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姓氏文化博大精深,民间有很多热心研究者都对此话题孜孜以求。本文的内容就与姓氏文化有关,是莱西市姜山镇的苏广卿先生对其家族(姜山苏姓)与胶东部分地区苏姓之间关系的探究之作。苏先生为此收集大量资料,走访大量村庄,相信其中的内容,会对胶东本地及闯关东后裔中的苏姓朋友有所帮助,对于研究明初胶东历史亦有裨益。

以下是正文——

老莱阳县“姜山苏姓”始迁祖子成公,原籍江苏省苏州府昆山县黄岗岭村(今苏州市昆山区)。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迁徙到山东省登州府莱阳县嵯峨乡(后改为嵯西乡)姜山村(今青岛市莱西市姜山镇)定居,姜山苏氏从此在胶东大地上繁衍生息、瓜瓞绵绵,至今已有620余年的历史,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姜山苏氏族群并辐射到胶东半岛以及东北、台湾等省内外各地,人口达到数万人之巨,这个体量在胶东移民史上应该也较为突出。



(▲姜山镇的位置示意)

2017年,姜山苏氏便开始着手缮修族谱,经过五年的时间,一部最完整的姜山《苏氏族谱》终于问世。经青岛市档案馆的专家论证,该族谱对明朝胶东移民史的研究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已被青岛市档案馆收藏并颁发证书。在修谱外出收集材料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胶东地区的苏姓与我们姜山苏姓紧密相连,应为同宗同祖,一脉相承。下面把与姜山苏姓有关联并已确认的各地苏姓谱记摘录如下;

一:姜山现存世最早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曰瑚编修的《苏氏族谱》(也是本次修谱前九世记载的主要来源),谱序记载,明朝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吾始迁祖子成携弟子贵,子实自苏州府昆山县黄岗岭迁徙而来。子成居登州府莱阳县嵯西乡姜山村,子贵居苏家泽口,子实居文登南乡太上庄(亦有支谱记载居牟平)。

二:平度瓦子丘苏家村谱记(苏润配衣氏系云南未迁之始祖)一世祖兄弟十人永乐二年自云南迁徙而来,自高(配袁氏),自强(配万氏),自春,自贵(此四祖由云南迁居瓦子丘,其中二祖无所考,自贵后迁居泽口亦无所考),自诚(配李氏)居莱阳姜山,自立居即墨南山横担,自实居牟平不知何处,自怀居昌邑皋上,自布居日照安东卫,自兴居利津不知何处。

三:青岛崂山鸿园(原即墨南山横担)《苏氏族谱》谱记,吾苏氏郡于武功,出于眉山,而次于昆山,明永乐二年我先祖惺(字子立),族兄弟七人各奉铜佛为记,由昆山同至青州府分手,有迁居即墨南山横担者,有王村岛里苏家寨者,有居萧旺庄(今崂山区王哥庄社区晓望村),又有莱阳姜山,三海关里,日照山南头者。

四:苏家寨谱记,一世祖,志学。据村里收藏族谱的老人口述,老辈代代相传一世祖与姜山,横担一世祖同为兄弟关系,是兄弟中排行老大,有姜山,横担过年来这里拜年之说。

五:萧旺庄谱记,永乐二年一世祖兄弟七人各自持铜佛为记,青州府分手分局各地,远祖郡于武功,出于眉山,次于昆山。

:苏家泽口谱记,始祖子贵,原系苏州府昆山县黄岗岭人氏,永乐二年于此安居而生迁居焉。

以上六大谱系的谱记均摘录各自原版谱记。各一世祖名字上记载不尽相同,或子,或自,或志,也许是各谱系后人修谱时记录有误或资料不全所以没有形成完整的统一。我们不妨把各一世祖名字尾字做一个无序排列,春-学-贵-成-实,立-强,高-兴,布-怀,其中是不是有一定的寓意关联呢?另据泽口苏仁东宗亲口述,文革期间曾有村民在子贵墓中挖出一个长满绿锈的器物,这是不是正符合横担、萧旺所谱记一世祖各持铜佛为记的事实呢?

上述谱记平度瓦子丘是兄弟十人,并且名字、迁居地都有明确的记载。姜山谱记是兄弟三人,名字和居地也明确;横担、萧旺谱记是兄弟七人,名字大多没有明确记载,但分布跟瓦子丘谱记大致吻合,各自的谱记虽然不完全一致,但又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关联。

把六大谱系的谱记结合起来综合分析推断,我们一世祖应该是十一人,或是兄弟,或是叔兄弟,或是堂兄弟的族兄关系。目前还没有联系的支系有:居昌邑皋上的子怀(权且用子字,因为三大谱系是子字),居日照安东卫的子布,居利津的子兴,居牟平(或文登)的子实。希望该文能对分布在这几个地区的苏姓后人寻亲问祖有一定的帮助。通过修谱能联系认定这么多的宗亲,我们倍感欣慰。

关于祖籍以上谱记中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苏州昆山,二是云南。通过查阅《明太祖实录》《中国移民史》等大量的史志资料,都没有发现明初从云南、苏州往胶东移民的记载。看似毫无关联的两个地区,其实通过明初发生的三个历史事件也能把这两个地区联系起来。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苏州发生过一次规模比较大的人口迁移,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洪武赶散,亦称阊门赶散,朱元璋把苏州城拥护张士诚的居民大多迁移到苏北各地,其中也有苏东坡的后人。

明洪武十四年至十五年(公元1381,1382年),朱元璋为实现国家统一,遣军攻灭元朝在云南的残余势力,派兵南下,平定云南后有部分官兵及其家属就驻扎云南各卫所,其中比较有名的就是乌撒卫。

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为抵御倭寇朝廷把胶东卫所的官兵调往天津卫,因而造成胶东卫所空虚,即又把云南部分卫所的官兵充实到胶东各卫所,而这一年正是以上各谱记一世祖迁徙胶东各地的年份。这也是明初有史志记载比较早的一次胶东移民。

通过上述的三个历史以及年份是不是可以分析推断:我们一世祖的父辈少年时经历了洪武赶散,青年时又参加了进军云南,而一世祖十一人或有年幼随军去云南,或有云南出生的,到永乐二年正是年富力强而换防至胶东各卫所墩堡以及辖地。其中或许有一世祖的父辈因年老体弱而留在了云南。这样是不是把各自谱记不同的祖籍联系起来也是顺理成章了。

关于一世祖的身份,明朝规定驻军实行的是军人及其眷属,皆隶籍,职位世袭,长子嗣职,庶子从军的政策。而从一世祖十一人的分布来看大多数都是沿海卫所墩堡所在地,其中安东卫、萧旺、横担、苏家寨等地都有史志记载,因此我们可以断定我们一世祖是以或军人或军户的身份换防而来,分居于胶东部分卫所墩堡以及辖地。



以上关于有谱记的六大谱系一世祖的关系,身份以及祖籍几个观点,只是根据各自谱记和历史年代背景综合分析推断,仅作参考。还望热衷于探索苏氏文化的有识之士,专家,学者以及社会各界批评指正并加以探讨研究。

愿我族有责任,有担当,高贤饱学之士,续写新的篇章。

祝愿我们苏氏大家族,生生不息,世代昌盛。(本文作者:苏广卿)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