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乡村教师到教育部“双名计划”培养对象,近32年的时光里,她扎根一线、提升素养、创新教学,紧扣7次关键成长契机,不断突破自我,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
来源 | 《中国教师报》名师版
作者 | 罗雪芳 正高级教师
教育部“双名计划”培养对象
云南省临沧市第一中学教师
从教近32年,我的专业成长按照所教学段和工作地点可凝练为3个阶段,其间牢牢把握7次关键契机:
初为大山深处乡村小学的播种人,以知识为种,育希望之苗;再于乡镇中学,投身初中语文教学,化身小镇河谷摆渡人,渡学子跨越知识的江河;如今,在市第一中学深耕高中语文教育,既是摆渡者,助力学生驶向理想彼岸,也是引路人,引领他们在语文天地探寻真知。
#1
大山深处,播撒希望种子
1993年,中师毕业的我走进参加工作的第一所学校——云南省凤庆县三岔河乡明龙完小。 3年里,我不仅教自己班级的所有科目,还包揽了全校一至六年级的音乐、体育、美术教学任务。 在我的努力下,孩子们学会了识乐谱、唱歌、跳舞、画简笔画和素描……
那时,乡村小学的管理相对随意,教师可以灵活调整课表,许多教师只上语文、数学两门课。而我始终坚持按要求开齐所有学科,上足每一节课,同时组织开展少先队活动和课外阅读。为了让学生能够及时得到反馈,我常常上午考试,中午就批改完试卷,下午第一节课进行讲评。虽然那时并不了解“小组合作学习”等理念,但在实践中我已经不自觉地运用这些方法教育和管理学生了。
后来,我先后调到涌金小学和华勤小学任教。在涌金小学带毕业班时,我重病在身却依然坚守岗位,学生非常争气,都考上了乡中学。在华勤小学,我学会了复式教学,深刻体会到农村小学低年级和复式班教学的不易。
在小学任教的7年里,我不仅将知识、艺术、美和爱的种子播撒在大山孩子的心田,也奠定了自己教书育人的根基。当时,乡里唯一的一所初中每年招300名学生,全乡小学毕业生能考上初中的不足20%,而我所教的学生基本都能被录取。
其间,我抓住了专业成长的第1个契机:坚持完成专科、本科自学考试,学历得到提升。我从1994年开始自考,并用3年时间取得专科学历。1998年,我又开始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的自考,并获得本科学历。自考不仅提升了我的学历层次和专业水平,更锤炼了我的自学能力,让我学会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平衡学习、工作和生活,为我后续的教育生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
小镇河谷,摆渡知识与灵魂
2000年,凭借优异的教育教学质量,我被选调到三岔河中学任教,开启长达10年的初中教书育人之旅。 在我看来,教师就像一个摆渡人,要将一届又一届学生从此岸摆渡到彼岸,确保他们在学习和成长的道路上不迷失方向。
在农村中学任教的10年里,我有7年担任毕业班的教学工作,同时兼任班主任、备课组长和教研组长。我所带的班级成绩斐然,多次在中考中取得优异成绩,语文成绩各项指标也在全市名列前茅。
面对学校被认定为“薄弱学校”的困境,为了提升教育教学水平,我积极探索,学习魏书生、刘京海等名师的理念,研究闸北中学、杜郎口中学等学校的经验,并结合校情率先在语文组尝试新的教法。在我的引领下,全校教师积极投身教改,学校的教育教学发生了质的变化,中考连续多年取得多个全市第一,语文组也被表彰为全县“十佳教研组”。
在这个阶段,我迎来了专业成长的第2个契机:课改经验被县教育局发现并推广。一次偶然,县教育局领导听了我的课,发现作文互批法有推广价值,随后我在全县教师大会上作专题讲座,“三岔河经验”在全县推广,我也因此在县域内有了一定的知名度。这让我明白,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2008年,学校学生发生意外交通事故,我主动撰写纪实文章,详细记叙了全校教师在事故后的救治和善后过程。这篇文章让上级领导了解了学校和教师的努力,也让我的名声传开,这便是我专业成长的第3个契机。
2009年,我遇到了专业成长的第4个契机:荣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中小学优秀班主任”“全国教育系统巾帼建功标兵”三项荣誉。这些荣誉的获得,不仅是对我工作的肯定,也为我带来了更多外出培训学习的机会,让我开阔了视野,走上了科研兴教、专业化成长之路。
#3
边陲小城,引领学生成长
2010年,作为临沧市新一轮教育综合改革的受益者,我被破格从农村初中调入临沧市第一中学,开启高中语文教育教学的新征程。 面对新的挑战,我努力学习高中教材,钻研教学方法,逐渐克服了从初中教师到高中教师角色转变的不适应和知识储备不足的问题。
在高中教学的15年里,我有10年带毕业班。我注重课堂教学的激情与高效,形成了以人文情怀为特色的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教学风格。我通过“低起点、小步子、多活动、快反馈”的教学方法,以及问题教学、对话型教学、任务群教学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断进步。同时,我还积极组织各种活动,如读书交流、演讲比赛、课本剧等,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
在班级管理方面,我始终践行“宽严相济,教真育爱”的带班理念,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运用心理咨询方法唤醒学生的自信。我还积极参与学校的教学改革,参与设计和推进“2·6·2”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新课改背景下“6+1”课堂教学模式,研究高中作文序列化写作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其间,我还创造了专业成长的第5个契机:心理咨询师和生涯发展规划师的学习,全面更新了自己的育人观。2016年,为了应对自身的情绪和心理问题,我参加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学习、考试,不仅实现了自救,还革新了育人方法。2017年,我参加国际生涯发展规划师学习、考试,为学生的高考志愿填报及未来发展提供咨询与帮助,奠定了着眼未来育人的教育观。
2017年,我还遇到了专业成长的第6个契机:担任“国培计划”云南省高中语文名师工作坊坊主。我带领工作坊成员认真完成培训任务,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主编的《高中作文序列化写作教学》被同行广泛借鉴,个人专著《奔跑的魅力——罗雪芳教育文集》被多所学校作为励志及提升育人能力的读本。凭借工作坊的工作实绩和教学实绩,我于2018年获评云南省“万人计划”教学名师,2019年晋升为正高级教师。
#4
永不停歇,向着“大先生”迈进
2023年,我迎来专业成长的第7个契机:入选教育部新时代中小学“双名计划”名师培养对象,同时担任国家级、省级名师工作室主持人。这既是荣誉,更是责任。 “双名”计划要求3年内完成8项研学任务,引领2个工作室团队研修学习并把成员培养成区域内拔尖教师成为我的新使命,督促我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于是,我开启了学习者、实践者、传播者等多重角色的攀登之旅。
我以任务为驱动,努力做一个向下扎根、向内输入的学习者,全程参与教育部和东北师范大学组织的培训活动以及英国剑桥大学学术交流研修活动。在个人发展方面,我提炼了“情志语文”教育思想,完成了相关专著初稿,建构了“学科育人视域下的高中语文读写互动六步教学模型”并获批省级立项课题,还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
作为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我积极承担责任,做一个实践者和推动者。在承担2个班语文教学、实验班班主任等繁重任务情况下,我利用周末和节假日到学员所在校和帮扶学校送教下乡、指导课改,提升学校的语文成绩。同时,我还多次到其他学校做讲座,主持全市语文教学研讨会,带出了大批骨干教师。在工作室建设方面,我积极探索创新,采用多种方式开展研修学习,提升了工作室成员的专业素养。
回顾我的教育生涯,每一个阶段、每一次契机都是我成长的宝贵财富。我从一个青涩懵懂的乡村小学教师成长为高中语文名师、名班主任,离不开每一次的努力与坚持。未来,我将继续在教育的道路上前行,在“双名”计划系列名家的指导下,继续带领更多的教师扎根中国大地做基础教育的建设者,做学生成长的引路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努力成长为名副其实的“大先生”。
欢迎订阅《中国教师报》
我们一起携手成长!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不错的话
欢迎【关注】&【星标】&【转发】
来源 |《中国教师报》名师版
编辑 | 皮皮兵不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