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横空出世,讨论热潮也持续了半个月之久:从deepseek霸榜全球应用商店,到各种卖AI课、用deepseek算八字、老年人用AI写诗、让AI模仿鲁迅锐评......
这些我都微微一笑,没什么好吃惊的。
直到看到一个小红书帖子,我惊了:
一位用户为解决编程效率问题,拍视频教大家怎么用AI辅助写代码。
这里需要用到一个AI编程软件Cursor,在输入指令后,一个C++贪吃蛇小游戏就做好了。
懂编程,能熟练运用AI......你一定认为这是个从事编程工作的科技博主吧?
错!这位“教师”@喜欢编程的杨同学 只有10来岁,还是个小学生。 不仅如此,点开他的小红书主页,我们还能看到他教大家如何用AI提高背单词效率,推荐自己看过的算法书,甚至宣布准备参加美国的编程比赛——信奥赛。
喜欢编程的杨同学 小红书主页
刚刷到这条笔记的时候确实震惊,我怎么会在小红书刷到这种科技、极客的内容?小红书不是那个吃喝玩乐的生活方式社区了?
越刷我越发现,小学生玩转AI的内容并不是个例。我在小红书上,竟然看到了一批分享AI内容的孩子,他们的年龄往往只有十岁左右,却能熟练运用AI、详细阐述就连成年人都难以理解的术语。
此时此刻,未来的分界线已经产生了。
因为,这些玩转AI的孩子,不就是传说中的AI原住民吗?!
电影《人工智能》 (2001)
AI原住民与未来分界
为什么说 AI 原住民的产生,标志着未来的分界?
提这个问题,并不是刻意搞点耸人听闻的。 其实 早在几年前,关注未来、前沿的硅谷圈子中,就已经有了关于“ AI 原住民”(AI Native generation/ Gen AI )的讨论。 大家可以 看看这些文章的标题,是不是都带着一股科幻味道? 仿佛一个新世界即将到来?
认识AI原住民
“AI 原住民” Z 世代乐于站在前沿
而关于AI原住民的特质,有篇文章总结得挺有意思,叫《2025 marks the beginning of Generation Beta, the AI-native kids》,说他们有三大特点:
1. 他们是2010年后出生的。
2. 他们从小接触AI,天生就会用,就能理解。
3. AI就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请大家一定要注意,这里面的重点是出生时间。因为从历史维度来说,每次科技革命都会带动分水岭的产生,让前后两代人拉开极大的差距。而这两代人在思维、认知层面,总会产生巨大差别。
这种代际的巨大差别,最近一次的案例,就是大家亲历过,却很少深究的“互联网原住民”的爆发。
上世纪90年代,互联网对于大众来说是绝对的新鲜事物。有些老派的专家,在互联网刚出现时,也曾大大的质疑和唱衰,他们非但没能从中预见未来,还认为互联网除了聊天和卖黄色东西,根本没啥商业价值。
这其中,有家网上书店曾在初创阶段备受质疑,理由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卖的图书看不见摸不着,体验很差”、“网店不像实体店有活人店员服务”等等,而这家被质疑的书店,就是日后营业额超过3800亿美元的亚马逊
当时的大部分人完全不能理解,未来几年之内,所有的小学生、中学生都会熟练聊起QQ,一群完全不是文学家的少年创造出网络文学,一群网游少年把一个三十岁的年轻人,抬上了中国首富的宝座,首富的名字叫陈天桥。
早期互联网原住民的互动——还处于萌芽阶段,没人会想象这种聊天会产生QQ,会产生一个互联网巨头。
还记得我们小时候有一门课叫“微机课”,上课的小学生们煞有介事的穿着鞋套,排队进入微机室,坐的笔直,在老师的安排下学习开机、关机、操作Dos系统画图、word文档编辑……为什么要穿鞋套,计算机是一种高科技,必须恭敬防尘才可以使用!
这,就叫无效的学习,是版本过时的人们搞出来的一种表演
但与此同时,另一帮青年,也就是所谓的互联网原住民,则天然地将互联网视为生活的一部分,他们先天就喜欢看《黑客帝国》、能快速学会用即时通讯软件聊天、无师自通地理解网游的社会结构和交易系统、下载BT种子……
随着时间的发展,前后两代人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前互联网”一代背负太多包袱,做的判断全是反的,很难看懂“互联网原住民”之于未来的意义。
他们绝对没法想象,一帮天天看似胡闹、鼓捣代码、没啥资历、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其实手中就握着连接未来的工具。其中的佼佼者势必会透过“技术杠杆”,在未来干出个市值百亿、千亿美元级别的大公司,塑造未来的走向。
比如,这其中的典型例子就是扎克伯格,他在中学时期就开始写程序,并在日后搞出了Facebook,二十来岁就成为了亿万富翁。
Facebook也是典型的互联网一代才会理解的产品 (《社交网络》剧照)
另一个典型案例则是Snapchat,这款应用的雏形,源于斯坦福大学宿舍中几位年轻人有关“阅后即焚”的点子。它从零到一,然后迅速崛起的过程,颇有些互联网原住民“车库创业”的意味。
时至今日,互联网原住民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但AI的快速崛起,却不得不让人回溯那个互联网刚刚兴起的时期。
无可否认的是,未来正从“互联网原住民”,向“AI原住民”转移。而这些“未来的主人翁”将会更猛,潜力更大。
所以,硅谷大佬、投资神人、数字货币教父巴拉吉也大胆预测,大意是:
互联网原住民扎克伯格二十多岁才成为亿万富翁,
AI一代很可能会出现十几岁的亿万富翁。
他的意思是,这群从小跟AI一起长大的小孩,他们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甚至和社会打交道的方式,肯定和我们这代人完全不一样,简直是两个物种。
硅谷思想家:巴拉吉,他所撰写的书籍《巴拉吉预言》,着重分析了技术将如何塑造我们的未来
做个不那么恰当的预测。当年我们在背《出师表》、玩红白机上的《三国志》,“AI原住民”或许将会用AI构建三国博弈模型;当年我们为无聊的兴趣班发愁,“AI原住民”们搞不好正在用他们熟悉的技术做游戏、音乐、短片......
不知道听到这些,你会作何感想?反正我是感到非常的兴奋。
十岁小孩玩转AI
我所兴奋的点在于 , 未来并不是完全不可见的“战争迷雾”,它反而就隐藏在当下的细节当中。
尽管“互联网原住民”还在成长的过程当中,但 他们所聚集的社区绝对是值得重点关注的, 因为这其中就隐藏着 窥探未来 的信息。
根据我的观察,在英文领域,“AI原住民”高度集中在一个社区—— reddit。 而国内这边冒出苗头的是——小红书。
老牌社区reddit里覆盖二次元、阴谋论、流行文化、娱乐八卦、数字货币……什么内容都有,用户年龄跨度极大
目前在reddit,AI原住民多活跃于technology、learnmachinelearning、ArtificialIntelligence等科技板块。讨论还不咋出圈,纯纯的极客公园。
他们在忙什么呢?估计很多成年人看了,都跟看天书似的。
譬如,一位博士生要带着16岁兄弟开始创业,打算用树莓派(Raspberry Pi)开发的微型单板计算机,搞个有机器学习视觉组件的机器人出来,现招募合伙人。
这位14岁的青少年,正试图在一周内利用AI机器学习,搞个准确率40%以上的股票预测器出来。
隐隐闻到了扎钱的味道
而国内这边,小红书上的“AI原住民”的分享则看起来更务实、生活化,且讨论氛围很浓。
小红书AI原住民的笔记分享下方,经常有各种各样的讨论。比如在这条小学生和AI辩论“有了AI还要学编程吗”的笔记下,大家便讨论起了AI是否会产生自我意识
这些“AI原住民”对AI的理解和运用,体现出了一种和年龄不符的“成熟感”(当然这也没啥好奇怪的)。
比如这个孩子,不仅能分析出OpenAI Sora的优缺点,指出AI图像中的物理错误。而且能开视频小讲座,分享自己的洞见。
小红书ID:爱折腾的特雷西
而这位小学生则教大家,如何用crispe定制私人ai语言老师,“提示词框架格式”、“人机协同框架”等术语张口就来。
专业性的知识甚至让成年人满脸问号。
小红书ID:小团团大思考
这位小学生教学:如何用deepseek+natralReader做作业,甚至教学了如何用AI工具,方便收听英文播客。
小红书ID:EMMA妈 sandra
类似的例子在小红书挺多,感兴趣可以自己去找。
这些讨论和分享现在可能还处于暗流阶段,属于星星之火。
但按照上一个节点——“互联网原住民”的发展节奏推算,我总感觉当下离“AI原住民”们集中爆发,出几个载入史册的代表人物,整出几个撼动大家认知的大项目之时,真的不远了。
定义未来的头号玩家”,AI时代的“扎克伯格”,很可能就要在不远的未来出现。
未来的暗流已经出现
所以,没准在不久的将来,小红书上会出现类似的笔记:“我,14岁,搞了个AI游戏项目,准备融资1000万,招募同龄小伙伴!”
如果这种情况真出现,我不会感到惊讶。因为AI原住民已经在当下的小红书冒头,敢想敢干的“未来派野郎”,也许很快就会在小红书出现。
那么有人要问了,所谓的“AI原住民”不该诞生在更垂直的技术社区么?怎么会出现在小红书呢?
这可能主要与社区的多样性有关。和reddit很像,作为UGC社区,小红书上的人群跨度极大,社区里的独立个体,本就是真实且多样的。产生的内容也早就不局限于生活方式,从前沿科技到日常生活,从炒股到UFO,从独立游戏,到小众音乐,啥都有。
这就好比,生态系统不能只由单一的物种族群构成,只有具备物种多样性,才能保持最根本的活力。而UGC社区的繁荣,也需要不同个体的思想、感受和经验互相碰撞。
从外国人涌入评论区“对账”,到硬核Ai在小红书上多样化玩法的涌现,我们不难发现,甭管你的国别是啥,有多小众的爱好,掌握多看不懂的技术,或者再偏门、冷僻、前沿的知识,总能在这个包容性极强的社区落地发芽,甚至延展出新的创造。
互联网原住民和AI原住民都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他们不会对互联网和AI产生任何恐惧,而是迅速拥抱。
而我在小红书平台上,也看到了具体表现:一群小朋友讨论AI内容,就跟分享吃汉堡、玩游戏、买衣服一样,没啥区别。AI对于AI原住民来说,就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不是单一话语体系的内容叙事,也不是一小撮人掌握话语霸权。
大家可千万不要觉得,这一切只是颅内高潮、未来狂想。毕竟“互联网原住民”搞的许多大项目,起初也都始于对生活的小观察、和生活相关的小点子,看上去相当不起眼。
而我们的未来,也很可能就在AI原住民分享的日常中诞生。
设计/视觉 Lv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