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段时间以来,张医生和朋友们聊了很多有关糖尿病的知识,但有一个问题不知道朋友们想过没有,这就是治疗糖尿病的药物可能是三高之中最多的,更为重要的是,近年来新型的控糖药物也层出不穷。似乎医生们对这种疾病的投入更多。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感觉呢,这是因为,糖尿病的治疗理念一直在改变,特别是近些年来,糖尿病的治疗理念已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从单纯的关注一个点,也就是平日里朋友们最为关注的血糖指标,要求其严格达标,到高度个体化的安全达标,已经转变到了关注重要的临床结局,这些结局涉及到心脑血管及肾脏的致死致残结局。
用大白话讲,最早,我们只关心血糖达不达标,不关心其他问题,认为只要把血糖搞定了,其他问题都会迎刃而解,但到了后来却发现,这种办法不但风险高,而且病人的获益也不大,于是,医生们就改变了策略,也就是针对不同的人群,设定的血糖控制目标也不同,这种做法确实大大降低了不良反应和低血糖的风险,但是,临床结局并没有得到太多的改善,于是,近年来,很多医生再一次更新了自己的治疗理念,不但要求血糖达标,还要大大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和肾病的发生风险。
很多朋友看到这里可能会感到疑惑,这不是童话故事里的“既要……又要……还要”吗?世界上哪有那么好的事?如果您真是这样想的,那就大错特错了。张医生想说的是,小孩子才做选择,成年人的世界永远都是“我全都要”。因此,张医生常对自己科室的大夫讲,我们是重症医学科的医生,绝对不要说“不行”,因为我们是治疗的最后一关,如果连我们都放弃了,病人就会彻底失去希望。无论是谁的生命,都是无比珍贵的,谁也不可能再来一次。所以,作为一个医者,不轻言放弃,是最起码的美德。
扯的有点远,咱们回到今天的话题,早在2018年,研究人员就发现,在2型糖尿病人群中,同时存在心脏疾病、肾脏疾病或代谢性疾病的概率最高可达93%,也就是说,93%的2型糖尿病病人,既有血糖的异常,又有心脏、肾脏或代谢的异常,这也就意味着,我们在治疗糖尿病的同时,也要统筹兼顾地进行多个器官的保护,绝不能顾此失彼,因小失大。
正是源于这种思想,一些外国学者创建了新的治疗理念。即糖尿病除了要做好良好的血糖控制外,还需要做出新的选择,使用哪些可以使心肾获益的降糖药物,以实现心血管、肾脏和代谢全方位管理,以便更有效地预防和治疗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病,心衰,和慢性肾病。这就是张医生反复提到的““既要……又要……还要”。
这一理念深化了人们对糖尿病全方位管理重要性的认知,特别强调,糖尿病在治疗的开始,就要关注心、脑、肾等器官的功能保护,及早选用对这些器官有好处的药物。也就是说,只要诊断为糖尿病,不管您有没有心脏或肾脏的损害,我们都要选择对心血管和肾脏有利的降糖药。
打个比方来说,如果是那种有动脉硬化危险因素的糖尿病朋友,比如合并有高血压、高脂血症、肥胖、吸烟等问题的糖尿病朋友,可以优先选用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这是一类新型降糖药,在临床上使用的比较晚,却是一类明星药物,朋友们比较熟悉的有司美格鲁肽、利拉鲁肽、艾塞那肽、度拉糖肽等。
如果是有肾脏受损的朋友,可以优先选用钠依赖性葡萄糖转运体2抑制剂。这类药物也比较新,就是朋友们非常熟悉的列净类药物,代表性药物有卡格列净、达格列净、恩格列净等。这类药物虽然没有上一种药物出名,但在临床上的名声,也是相当不错的。
上面咱们提到的这些观点,可能有点新,很多朋友会接受不了,更让人大跌眼镜的是,甚至有医生认为,如果患者已经有了心脑肾受累,即使他的血糖已经达标,也应该使用两类药物,也就是说,加用这两类药物的目的,不再是控制血糖,而是保护这些受到损害的器官。这些理念过于前卫,以至于很多朋友根本接受不了。
但让人万万没想到的是,这种治疗理念的面世,很快受到了广大医生的欢迎。再加上糖尿病学界和心血管病学界国际著名指南的推动,即便是有些医生表示质疑,也能很快纠正错误认知。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治疗策略已经逐渐深入人心,并在医生的临床实践中加以应用,这无疑将对全球糖尿病朋友的健康,产生重大影响。
近来,美国心脏病协会又提出了心肾代谢健康的概念,再次强调了心脑血管、肾脏和代谢3个方面常常会出现的健康问题。这和之前的发现也没有什么不同。但有点出人意料的是,这个协会要求定义一种新的综合征,叫做“心血管-肾脏-代谢综合征”。指的是肥胖、糖尿病、慢性肾病和心血管病之间的病理生理相互作用,导致全身健康紊乱的状态。
说的是,这些异常会同时出现在一个人的身上,然后互相促进,狼狈为奸,一起促使健康迅速恶化,甚至会导致生命的终结。正因如此,对于糖尿病这个问题,我们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由于这种疾病的并发症多,临床结局较差,因此,在最初诊断的时候,就应该做好预防,除了要控制好血糖之外,还要做好重要脏器的保护。还是那句话,未雨绸缪比什么都重要。
今天的内容就聊到这里,如果对您有帮助,请关注我,我会带您了解咱们国内最前沿的医学知识,我是张医生,下次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