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视新闻客户端报道,特朗普签署行政令,3月12日起对进口钢铁和铝征收25%关税,全球贸易格局为之震荡,加拿大反应尤为激烈。
此次特朗普签署关税行政令,再次彰显其贸易保护主义倾向。此前,美国就常以各种理由对多国发起贸易战,此次针对钢铁和铝征收高额关税,看似是为保护美国国内相关产业,实则是想在全球贸易利益分配中为自己谋取更多份额。美国钢铁和铝产业在国际竞争中面临压力,提高关税可以限制进口,为国内企业提供更多生存空间,但这一做法严重违背全球贸易规则,将自身利益凌驾于他国之上。
特朗普(资料图)
在这场贸易风波中,加拿大所受冲击尤为明显。美国对加拿大的关税威胁接连不断,2月1日,特朗普签署行政令,以应对非法移民和芬太尼等毒品流入危机为由,宣布对进口自加拿大和墨西哥的商品加征25%的关税,其中对加拿大能源产品加征10%关税。加拿大政府当晚迅速宣布反制,计划对进口自美国的价值1550亿加元的商品征收25%的关税。尽管2月3日特鲁多与特朗普通话后,双方原计划互相开征的关税暂停至少30天,但2月10日特朗普再度签署行政令,宣布自3月12日起对包括来自加拿大的所有进口到美国的钢铁和铝征收25%关税。白宫方面表示,若两项行政令均落实,对加拿大钢铝产品的关税将叠加至50%。
加拿大作为美国最大的钢铁和铝出口国,如此高额的关税无疑是沉重打击。大量工厂可能减产甚至倒闭,众多工人将面临失业,经济也会遭受重创。在这种严峻形势下,加拿大13个省和地区的省长集体前往华盛顿,试图通过游说改变美国的决策,这也是无奈之举。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加拿大“省长团”此次行动中,竟把中国当成讨好美国的“筹码”,妄图将中国描绘成“共同的经济敌人”,以此换取美国的让步。彭博社报道显示,他们向美国传递的信息是:与加拿大做生意,加拿大将助力美国与中国竞争。安大略省省长道格·福特宣称,加拿大可效仿美国,阻拦中国通过墨西哥转运、对电动汽车及电池、钢铝等中国产品征收与美国相当或更高的关税、对中国在关键矿产和能源等领域的投资和所有权设限等。
加拿大总统特鲁多(资料图)
加拿大省长团此举,背后有着复杂的动机。从加拿大国内情况来看,一方面,目前加拿大处于看守政府时期,大选临近,各政客为自身政治前途考量,认为迎合美国部分人的遏华偏好,能在短期内获取政治资本,比如赢得美国部分势力的支持,或者在国内树立强硬的政治形象。另一方面,加拿大面临巨大外部压力,急需解决当前贸易困境,在慌乱之中将希望寄托于打“中国牌”。
但从长远看,这种做法对加拿大自身并无益处。在经济层面,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加之间贸易往来密切,涉及农产品、能源、科技产品等众多领域。若因迎合美国而损害与中国的关系,加拿大企业将失去广阔的中国市场,许多行业发展会受到严重限制。以加拿大农产品出口为例,中国一直是重要消费市场,一旦贸易关系恶化,大量农产品将滞销,农民收入减少,农业产业链也会受到冲击。
再看美国方面,尽管加拿大省长团极力讨好,美国却未必买账。美国一贯奉行“美国优先”,决策主要基于自身利益。此前,即便加拿大承诺共同打击跨国犯罪和芬太尼走私以避免关税,美国仍宣布对加拿大征收钢铁和铝关税。这表明美国不会因加拿大的讨好就改变政策,其更看重实际利益和战略布局。
那么,加拿大的出路究竟在哪里?显然,继续追随美国,将中国当作“投名状”绝非正确选择。加拿大应停止将中国议题工具化,以客观理性的态度看待中加之间广泛的共同利益。回归理性务实的外交道路,在促进多边合作、维护公平贸易中寻求真正的国家利益,才是当务之急。
加拿大总统特鲁多(资料图)
在国内政策上,加拿大应加大对自身产业的扶持和升级力度,提高产业竞争力。不能一味依赖外部市场,依靠保护主义维持产业生存,只有自身产业强大,才能在国际市场立足。
总之,加拿大13省省长拿中国当“投名状”讨好美国的做法短视且不明智。这既损害中加关系,也不利于加拿大自身发展和国际形象维护。在全球化时代,各国联系日益紧密,合作共赢才是大势所趋。希望加拿大早日认清形势,做出正确选择,而非在错误道路上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