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二十年(215),孙权趁曹操西征张鲁,率十万大军进攻合肥。守卫合肥的是张辽、李典、乐进、薛悌等人,部众仅有七千人。
曹操西征前对此已有预料,事先给护军薛悌一封密函,注明“贼至,乃发”。此刻,众人打开信,里面只有一句:如果孙权兵临城下,张辽、李典出战,乐进守城,薛悌不得参与军事行动。
△影视剧中的张辽。图片来源:央视版《三国演义》截图
张辽看后心如明镜:李典、乐进追随曹操多年,但均与自己不和,薛悌是来协调三人关系的。追随曹操以前,张辽跟随过四个人。刚开始他是并州刺史丁原的部下,后被派到大将军何进身边。何进被宦官杀死后,他被董卓收编;董卓被杀,又被吕布收编;吕布被杀后,他才追随曹操。乱世里几番折腾,其中的无奈不说也罢。但无论是战场,还是人事,张辽都已受过磨难,内心自有衡量。
不怕外敌,最怕内乱。张辽与李典仇怨最深,他先亮明守城决心,试探李典的态度。李典倒也深明大义:“我岂能因个人私怨而不顾公义,愿同你一起出战。”众人皆附和,张辽这才安心。
战术上,张辽有两个选择:主动出击、坚守待援。而张辽毫不犹豫选第一个。
当时,曹操西征带走了主力,而荆州等方向需要布防,援兵难以到位。若选守城,一旦被围,粮草跟不上,只能等死。张辽明白,一旦犹疑,乱象即起。与其一点点耗干希望,不如领大家搏一线生机。张辽准备用精锐突击,出其不意,因为之前有曹仁成功的例子。
建安十四年(209),周瑜曾率军数万攻打南郡,其前锋数千人已至,曹仁登城远望,募得三百人,令部下牛金迎战。牛金被围,曹仁不顾左右相劝,冲入敌围,解救众人,军心大振。曹仁的战例给了张辽信心。
张辽募集精锐将士八百人,由自己和李典领军陷阵。张辽身披铠甲,手持铁戟,一马当先,直奔孙权的帅旗而去。他一边高呼自己的大名震慑对手,一边左冲右突,将对方几名将领先后斩落马下。孙权受惊不小,后发现张辽的兵很少,就立刻下令部众包围张辽。
张辽浴血奋战,终于带着几十人杀出重围。包围圈内的余下部众忍不住高喊:“将军要扔下我们吗?”张辽一听,义无反顾杀回重围,领剩余部众突围。孙权军队被打得士气全无,此后十余天未能撼动城池。
张辽一战成名,人称勇猛无敌,事实上,更难得的是他能把棘手问题层层分解,变得可控。
△曹操画像。图片来源:《中国历代名人画像谱》
张辽先借密函确认曹操的态度,了解了曹操设下的三人既合作又牵制的连环局;后以赴死守城的态度感染同僚,取得内部一致,获得主帅权威。
在决策中,张辽贵在知己知彼。己方兵力有限、援军无望,而敌方擅长水战,陆军名不副实,所以他才敢于用精锐突击。决策精准,牺牲才有价值。
直到战场上,两强相遇勇者胜。张辽高呼自己名号,震慑敌人;反复杀入包围圈,解救部下。这是身先士卒,提振士气。
十万大军压境,七千人如何守城?这道题看似无解, 而张辽一战成名,名不虚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