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故宫博物院珍藏的清代《胤禛美人图》中,一位执扇仕女皓腕轻垂,腕间数枚浑圆珠串泛着温润光泽,这便是盛行于明清宫廷的合香珠。

这种以百草为骨、以香料为魂的珠饰,不仅承载着中国人独特的嗅觉审美,更凝聚着千年中医药智慧与文人雅趣,在方寸之间演绎着东方生活美学的精髓。



1

一、合香珠的由来介绍:香道文化与丹鼎之术的应用融合。

合香珠,别称香丸、药香珠。是由多种天然本草中药、香料经多种复杂工艺制成的香珠。它不同于熏燃类香品,合香珠属于冷凝香。取以中医理念中的“气”作为芳香疗法,通过草本药物的香气调和五脏六腑;具有平衡气血,调和脏腑,除浊祛晦,宁心安神等养生功效。

1、合香珠的文化起源:道家智慧与香文化的千年传承。

合香珠的诞生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早在公元前770-221年,中国古代的香文化就已经萌芽。那时,香料主要用于宗教祭祀和宫廷礼仪,并逐渐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汉代,香文化进一步发展,香料的种类和使用方法变得更加丰富;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汉代"博山炉暖泛轻烟"的用香传统。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妆奁中,丝绸包裹的辛夷、佩兰等香草虽已炭化,却印证了早期"衣香鬓影"的习俗。

香珠的制作方法最早见于唐代的道教类书籍《三洞珠囊》,书中明确提到“以杂香搗之,丸如梧桐子,青绳穿之”,这被认为是关于合香珠的最早记载。合香珠的应用,深刻体现了道教文化与古代香文化的深度融合。

据记载,合香珠的起源与道家“丹鼎之术”密切相关,最初是道教内丹修炼的辅助工具,通过香气的调和与药材的配伍,达到通络、开窍、凝神、入定的作用。在宋代,合香珠从道教主用逐渐演变为大众佩饰,尤其受到宫廷和民间的喜爱。宫廷常以迦南木、龙涎香等名贵香料直接制珠,而民间则通过合香工艺模拟名贵香气,既实用又兼具装饰性。明清时期,香珠文化进一步普及,成为古人“佩帷法”的典型代表,用于熏衣、香身、怡情养性、安神静气等等。

据传,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期间,非常喜欢使用合香珠。他常常将合香珠挂在身上,或放在香炉中熏香。他还将合香珠作为礼物赠送给大臣和亲信,以示恩宠和信任。据史书记载,唐玄宗的女儿太平公主曾经在宫中专门修建了一座“香阁”,专门用来存放和欣赏她收藏的合香珠。她还经常邀请宫女们一起品香,交流心得,形成了独特的“香文化”。

2、合香珠的养生作用:本草配伍与香药协同效应。

合香珠的养生价值源于其“集本草之效,兼诸香之妙”的配方理念。

其制作通常采用沉香、檀香、乳香、麝香等中药材,结合传统中医理论,形成多效合一的特性。

合香珠的中华传统香韵香味,具有凝神聚气、舒缓身心、安神助眠、调节气血等作用。比如香珠里芳香类物质大多可开窍、醒神、通络;如檀香、麝香等成分可舒缓神经紧张,改善睡眠质量。部分配方含驱蚊成分(如艾草),夏季可减少蚊虫侵扰;另有消炎杀菌作用,可辅助增强免疫力,驱邪防病。某些香珠通过调节内分泌,可改善皮肤状态,延缓衰老,美容养颜。 而其中有些药材配伍有助于平衡气血,缓解心悸、胸闷等不适。

佩戴合香珠被认为可以带来精神上的平静和身体上的舒适。香气被认为能够净化心灵,提升个人的精神状态,同时也有助于改善周围环境的氛围。在风水学中,合香珠还被认为能够吸引正能量,保护佩戴者免受负面能量的影响。

需注意的是,合香珠的功效因配方而异,且并非替代药物治疗,孕妇、过敏体质者需慎用。

3、合香珠的佩戴功效:香韵随身与身心调和。

合香珠不仅具有熏香的作用,还具有一定的药效。

古人佩戴合香珠不仅为装饰,更注重其香气与药性的双重作用;传统医学认为,合香珠所使用的天然香料具有多种健康益处。

例如,檀香被认为有助于减轻压力和焦虑,沉香则被用来治疗胸痛和胃痛。龙涎香和麝香等成分也被用于传统药物中,以治疗多种疾病等等。佩戴合香珠可以帮助身体排除湿气、保持清爽与舒适,还能促进气血的流通与运行,缓解因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而导致的肌肉僵硬、疼痛等问题。此外,合香珠的淡淡香气还能微妙地调节神经系统,帮助身体放松,从而让人感受到宁静与放松。在一些宗教祭祀仪式中,合香珠还被作为供品使用,以表达对神明的敬意和祈愿。

合香珠在道门中被用于内丹修炼的辅助工具,因其香气也是功效的一部分。毕竟内丹修行离不开气息;气香能和五脏,温养脏腑,调和卫气,宣通气机。

(闻香气)———气香入脾,悦脾,醒脾;气香入胃,开胃,行胃;气香入心,明心,静气;气香入络,透络,清络;气香利窍,宣窍,开窍;气香入神,化浊,开郁;气香入灵,辟秽,逐秽;气香上行,增进饮食,开发胸肺之气而宽畅胸膈,能引清阳之气而止痛等等。

在现代社会,合香珠已经成为了一种集装饰、养生、收藏于一体的文化瑰宝。佩戴合香珠,香气通过嗅觉影响大脑边缘系统,可调节情绪,缓解焦虑、抑郁,提升专注力。而在夏季佩戴合香珠,可驱虫避秽(驱蚊防虫),冬季佩戴则能祛风散寒,缓解头痛。

此外,香珠作为香道文化的传承和象征,常被视为道家修行的延伸,佩戴者通过香气与自然、天地达成精神共鸣。它承载着匠人的情感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也传递着一份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无论是作为日常佩戴的装饰品,还是作为收藏品或礼品赠送亲友,合香珠都以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赢得了人们的喜爱和青睐。(现代人佩戴时,需注意避免接触汗液或水汽,以防香珠失香或变质。)



2

二、合香珠的发展历史:香道文化的衍生与应用。

合香珠是道教文化与中医药智慧的结晶,其文化渊源、养生功效与收藏价值均体现了古人对自然与生命的深刻理解。通过佩戴与收藏合香珠,既可感受千年香韵,亦可传承中华文化的精粹。

合香珠是一种融合了历史文化、医学作用、佩戴功效和收藏价值的传统香饰品。合香珠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尤其是在中国和印度等东方文化中,它们与宗教和精神实践紧密相关。在佛教中,合香珠常被用作念珠,用于计数诵经的次数,同时也是修行者集中注意力和冥想的重要工具。在道教和民间信仰中,合香珠也被认为具有修身养性,驱邪避凶的功效。

唐代《备急千金要方》记载的"五香圆",将苏合香、沉香、丁香等配伍成珠,开创了药用香珠的先河。

宋代文人将合香珠推向艺术巅峰,黄庭坚《香十德》中"香能拂污秽,能觉睡眠"的论述,揭示了香珠从实用器物向精神载体的升华。宋代书籍《陈氏香谱》中记载:“香珠之法,见诸道家者流,其来尚矣。进一步讲,香珠的诞生与道家的“丹鼎”之术有着直接的联系,这让它带有了一抹神秘奇幻的色彩。

北宗七真之一马丹阳撰写的《洞玄金玉集》收录昆仑无为清净丹阳马真人的《咏香》词:“不爇沉香。闲爇心香。布仁风、处处闻香。人人向善,个个崇香。愿处无为,常清净,自然香。妙洞云香。虎啸喷香。更龙吟、吐出馨香。玉为宝篆,金结丹香。得赴蓬瀛,超三界,献真香。”

道家的“丹鼎”之术,不仅是一种炼丹术,更是一种修炼身心的方法。香珠的制作和运用,正是这种修炼中的一部分。以香珠的气作为辅佐,调节身心,内修打坐。道家认为不同于外丹,内丹是以天人合一思想为指导,以人体为“鼎炉”,精气神为“药物”,在体内凝练结丹的修习,以实现性命双修(指"神形兼修"、心身全面修炼)。

元代香文化进一步传播到民间,合香珠的制作和使用更为普及。

明清香文化达到了新的高度。合香珠不仅被广泛应用于宗教、宫廷和民间生活中,还成为一种艺术品和收藏品。明宣德年间,御用监设"香珠作",以奇楠、龙涎等珍稀香料制作朝珠。清宫档案记载,乾隆二十三年造办处呈进的"伽南香朝珠",选用上等伽南香木108颗,配以翡翠佛头,耗银达二千两之巨。江南文人则偏爱"山林四和香",取松子、柏仁、桂花、梅瓣等自然之物,在《长物志》中留下"清芬透骨,俨若仙山楼阁"的绝妙体验。



3

三、合香珠的制作工艺:古法工艺与文化传承。

古法合香珠的制作过程非常讲究,需要经过选料、清洗、炮制(根据原材料特点以碎、蒸、煮、炒、炙、炮、焙、飞等不同方法)、依据“君臣佐使”的古法配伍、锤炼、打磨、成型等多个步骤。

选料时,人们会精选天然优质的香料,如沉香、檀香、龙涎香等。不同的香料需要不同的清洗方法,以确保它们的洁净度和完整性。选料是合香珠制作的第一步,根据香方与预计香品品质,挑选相应等级与质地的主、辅材料洗净备用。

接下来,每一种香料都有其独特的炮制方法,如炒制、蒸煮等,以充分释放香气。根据原材料特点以碎、蒸、煮、炒、炙、炮、焙、飞等不同方法对原料进行炮制,其目的在于提前完成对原材料性状的调整,有时会反复多次进行以使材料达到理想的状态。

当这些经过精心炮制的香料混合在一起,处理成120目以上的粉料后,再则依据香方,遵循“君臣佐使”的古法完成配伍;再经过锤炼、打磨和成型,最终制成一串串精美的合香珠。锤炼分为三个阶段完成,每次需要耗费半日精力,是制珠工艺的关键。取香泥置于案板,初期用双手压揉,至用力受阻时换木锤敲击,持续至香泥紧实则换铁锤,继续捶打香泥至均匀致密后静置发酵一昼夜。锤炼配合发酵的这一过程要重复三到四次,是为了让香泥的质地均匀致密,气味协调温和、沉稳醇厚。当香泥堪用,即可制珠。

合香珠遵循"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如明代《香乘》所载"清神香珠方",以檀香为君,佐以甘松、大黄,使以乳香、龙脑。这种科学配比使香珠兼具驱蚊避疫、安神醒脑之效。苏州中医药博物馆藏清代医案显示,吴门医派常用含苍术、艾叶的香珠防治时疫,其挥发物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抑制率达73.6%。

在文人语境中,香珠成为精神修持的载体。屠隆《考槃馀事》描述士人"佩香珠,坐蒲团",通过嗅觉冥想达到"鼻观先参"的境界。佛教"十八界"学说将嗅觉纳入修行体系,香珠散发的旃檀香气恰似"戒定真香",助人破除"鼻根执着"。这种物质与精神的交融,构成独特的东方养生哲学。



4

四、合香珠的收藏艺术:掌中乾坤的收藏美学。

合香珠的收藏价值体现在其工艺复杂性与文化稀缺性;由于合香珠通常使用珍贵的天然香料制成,且制作工艺复杂,它们往往具有特定的收藏价值。特别是那些使用稀有材料、由名家手工制作的合香珠,更是收藏家们追捧的对象。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高品质的合香珠会增值,成为珍贵的文化遗产。

从马王堆的香草遗存到当代艺术展上的香道装置,合香珠始终是东方生活美学的微型宇宙。每颗香珠都是自然时序的凝结,当佩戴者腕间暗香浮动,唤醒的是跨越千年的文化记忆。这种以嗅觉为通道的美学体验,恰如明代文震亨所言:"香之为用,其利最溥。幽窗棋罢,月夜焚香,古鼎金炉,宛然仙游。"

首先,合香珠的制作“工艺考究“,需经药材炮制、研磨、炼泥、成型、阴干等多道工序,部分名贵香珠还会添加金箔或银箔封存香气。其次,合香珠作为一种“文化载体“,作为古代香文化的活化石,合香珠承载了道家丹术、宋代宫廷雅趣等历史记忆。另外,合香珠具备独特的“稀缺性“;优质合香珠需选用名贵药材,且保存难度高(易受潮、失香),存世量少,尤其古法制作的精品更具升值潜力。

总的来说,合香珠是一种集实用性与艺术性于一体的传统饰品,它不仅承载着丰富的文化意义,也可能对佩戴者的身心健康产生积极影响,同时作为一种收藏品,它也具有很高的投资潜力。



5

五、合香珠的配方分享:古之帝王的香气秘密。

1、茉莉合香珠(雍正皇帝的香气秘密)

【配 伍】:25g茉莉花、5g绿茶、5g海南沉香、5g印度老山檀、5g淡竹叶、2g丁香、1g龙脑和16g楠木粘粉。

“雍正茉莉合香珠”背后有一个迷人的故事。据说,雍正皇帝在江南时,被一阵茉莉花香深深吸引。为了四季都能闻到这迷人的香气,调香师们通过高温蒸馏,从茉莉花中提取出珍贵的精油,并加入了老山檀、沉水香等珍贵材料,制作出了这款“雍正茉莉合香珠”。

2、乾元合香珠【出处】《清稗类钞》【配伍】:奇楠、沉香、檀香、人参、茸粉、陈皮、丁香、茉莉花、肉桂、高良姜、酸枣仁、柏子仁、合欢皮、锁阳、淫羊藿等。

3、梦灵合香珠【出处】药王孙思邈所著《千金要方》【配伍】:薰衣草、茯神、远志、夜交藤、酸枣仁、檀香安息香、沉香、奇楠、桑叶、佛手柑、丹参、人参、柴胡、白芍、薄荷等。

4、御颜合香珠【出处】《医宗金鉴》【配伍】:玫瑰花、藏红花、紫草、人参、鹿茸、鸡血藤三七、白芍、熟地黄、当归、白术、枸杞子、黄芩、香附、菟丝子、川芎等。

5、豆蔻合香珠。【配伍】:丁香一两五钱,藿香叶三两,零陵香三两,甘松三两,香附子一两,白芷一两,当归一两,桂心一两,槟榔一两,益智仁一两,麝香五钱,白豆蔻二两。

6、窗前省读合香珠。【配伍】:菖蒲根、当归、梓脑、杏仁、桃仁各五钱,芸香二钱。

7、玫瑰合香珠。【配伍】:玫瑰20g、沉香12g、檀香6g、公丁香4g、安息香2g、龙脑1g、楠木粘粉14g

8、零陵合香珠。【配伍】:零陵香7.5g、白芷7.5g、香附子7.5g、木香5g、甘松7.5g、藿香7.5g、沉香10g、白檀10g、丁香5g、当归3g、官桂3g、麝香3g、槟郎半枚、豆蔻半枚

9、印度老山檀合香珠。【配伍】:印度老山檀8g、楠木粘粉16g

10、沉香合香珠。【配伍】:沉香15g、印度老山檀10g、乳香3g、琥珀3g、茉莉3g、楠木粘粉10g



【另附玄门信灵香配方】:

“信灵香”,也是道教斋醮中用香,仅次于降真香,《天皇至道太清玉册》说: “信灵香可以达天帝之灵所”。明人周嘉胄的《香乘》中记载有“信灵香”的制法与配方:沉香、乳香、丁香、白檀香、香附、藿香、甘松,以上各取二钱;远志一钱,蒿本三钱,白芷三钱,玄参二钱;零陵香、大黄、降真、木香、茅香、白芨、柏香、川芎、三奈,各二钱五分。

用甲子日攒和,丙子日捣末,戊子日和合,庚子日印饼,壬子日入盒收起。炼蜜为丸或刻印作饼,寒水石为衣,出入带入葫芦为妙。

又方,减四香,分两稍差:沉香、白檀香、降真香、乳香,各一钱;苓苓香八钱,大黄二钱,甘松一两,藿香四钱,香附子一钱,玄参二钱,白芷八钱,蒿本八钱。

此香合成,藏净器中,仍用甲子日开,先烧三饼供养。天地神祗毕然后,随意焚之,修合时切忌妇人鸡犬见。



由此可见,合香珠作为香道文化的传承和象征,常被视为道家修行的延伸,佩戴者通过香气与自然、天地达成精神共鸣。

它承载着匠人的情感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也传递着一份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无论是作为日常佩戴的装饰品,还是作为收藏品或礼品赠送亲友,合香珠都以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赢得了人们的喜爱和青睐。





敬姜犹绩,群居合一。

慎终如始,功成弗居。





阅读到此,本文完毕。愿有缘读到本文的朋友,吉祥富贵,诸事顺意;

喜欢本篇文章的朋友,欢迎大家点赞,转发,收藏!咱们下次再会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