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参加了哪场比赛?跑出了怎样的成绩?什么时候成了衡量跑步爱好者水平与价值的“唯一”标准。
在这股跑马热潮背后,我们是否应该停下脚步,思考一下:马拉松,真的是跑步的全部吗?
马拉松狂热
有数据显示 2019 年国内马拉松赛事数量已达到 1500 场,2023 年中国马拉松赛事达 245 场,2024 年全国共举办路跑赛事 671 场。2024 年全国路跑赛事参赛人次约 656 万。
这与中国经济水平提升,中等收入人群扩大,追求健康生活方式和社交认同感的需求密切相关。 同时,马拉松带动了运动装备、赛事服务等产业链发展。例如,2023年天猫淘宝平台跑步类目销售额达135亿元,国货品牌如特步、鸿星尔克通过赞助赛事和“买脚”营销(如提供装备赞助或现金奖励),显著提升了市场占有率。
数据背后,一边是赛事主办方精心设计的完赛奖牌、纪念品,吸引着众多跑者参与。另一边是许多跑者陷入了 “挑战自我” 的漩涡,从城市马拉松到越野赛事,从 10 公里健康跑到百公里,不断增长的挑战距离。
同时,问题也随之而来。赛事名额分配中的商业化操作引发争议。例如,兰州马拉松因赞助商利益导致其他品牌签约选手难以中签,被质疑抽签公平性。 部分赛事直通成绩门槛逐年提高,加剧了竞争焦虑,有些跑者为争取直通名额过度“黑练”。也有部分跑者缺乏科学训练,盲目参赛导致伤病率激增。某马拉松赛事中60%的参赛者出现伤病,包括肌肉痉挛、晕倒甚至心脏骤停等严重案例。
跑者的机遇与挑战
马拉松可以是是自我实现的舞台,也可能成为身体与心理的负担。作为普通跑者,我们要在赛事浪潮中格外保持理性。
科学参与马拉松可增强心肺功能、改善心理健康(如内啡肽释放缓解压力);也能通过加入跑团,认识更多志同道合的好友;在社交平台记录跑步生活获得关注,甚至收获粉丝喜爱、品牌赞助。
要科学训练,避免 过度训练和比赛导致关节磨损、肌肉拉伤等问题普遍存在。据统计,90%的马拉松跑者曾出现伤痛,部分案例需住院治疗。更要警惕消费陷阱,不要跟风买装备。最重要的是不要让参赛跑马变成焦虑,比赛那么多,没什么“非ta不可”。
马拉松
生活的助力而非负担
马拉松的42.195公里,不仅是体能的挑战,更是对自我认知的探索。罗曼诺夫博士曾说:“跑步的本质是控制——控制身体、控制速度、控制欲望。”
跑步的终点可以是冲刺线,也可以是年复一年的坚持。可以跑不快,可以不参赛,可以退赛,可以PB……你喜欢怎样跑,就去跑。理性对待、科学训练,你就是最棒的跑者。
跑得快不如跑得久,找到自己的节奏最重要。
#来,评论区聊聊 #
「你怎么看待“马拉松是跑者自我感动的集体狂欢“这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