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延时服务引发了众多家长的关注,其中一个焦点问题便是:老师能通过此项服务赚多少钱?
课后延时服务,每课时向家长收取 3.5 元。从价格层面来看,这确实没什么可挑剔的。毕竟在双减政策推行之前,各类补习班盛行,尤其是高中阶段的课程补习,一节课的费用估计都得 100 元以上。如此对比,课后延时服务的收费显得相当亲民。
原本一天延时两课时,收费 7 元,按每月 20 天在校时间计算,一个月每人收 140 元。这样的定价,综合考量了多方面的因素,是比较合理的。从实际情况来看,这个定价使得绝大多数不同家境条件的学生能够选择延时服务。这不仅减轻了家长的经济负担,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和辅导机会。
然而,有一位来自潍坊的家长,通过自己的精细计算,算出了一笔账,结果让所有人都大为震惊。他按照一个班 45 个学生计算,一个月便能盈利 6300 块钱。倘若以 12 个班为规模进行估算,一个月就是 75600 元。为了使自己的计算更具说服力,他还查阅了相关文件,发现中小学教师课时补助不低于 50 元。
如此算下来,他得出了一个惊人的数字,学校一年的盈余竟然高达 7 位数。但需要指出的是,他这笔账的依据完全是将每个老师的收费累加起来,言外之意似乎是说光是老师就能赚到这么多钱。然而,这种计算方式可能过于简单和片面。
课后延时服务的目的并非单纯为了盈利,而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教育公平。教师参与课后延时服务,所付出的不仅仅是时间和精力,还有对学生的关怀和教育责任。不能仅仅从经济收益的角度去衡量这一服务,还需要综合考虑其对教育质量的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及社会教育环境的改善等多方面的积极影响。
这份账单呈现出的不合理程度令人咋舌,实际上足足 80%的钱并未真正用在老师身上。把所有费用一股脑都算在老师一人头上,这种做法就仿佛是老师单方面决定让学生收费似的,实在是荒谬至极。
这位家长或许对延时收费心怀不满,然而,这账算得着实有失偏颇,也与实际情况严重不符。要知道,家长们的家境各不相同,有些家长经济条件较为紧张,所以会格外在意费用的支出。
有人觉得收费过高,可关键问题在于,不少人直接将学校视作纯粹盈利赚钱的机构,似乎学校只是一味地收钱,却丝毫不将钱投入到学生的教育和发展当中。但这种看法显然是错误的,学校作为教育的重要场所,其运营和发展需要资金支持,而这些费用的用途是多方面的,包括教学设施的更新、教学资源的丰富等等。
如今一些家长的想法确实显得很不合理。回想以前,上小学收学杂费的时候,那辈父母也没觉得老师和学校能赚得盆满钵满。这种不良风气实在不应再继续蔓延下去。对教育费用都如此锱铢必较,那对于一个学生的投入还有哪里能成为关注的重点呢?
这样的家长不禁让人联想到一些老人,他们去医院做常规检查,就主观地觉得是医生医术不行,胡乱开检查项目,浪费他们的钱。这种毫无根据的猜疑和指责,不仅伤害了相关从业者的感情,也反映出他们自身认知的局限和短视。在教育领域,家长的这种不合理想法同样会对教育工作产生负面影响,阻碍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亲爱的读者,对于课后延时服务,家长称老师一个学期能赚七位数这件事,你有什么想要说的呢?欢迎大家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