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重庆一位家长的投诉在社交媒体上引发热议。这位家长反映,自家孩子每天7点20分到校,晚上9点40分才放学,一天在校时间居然长达14小时。这么长的时间,甚至已经超过很多自嘲为工厂“牛马”的流水线员工的劳动时间。家长在心疼孩子的同时也赶到学校的做法难以接受。
看到这个消息,很多家长表示感同身受,孩子每天拖着疲惫的身躯往返于家和学校之间,有种“卷又卷不过,躺又躺不平”的无奈。试想,一个还在长身体的娃,每天要在学校待上14个小时,这不光是身体上的疲惫,更是精神上的巨大压力。有的家长痛心地表示:"这哪是在学习啊,这分明是培养'学习机器'啊!"
自“双减”以来,教育部门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性的政策,来减轻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其中一项主要的举措,就是减少学生的在校时间。重庆市教委也曾有过明确规定,中学不得早于8点上课,晚自习结束不得晚于21点。
规定当然很好,但是落实不了无异于“空中楼阁”,部分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不惜顶风作案,把"双减"政策当作耳边风。这事儿其实不只是重庆的问题,全国很多地方都存在类似的情况。娃儿们的学习时间被无限拉长,休息时间却被严重压缩。
虽说很多学校打着“自愿补习”的幌子,但是,别的孩子都留下来补习了,有几个头铁的家长敢让孩子按规定的时间回家休息呢?别人家的孩子都在“卷”,谁敢不跟呢?不仅如此,很多孩子甚至在周末还要补课,连轴转的学习让本该活泼可爱的少年,变成了疲惫的"小老头"。很多家长担忧:再这样下去,孩子没考上好高中,先累出抑郁症了。"
在“双减”不断推进、“限时令”有明确规定的情况下,为什么有些学校学生在校时间没有缩短,甚至更长了呢?说实话,学校也有自己的难处。
第一,照顾家长的时间安排。如果一律要求小学生早上8点20分、初中生早上8点之前不许到校,可能会耽误一些家长的上班时间,或者会导致一些独自来上学的学生在路上发生事故,为了避免这些情况的发生,学校只好照顾家长的时间安排,让学生早上可以更早到校。
第二,统一管理。如果上放学的时间参差不齐,学校不仅要分派大量的人力物力来维持秩序,保证校园安全,为此增加运营成本,还会导致一些家长的不满,认为学生在校时间长短不均导致不公平。为了方便管理,并保持公平性,学校只好制定统一的到校和放学时间。
第三,教育教学成绩压力。虽然教育部门要求减负,但是考核学校最核心的指标还是成绩,家长也最看重成绩,尤其是在中考的表现,加上现在开设的课程多、知识点的数量也多、学习难度又大,还强化了美育、体育教育,并且延长了课间时间,导致学校很难按照“限时令”的要求来完成教学任务和进度,只能延长学生的在校时间。
由此可见,在教育部门下达“限时令”的情况下,中小学生的在校时间依然过长甚至越来越长,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既有学校为了拼成绩而主动“内卷”的原因,也受到其他方面压力的影响。
这反映了教育事业的复杂性,除了加强监管,要求学校严格执行“限时令”之外,主管部门还要进行更深层次的改革,制定更加有针对性的、有效的措施,才能减少中小学生的在校时间,并实现“减负”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