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经观书评发了一篇文章,非虚构作家为何热衷编故事 开篇提到史铁生的《我与地坛》:
“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曾位居2023年度畅销书非虚构榜首,也是各个读书平台的热门书。前些天我又找来读了一遍,看到里面写到他的一个朋友——“最有天赋的长跑家”:
他盼望以他的长跑成绩来获得政治上真正的解放,他以为记者的镜头和文字可以帮他做到这一点。第一年他在春节环城赛上跑了第十五名,他看见前十名的照片都挂在了长安街的新闻橱窗里,于是有了信心。第二年他跑了第四名,可是新闻橱窗里只挂了前三名的照片,他没灰心。第三年他跑了第七名,橱窗里挂前六名的照片,他有点儿怨自己。第四年他跑了第三名,橱窗里却只挂了第一名的照片。第五年他跑了第一名——他几乎绝望了,橱窗里只有一幅环城赛群众场面的照片。
他的运气这么差吗?这有点趣味,好像长安街的新闻橱窗都是为了压制他而存在。但它是如实描述吗?我很怀疑。
这个问题或许没有那么重要,毕竟文学本质上是一种创作。但它却也牵涉到一个最基础的评价问题——纪实散文是可以像小说一样进行杜撰,还是应保持非虚构作品最基本的真实?
我们现在知道,三毛游历散文中的很多内容都是虚构的,但她对外营造的同样是非虚构设定,读者是将其当作真实故事来阅读的。如果一开始就知道这是真假参半的混合作品,观感会截然不同。这本身是一种魔幻现实:正是虚构让非虚构作品更加受欢迎,它形同一种奖赏,激励了纪实散文作家游走在分裂的文本表达可能性中,亦真亦幻,并从中套取读者的共情与代入感。三毛的影响力,很大程度上是奠基在这种虚构的所谓非虚构叙事之上的。
非虚构作品有很多种,纪实散文因以个人亲历为主,是其中较不容易核查的品类,也最少受写作伦理的约束,受众面又广。这意味着对该种文体而言,虚构所能给予的奖赏也最大,所以应该是叙事杜撰的高发区。”
一个叫李燕琨的读者在后面留言说:
我是李燕琨,几个朋友发来您的文章,质疑史铁生描述的长跑家朋友的经历?我就是那个所谓的长跑家。我以为质疑怀疑是正常的,我的孩子也曾怀疑这段描述的真实。记者何东先生在朝阳医院史铁生病房也曾怀疑,特向我求证。我可以告诉您,史铁生的描述是完全真实的,真实是不堪的,并不像您所说是有趣味的,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是标准的散文。沒有絲毫的虚构,他不可能把虚构的东两写进散文。这除了他的诚实还有他根本的写作信仰...
很高兴能收到这个留言。看来,怀疑《我与地坛》这段叙事真实性的人不止我一个。我就这个话题问了一下DeepSeek,让它用贝叶斯推断,评估史铁生的那段叙事为真的概率是多大?
DS给出的答案是:大约7.7%。
“要评估《我与地坛》中长跑家故事的真实性概率,可以运用贝叶斯推断框架,结合文学作品的创作逻辑与非虚构文本的边界问题进行分析。以下为分步推演:
---
### 一、贝叶斯模型构建
**定义假设与参数**:
- **假设A**:长跑家故事完全属实(橱窗展示规则连续五年针对主角调整)。
- **假设¬A**:故事存在虚构或艺术加工。
- **观察数据B**:主角连续五年参赛,橱窗展示规则每年恰好以压制他成绩的方式变化。
**先验概率 P(A)**:
- 非虚构作品中允许合理艺术加工,但需符合“本质真实”。根据文学批评研究,纪实散文虚构细节的概率较高(约60%-80%),但史铁生以真诚著称,其作品虚构比例可能较低。假设 **P(A)=0.4**(40%属实概率)。
**似然函数 P(B|A)**:
- 若故事属实,需满足以下小概率事件:
1. **政治敏感期**:主角希望通过体育成绩获得政Z解放(特定历史背景);
2. **橱窗规则连续异常**:展示规则每年恰好以主角成绩为临界点调整(如第15名时展示前10名,第3名时仅展示第1名);
3. **无其他解释**:无官方记录或媒体报道佐证此规则。
- 根据历史事件统计,政Z符号化宣传的规则通常稳定且可预测,连续五年针对个体的异常调整概率极低。假设 **P(B|A)=0.1**(若属实,观察到B的概率为10%)。
**P(B|¬A)**:
- 若故事虚构,作者可能通过戏剧化手法强化“命运压迫”主题。文学创作中此类象征性叙事常见,概率较高。假设 **P(B|¬A)=0.8**(若虚构,观察到B的概率为80%)。
---
### 二、后验概率计算
根据贝叶斯定理:
\[
P(A|B) = \frac{P(A) \cdot P(B|A)}{P(A) \cdot P(B|A) + P(¬A) \cdot P(B|¬A)}
\]
代入数值:
\[
P(A|B) = \frac{0.4 \times 0.1}{0.4 \times 0.1 + 0.6 \times 0.8} = \frac{0.04}{0.52} \approx 7.7\%
\]
**结论**:在给定观察数据B下,故事完全属实的后验概率约为 **7.7%**,虚构或艺术加工的可能性更高。
……”
当然,概率低,并不意味着一定为假。
我并不能确定史铁生这一段就是虚构的,虽然它看上可能为真的概率是如此之低。所以我在文中只是说“我很怀疑”。
但是,李燕琨先生的回应,基本上不能增加我对这段文字的任何信心。研究历史和做新闻采访这么多年,我太知道当事人的记忆以及很多说法有多不可靠。
当然,这一次很可能是一个例外。我也愿意做一个考证,以打破自己可能存在的偏见。
既然李燕琨先生主动回应此事,如果他有更为具体的证据,比如关于春节环城赛的媒体报道、橱窗展示照片或其他档案证明……欢迎联系我。
我也检索了相关报道,有一则是这样说的:
1974年至1978年,李燕琨都参加了春节环城赛跑。除了1978年下雪,史铁生每年都去看了比赛。每年都从北新桥摇轮椅车到天安门广场东标一塔,那里距离终点不远,但相对人少。
环城赛的成绩排名会张榜公布,但李燕琨的名字从来没有登上过榜单。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寥寥数笔记下了长跑家朋友数年参跑的情形……曾经有记者向李燕琨求证,这段文字是否为史铁生虚构?李燕琨摇头:“真不是他编的,都有档案可以查到。”
我也相信会有档案或其他证据。如果是真实的,当然要以正视听,我也愿意收回“我很怀疑”的说法,并向史铁生与李燕琨先生道歉。
看到这篇文章的人,请转告李燕琨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