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千条水,云贵万重山。“北有万里长城,南有千里屯堡”。600年前,明朝廷于贵州广置卫所、开展军屯,彼时的贵州逐渐变成了一个“大屯堡”。大量中原和两江地区将士及眷属、农民、商贾、工匠迁移至贵州,在漫长的岁月中生生不息、如缕不绝,与当地各民族水乳交融,形成了“活化石”般的屯堡文化。

近年来,贵州大力推进文化事业全面发展,通过实施红色文化重点建设、阳明文化转化运用、民族文化传承弘扬、屯堡文化等历史文化研究推广“四大文化工程”,为建设文化强国作出贵州贡献。屯堡文化是随着明代贵州建省与生俱来的文化血脉,承载着宏大的国家战略,具有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融合的重大价值。

河之畔、江之滨,山之谷、云之端。600年后,看金陵、寻古迹。天眼新闻开启“屯堡寻根”系列报道,寻源溯根,见证绵延六百年的家国亲情,发现贵州文化史、文明史形成发展的基本图景和演进路径。

乡音难改,百年相传,遵循“离乡不离腔”的祖训,屯堡人一直保持着明代江南的口音。屯堡方言是“屯堡文化”中熠熠生辉的明珠,延续着屯堡文化的根脉。


第五届长三角文博会上屯堡文化展示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有专家考证,时至今天,屯堡方言其发音、词汇和语法与今天的南京方言有着诸多相似之处。例如,屯堡人将“鞋子”称为“孩子”,将“下雨”称为“落雨”,这些词汇在明朝南京官话中也有记载。


明城墙砖上刻的文字

有南京游客这样记录:到安顺屯堡旅游后,用“带卷舌音的老南京话”与屯堡人交流,“该个”(今天)、“昨个”(昨天)、“荷包”(衣口袋)、“在哪块儿啊?”让当地人倍感亲切。

当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明朝官话也发生了很多变化。专家学者也在通过相关研究架起“古语”“今言”的桥梁,如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邓彦著的《贵州屯堡话与明代官话比较研究》,南开大学曾晓渝主持完成《明代南京军屯移民语言历史演变个案研究》等,对贵州屯堡话都有专门的研究。


2024年6月贵州到南京推介屯堡文化

行走金陵城,偶听得一两句“孃孃”“孩子”“啊,吃过了?”“啊,有事啊?”,让人不禁联想,600年前生活在这片土地的人也这样说吗?

屯堡方言保留了一些明代官话,为语言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素材,不仅是贵州文化、历史的重要资料,是研究明朝文化重要的史料,也是屯堡文化溯源寻根重要的一环。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杨静

编辑 王小婷

二审 杨韬

三审 覃淋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