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起源于家长与老师之间矛盾的案件,引起舆论关注。据央视网报道,海南一小学生的家长龙某,因与班主任老师在学生管理理念存在认识上的分歧,对其心存不满,自2023年5月开始,多次在班级群里冷嘲热讽,指责、诬陷班主任老师殴打其孩子,甚至在班级群里使用污言秽语辱骂老师。即便有家长在群里劝阻,龙某也不听劝,甚至诅咒和谩骂其他家长。

此后,龙某通过一些社交网站,多次发布诬陷班主任老师殴打其孩子的内容。但经公安机关调查,龙某在网络上发布的内容不实,班主任老师没有殴打其儿子。双方后来对簿公堂,琼山法院作出判决,要求被告龙某赔偿原告维权费用5000元并公开道歉,龙某不服提起上诉,海口中院二审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案件遂进入强制执行程序。最终,龙某被拉入原班级家长群,在群内和朋友圈发布了道歉声明。

至此,这起案件的来龙去脉已经很清楚了,说到底,就是孩子家长采取了不合理、不正当的手段来面对分歧。家长和老师在教育理念和思维方式有所差异,是很正常的事情。关键是如何看待这些差异,如何妥善地应对矛盾。

处理家校关系的基本原则就是合理沟通、平等对话。从家长的角度来看,应该寻找合适的机会,与老师多交流,切忌过于焦躁和带有偏见。比如,可以借助家长会、老师家访等机会,向老师表达自己教育孩子的想法,避免“自己都是对的”等极端想法,要多听取老师的意见和建议。老师当然也应该通过当面交流或电话联系,及时与家长沟通,多倾听家长的心声,掌握学生的动态,用科学的教育理念来引导家长,帮助家长做好家庭教育。

在此基础上,学校也要做好渠道建设,有效加强家校之间的联系。比如,通过班级群聊这个形式,多组织线上的互动交流活动,不断革新家长的教育理念,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学校也不妨多组织一些线下的监护人素养培训活动,让家长多多参加,从而引导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起到潜移默化的积极示范。

回到上述案件,还有一点也值得注意:即便家长真的对老师不满意,也应该通过合理渠道来表达诉求。在网络公共空间谩骂、造谣,无疑是害人害己的“损招”,既不能真正解决问题,还可能给孩子造成负面影响。更何况,网络也不是法外之地,家长必须为自己的所有言行负责,绝不能在愤怒之下随意攻讦与侮辱他人。

“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这句被很多教育学家反复强调的话,至今仍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理念。家长应该做好表率,不论是否存在与老师的分歧,都应理性地表达诉求、进行沟通。如此,才能给孩子铺就一条健康的成长道路,引导孩子学会合理处理矛盾。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