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9日的贵州兴义万峰林马拉松赛事进行到一半时,资深解说员王超抛出一个讨论——大众跑者跑到什么成绩,可以吃跑步这碗饭?

是的,对当下的跑步而言,这项竞技运动已经具有了多重价值属性。尤其是它所具备的商业价值和经济属性让很多跑者,选择把“跑步”当饭吃,从而实现以“跑步”为生。我们也看到越来越多的跑者迈入这个圈子,这在互联网和自媒体不发达的过去是难以想象的。

对我们关注的女性群体来说,全马跑多快,能吃到跑步这碗饭?全马240够吗?光跑得快,够吗?没有标准答案,但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新赛季的开启,属于跑者的竞争只会越发激烈。


跑进240,

也有女跑者选择不走职业这条路

有关“女生跑多快,可以吃到这碗饭”的话题,王超自己的见解是:全马240,半马75的成绩是进入职业的底线。在他看来,跑到全马240左右的女跑者,如果想纯靠奖金维持生存,每周一赛,勉强可以维持。

Deepseek的看法和他基本一致,Deepseek认为,中国马拉松职业化的门槛就成绩来说,女子全马成绩保证在230之内,才能在国际赛事中具备竞争力;在国内赛事中,女选手要跑进240,才能被视为达到职业化水平的起点。


张德顺、黄雪梅和殷晓雨是耐克跑步旗下的三位当家花旦

2024年国内跑进230的女跑者有10位,从排第一位的张德顺到第十位的张新艳,都是体制内选手。跑进240门槛的女跑者有60位,这个群体的选择呈现就多元化了——除了占据半边天的体制内选手,还有距离230只有31秒之差的“大众一姐”潘素芳、也有一边跑步,一边继续在职场的潘元晨(PB238)、陈为芬(PB237)以及在银行做程序员的黄雪梅(PB235)。她们仨都属于“即使全马跑进240”,也不放弃工作,不会以“跑步为生”。

她们对自己没有走职业化道路,有着不同的想法和考虑。

去年研究生毕业后,潘元晨落户重庆,在当地一所高校当体育老师,业余时间训练跑马参赛。她没成为“全职跑者”,不仅是因为本职工作相对稳定,此外还有一个原因是她始终没获得固定长期的品牌合约。在她眼里,“自己不可能一直跑下去”。毕竟,女生还会面临成立家庭、生育等现实因素,想长期保持高水平的状态,受到的制约条件相对较多。

40岁的陈为芬,毕业于北大。同样作为大众选手,和潘元晨不同的是,她在边跑边工作的状态下,还有一份运动品牌(必迈)的年框合同,但她仍旧没走“职业”这条路。陈为芬说,“更多的是身不由己,假如早几年,我30岁左右,或只有一个孩子的那段时间,也许会考虑。但现在来说确实是很难。”



陈为芬在巴黎奥运会大众组,于黄雪梅之后第四位冲线

陈为芬有两个孩子,女儿处在高三的关键阶段。作为一家之中“主内”的她,既要每日早晚接送、做好给孩子的后勤保障,还要在精神上给女儿鼓励和支持。儿子在幼儿园中班的阶段,也要更多陪伴。所以,即使她心有走职业的梦想,但眼下,还是要先照顾好家庭。

成为职业跑者的代价是要自己考虑年训练成本(教练/营养/康复/装备)、黄金周期和风险预警。毕竟,女性跑者的黄金周期普遍为25-35周岁,这期间还要考虑生育等现实问题。黄雪梅在大众跑者中位居顶端,即便她在2024年拿到耐克的合约,她也没有放掉工作,专职跑步。想必代价和风险,在她心里有清晰的权衡。

毕竟,职业跑者如果想纯粹靠赛事奖金生存,相对来说压力不小。因为马拉松作为挑战个人极限的耐力运动,想拼好成绩,不仅要在训练中找到更科学有效的办法进行长时间投入,还要在比赛中能有效发挥出来。这不是一件想想,或者跑跑就能实现的事。其中一旦再遇伤病,带来的影响会非常大。

拿前些天在万峰林夺得女子全马冠军的女跑者韦洁婷(PB246)来说,2024年的频繁参赛,给23岁的她带来了一定知名度和收入,但伤病的困扰也随之而来。换句话说,即使想走职业、凭跑步吃饭,光靠赛事奖金这一条不完全够,这点对男女职业跑者来说,一样适用。


跑进240,

也不能保证有年度合约

Deepseek在“女跑者跑多快可以养活自己”的话题里,有一个观点是,职业跑者的收入≠全靠比赛奖金。现实中,也仅有极少数跑者能通过赛事奖金养活自己。也就是说,全马成绩只是跑者进入“跑步”这个职场的入场券,商业价值才是职业跑者的生存密码。

商业价值的衡量和体现是职业跑者能否持续发展的核心命题。对女跑者而言,这不仅是竞技实力的证明,更是个人品牌、社会影响力和商业敏感度的综合博弈。



潘素芳和黄菲在会泽训练营为新赛季蓄力,一起拭目以待

现在,商业价值的硬核标尺有竞技价值和流量价值。打个比方,即使现在潘素芳不玩自媒体,她的竞技成绩足够让身为“职业跑者”的她有很好的生活保障。但潘素芳只有一位,所以其他跑者如果想为自己博取更广泛的生存空间,一边追求成绩的同时,也不得不关注自己的“流量价值”。毕竟当流量在手时,不仅有品牌的橄榄枝,还会加入跑团供应链,实现带货等形式的变现。

在越来越“卷”的当下,王超觉得女子全马240的成绩,不足以保障该跑者拿到品牌的资金赞助,而产品赞助是不能当饭吃的。国内某运动品牌的负责人也说,现在如果品牌再考虑签人,不太可能再签240外的选手了。


对李春霞而言,继续提升成绩,意味更大的生存空间

别说240的成绩,位列潘素芳之后的李春霞,PB成绩从2023年的2:36:15到2024年,已提升到至2:30:33。李春霞在去年跳出体制后,加入IchallengeLab俱乐部,尽管生存有保障,但她还没签到一份运动品牌的个人约。当然,在2025年,只要她全马成绩继续突破,商业前景上还是有空间可挖。

看看当下主要运动装备品牌(暂不含越野)旗下有年框合作的马拉松女选手:

耐克:张德顺/张新艳/丁常琴/黄雪梅

阿迪:李丹/许双双

李宁:夏雨雨

安踏:李应翠/次仁措姆

361:冯丹/姚玉舟/张水华

特步:刘敏/白丽

中国乔丹:潘素芳/李美珍

必迈:陈为芬/尹亭/丁璐

这份名单几乎汇集了国内当下体制内外相当顶级的女子精英阵容,缺席的李芷萱是在和鸿星尔克的合约到期后,还没官宣新的运动装备合约。身为国家队头部选手,她不担心没有品牌合作。焦安静和王敏在和各自品牌匹克和李宁合约到期后,回到“鞋服自由”阶段,没再和品牌续约。运动品牌的数量终究是有限的,想从品牌拿到合约的跑者数量远远大于品牌的需求,这也是跑者越来越卷成绩背后的原因之一。



除了过硬的成绩,李美珍的颜值是其“流量密码”之一

这19人中,除了10位体制内的选手外,只有潘素芳、丁璐两位“职业跑者”,还在会泽的训练基地修炼。有压力吗?当然。有品牌合约在身,只是保障一段时间相对稳定的合作,想获得长约,对女跑者来说就要拿出更强的竞技实力或展现更大的商业价值。


除了跑得快,

还得会打造个人人设

Deepseek给出了一个女性跑者的商业价值行动公式:女性跑者的商业价值=(竞技成绩×0.3)+(内容创造力×0.4)+(圈层运营力×0.3)

这个公式揭秘了女性职业跑者生存下去的残酷真相:竞技成绩对她们来说重要,但不是唯一重要的衡量标准,甚至占比度不如内容创造力。也就是说,在当下,光跑得快,对想成为职业跑者的女生来说,只是具备了1/3的生存能力,还需要有打造自己人设及叙事的能力。毕竟,配速表上的数字,决定能跑多快,但商业思维决定你能跑多远。

自媒体时代,人设即商品。当跑步的故事有独特性、当你在赛道辨识度上有非常鲜明的个人标签,你的流量价值才会非常突出,才能吸引商业品牌的青睐。这也是现在很多运动品牌愿意为“流量跑者”买单,而不是单纯地为“竞技成绩”买单的原因之一。

所以,当下的跑圈有越来越多的“网红跑者”,这些“网红跑者”在分享她们的训练日常、装备测评、参赛经历和跑步相关的故事,通过在社交平台良好的互动数据来实现商业价值的变现。而这块对于一些只专注于跑步的跑者来说,是不太擅长的领域。跑进全马240的这60位跑者,有一半以上的跑者在社交平台上打造的“符号价值”不一定比社交平台上,粉丝几十万、跑4小时开外的“网红跑者”好。

时代不一样了,想单纯地靠跑得快来吃“跑步”这碗饭越来越难了。对女跑者来说,要么就进入头部阵容,要么就要有多项技能在身,要么就放弃这个想法,回归到健康跑,挑战自我就好。

今日互动

#你认为女跑者更需要提升哪方面的商业价值?

本条内容创作团队

作者:默默

编辑:西嘉

设计:东海

图片:受访者提供/大景

投稿、应聘兼职作者,请联系

womenrunning@163.com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