作的距离,和人类到火星的距离相比,不知道哪个更近一些?


让我们用一个偏积极的数据开启这个话题——在收到的回复中,近93%的人曾经相信或者依然相信理想工作的存在,同时超91%的人认为现状和理想工作之间有距离,我们可以看到即便在和理想工作“再也不见”的人中,也有大部分人曾经对它有过期许。


那么,什么是理想工作?“工作”这个概念的出现时间已经很难追溯,最早的时候,一份可以带来免赋税或者口粮的劳役就已经是“好工作”。随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工资等概念,再后来,人们开始在工作中投射了更多的人生理想,包括个人价值观和幸福感。当“养家糊口”不再是工作的唯一目的,所谓工作理想也随之出现了;当职业路径不再单一,所谓理想工作也就有了千人千面的定义。


这题是问卷中唯一的多选题,在我们收到的回复中,有位朋友补充到:“依然相信有理想工作,自己热爱的,并愿意不计代价付出的就是理想工作”。从问卷数据上看,大家认为“强匹配”、“好团队”和“高薪资”是工作理想程度的前三加分项。此外,当职龄、职业层级、社会环境不断在变化,我们对理想工作的定义也在随时调整。

木木是一个曾工作7年,现已空窗2年的MBA在读学生。元宵节后,她常点的早餐店终于返工了,打车也不再那么难叫了,年复一年的工作节奏一切如常,但变化其实正在悄然发生。这周是她MBA最后一个学期的注册周,春节期间,她最活跃的三个微信群是校友DeepSeek学习交流群、职业发展中心实习群以及毕业论文通知群。她发现AI对职场的整顿比00后全面的多,同时这个行业也成为了实习群里最频繁出现的关键词,带来了许多的职场机会。而这一切,在她选择辞职就读全日制MBA时都没有发生。在辞职前,她是投资关系经理,卡在职业晋升期的她本希望通过学习可以在金融行业达到更高的岗位。但现在,她察觉到金融行业越来越不需要投资关系经理,而她自己也越来越想离开金融行业。

“(辞职读书)当然是希望能帮助自己找到更理想的工作,当时想的就是高工资和升职。目前学习经历对我而言没有成为职业发展的跳板,但重塑了我对很多问题的思考方式,理想工作也包括其中。原来我的优先级是薪资水平、晋升空间和专业匹配度,现在我会更在乎行业未来潜力、薪资水平和成长空间。原来的工作我很适应,重新回归会很舒服,新行业的新机会有新鲜感和成就感,但风险太高,收入也不太稳定。我说服自己没有完美的工作,就自己在动态适配中找平衡吧。”


有68%的朋友在追求理想工作时选择了向内求索的方式,以丰富自己为追求理想工作的主要手段,其中,边工作边读书成为了最多人选择的一种路径。在收到的回复中,我们看到似乎“35岁危机”也有其积极的一面!它像一座无处不在的警钟,促使着年轻职场人尽早做出改变!


除了为35岁危机做准备,精进专业、扩宽知识面、增强工作技能等,也是大家选择继续读书的重要原因。有人期待换一个国家和文化,通过读书找到新的方向;有人希望通过读书通过资质类考试,从而提高自己的工作表现;有人希望通过继续教育对冲学历贬值,从而自我增值……然而,自我投资也需要孤注一掷或者拼尽全力的勇气,尤其对于辞职读书的职场人,除了付出金钱,更要付出完整的时间,以及这段时间背后隐藏的机会。

Tina是前年从全日制MBA项目毕业的,从后悔,到满意,再到后悔,再到满意,她对自己这段求学经历的感受,显得有些跌宕起伏。

“其实辞职读书是一个很长的过程,准备时间、学习时间、毕业后的适应时间至少需要3-5年。我从5年前毕业的学长口中听到这个项目有多好,再加上自己的学习时间,我想象中的MBA和我毕业时的MBA中间有了8年的时间差。这也是为什么我一开始有点后悔的原因。那时宏观经济环境就已经有挺大的不确定性,外面的所有声音都在告诉我,MBA已经不能保证你找到一份更好的工作。我才意识到前辈收到的‘好处’在我的身上可能不能复用。”

“毕业大概半年以后,我再评价自己这段投资,对ROI还是满意的。因为我发现了一些除了实际找工作外更有价值的东西。在和更高级的管理者交流的时候,我可以用他们的思维去思考问题,达到共鸣,看待社会问题我也会有更多的视角。这些不能直接化为工资,但很为我的工作能力加分。我现在后悔的是因为之前的‘后悔’放弃了学校提供的海外名校培养机会,因为当时还要再Gap多一年,实在没有勇气空窗3年,现在想想这个珍贵的机会就从我眼前划过了。”


老刘在自己工作的第11年选择了辞职创业,在此之前他读过在职研究生,也在企业里带了一个中等规模的团队,而此刻的他,正在云南开的民宿里为二期做装修准备。

“所谓理想工作对我来说就是付出和收获能匹配。在原来的行业做了11年,很多工作都已经刻板化到我的日常行为里,我渐渐感觉到没有可以‘付出’的东西了,不能输出新东西,我对输入的回报也没有任何期待。尝试过读书,但依然没有脱离职场。后来我就想创业,我觉得这份‘工作’是我自己打造的,我可以随时调整它的形状,可以应用自己工作里的技能去融资,也可以把自己日常学到的杂七杂八的知识用在创业里。过程里痛苦的时长大于快乐的时长,但快乐的记忆深于痛苦的记忆。”

同样在35岁左右,Moon从本科毕业就加入了职场,一直没有继续进修,从小公司开始,她抓住了社交媒体内容流量爆发的那几年,现在在国内知名大厂做内容运营。她没有选择更进一步,而是用调整心态和预期来追求属于自己的理想工作状态。

“我这份工作曾经是蛮理想的,工资不错,老板讲理,团队和睦,不然我也不会做这么多年。但是这几年团队有一些结构变动,我也很明确公司不会再提拔80后做领导,晋升希望是零。我想是时候给自己创造一份新的理想工作了。理想工作不是藏起来等我去挖的,它是我调整期待、学会妥协后的战利品。我在公司发展不大,但我年纪大了,想了很久,决定调低薪资期待,争取先在内部转岗,如果失败再尝试去外面找一份轻松一点的工作,再不行的话我就申请公司的提前退休计划,然后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零工,既能养活自己,还有更多时间陪家人。”

无论是在象牙塔里实现自我增值,还是在现实的工作环境下努力实现能力迭代,需要能力,以及,运气。如果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哪怕一生随波逐流,只要在河上,就总有机会。

我们也问了DeepSeek一个问题,“是否相信理想工作”?它的回复是:每天多10%的满意度,也是靠近理想的证明。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