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6月22日晨德军万炮齐发,震惊世界的苏德大战爆发了。令人诧异的是从1941年初开始,不断有人警告德国即将发动入侵。可斯大林并不相信情报的真实性。甚至认为是英国人在挑拨离间苏德关系,还主动和德国人交好。结果当德军的炮弹落地后,睡梦中的苏军才仓促应战。但如果将苏军准备不足的原因,全推给斯大林轻视情报,那就低估了当时国际局势的复杂性。事实上斯大林一直在为战争做准备,却因种种干扰因素才导致其做出了误判。
惨烈的苏德战争
历史造就苏德别扭关系,斯大林未能先一步动手
别看苏德战争爆发后,双方军队在战场上杀得血流成河。但是在1941年6月22日前,两国一直是一种准盟友关系。事实上从19世纪开始,德国跟俄国的关系就一直阴晴不定。这也成为了后来斯大林,误判德国可能入侵日期的重要原因。虽然德意志帝国直到1871年才完成统一,但其主体部分普鲁士王国却已经跟俄国打了几百年的交道。而德意志帝国成立后,首相俾斯麦为了有效应对法国人的复仇,在经济层面同俄国建立了紧密联系。广袤但落后的俄国为德国发展工业提供了大量廉价的粮食和矿石,而德国则满足了俄国对工业品的需求。
“一战”爆发前的欧洲局势
甚至一战之前“同盟国”与“协约国”阵营形成之后,德国与沙俄之间也没有立刻进入到敌对状态。一战爆发前沙俄海军中仍然有不少德籍军官,其建造的战列巡洋舰许多核心设备都要从德国工厂订购。神奇的是两国虽然经历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厮杀,但在1920年代又为对抗英法而走近。1930年代初期很多德国新武器都是在苏联境内完成测试的,而苏联也借机提升了自己的国防科技水平。
但1933年1月德国纳粹党上台,让德国与苏联之间的关系开始走向前途未卜。斯大林非常清楚,希特勒是一个极端仇视共产主义,且觊觎苏联土地的极端战争狂徒。但在当时英法都对德国实行“绥靖”政策的情况下,羽翼未丰的苏联也没有能力单独遏制德国法西斯的扩张。因此双方在明知将来有一天必然会动手的情况下,却仍然继续着苏联资源换德国技术的经济合作。可以说在1941年6月22日之前,斯大林和希特勒在对方心中都是随时可从朋友转换到敌人的存在,问题就在于哪方敢于先动手了。
斯大林和希特勒掰手腕的漫画
英法政客一心祸水东引,英国无耻让斯大林误判
斯大林之所以会在1941年认为德国将进攻苏联是假消息,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当时其还为与英国结盟。故而有理由认为英国为缓解自身压力,会故意引诱苏联主动进攻德国。这不能怪斯大林多疑,而是英法一直都有“祸水东引”计划。英法两国虽然在一战中取胜,却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而美国为了防止法国称霸欧洲,不希望德国被过分削弱。结果在《凡尔赛合约》中,一面保全了德国大部分主权。另一方面要求德国支付巨额战争赔款,并严控其陆海军和军工产业规模。同时出于削弱德国的考量,英法公开支持波兰复国,并让波兰获取了原普鲁士王国的一部分土地。但没想到新生的苏联顶住了国内叛军和外国干涉军的联合进攻,至1920年基本上恢复了沙俄时期的版图。这就逼迫英法必须在削弱德国和削弱苏联之间做选择,这也成为了“凡尔赛体系”最终走向崩溃的重要原因。
马奇诺防线
1929年由美国股市崩盘所引发的经济危机,一方面重创了德国促使德国纳粹党上台。另一方面也让英法国力大幅衰退,无力维持庞大的军队规模。结果在希特勒上台公然喊出“复仇”的口号后,法国人的应对办法居然是在法德边界修马奇诺防线。后世有人评论:当马奇诺防线开工的时候,东欧那些反德小国的士气就彻底没了。而当时苏联也在搞轰轰烈烈的5年计划,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让其工业规模每隔几年就能翻一倍。
面对德国和苏联的日益强大,昏聩的英法政客竟然想出了“驱狼吞虎”的馊主意。他们过分相信马奇诺防线的坚固,认为可以先纵容德国发展军力,并故意引导德国向东扩张。待其与苏联两败俱伤后,自己再坐收渔翁之利。斯大林认识到希特勒的扩张行为可能威胁自己后,希望能够联合英法把希特勒的野心关进笼子里。可是英法政客竟然都认为激怒希特勒会导致提前爆发战争,故而一次一次的对其纵容。甚至在1937年西班牙内战爆发后,英法操纵的国联对交战双方同时进行武器禁运。却不采取行动阻止德国,和意大利支持叛军。英法这种“死道友不死贫道”的精神让斯大林非常失望,只能尽力避免苏联成为战争的第一个受害者。
慕尼黑会议
而让斯大林更加恼火的是,1938年9月希特勒公然要突破国际法底线,吞并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时。英法领导人竟然在慕尼黑与德意领导人签订了《慕尼黑协议》,强迫捷克斯洛伐克向纳粹德国屈服。而苏联代表也被挡在了慕尼黑会场之外,让斯大林有理由相信英法随时可能出卖自己。第二年当希特勒入侵波兰的野心昭然若揭后,斯大林又做了最后一次努力,希望与英、法、波三方共同遏制德国的扩张。然而英法再一次态度冷淡,而波兰既反德又反苏。又对自身的实力估计过高,同样拒绝了斯大林的好意。面对这么多的“猪队友”,斯大林也只好与德国在1939年8月23日签订《苏德互不侵犯协议》,先出卖波兰满足一下德国的胃口。希特勒倒也遂了斯大林的愿,双方于9月瓜分波兰后。德军就调转枪口向西,给了苏联近两年的战备时间。这样的后果就是在苏德大战爆发之前,斯大林仍然不清楚自己应该相信希特勒,还是相信急于转移德国压力的英国首相丘吉尔。
“二战”前德国的扩张
为能给备战赢得时间,斯大林避免刺激德国
促使斯大林在1941年5月还一再强调,“不要刺激德国”“”避免马上爆发战争”的根本原因。是当时苏联正在为与德国大规模交战做准备,但军队战斗力尚处在历史低位期。尽管在人们印象中,苏军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和重装备数量最多的强大陆军。但是1941年初的苏军,远没有达到1944年那种强大状态。这首先是因为,尽管苏联一直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但由于其底子太薄。即使在1940年达到了工业规模欧洲第一,但在许多关键领域仍处在十分落后的状态。比如陆军装备的2万辆坦克,超过95%都是已经过时的轻型坦克。空军装备的上万架战机,近90%都是一战时期技术水平的双翼机。按照斯大林的设想,苏军从1940年夏天开始进行大规模换装,预计到1942年才能完成新旧更替。而这一时期部队将处在旧装备被淘汰,新的装备又不熟悉的状态,一旦开战胜算很低。
苏军规模庞大但技术落后的坦克部队
第二个大问题,是斯大林的“大清洗”给苏军造成了严重破坏。“大清洗运动”消灭了苏军全部军区司令员,近九成的副司令员与参谋长,和超过一半的营以上各级军官。以至于为应对德国入侵而大规模扩军后,斯大林不得不一面从监狱中释放了4000名军官。一面对基层军官进行突击提拔,以满足部队扩编后的需求。可这样的结果是苏军的数量增加了一倍,平均素质却大幅度下降。因此斯大林认为只有平安度过1941年,其对德国作战才有较大的胜率。
同时自1939年开始,苏联自己也在向西扩张。可这样造成的结果是1930年代修筑的边境防御工事,一下子都跑到了后方。苏联人不得不在新的国境线上构筑防御阵地,并将后方阵地的重武器拆卸运到新防线。这样的防线前移,同样也导致了苏军整体防御作战能力的下降。而同一时期苏军高层,又过于迷信自己方在坦克和火炮方面的数量优势。认为到1942年完成换装后,苏军甚至有能力主动进攻德国。这种思想的干扰又延误了苏联新防御阵地施工进度,也让斯大林极力避免1941年就和德国开战。
战前苏联向西扩张
情报过多反真假难辨,下令备战却为时已晚
坊间一直有种说法,在1941年初苏联安插在德军高层的间谍。就已经告诉了斯大林德军即将入侵的时间,却因其刚愎自用而被忽略。但我们要注意相似的桥段,也发生在美国珍珠港被偷袭事件中。难道说同一时期,美国人也犯了斯大林一样的错误。仅仅是几个昏庸的官僚狂妄自大,就导致了重要的情报被错过吗?答案只有一个,就是无论苏联还是美国高层,在大战爆发前都陷入了情报海中。以至于面对真真假假的情报,难以做出一个准确的判断。
希特勒和将军们在制定作战计划
苏联的确在德国军政高层都安插有间谍,但其传回的情报太多,反而却让任何人都难以判断出孰真孰假。1941年年初有人向斯大林汇报,德国已经制定了于3月进攻苏联的作战计划,可很快这个日期又变成了5月。同时又有情报显示,德军大多数将领都倾向于,先解决英国再考虑其它的战略方向。之所以情报如此混乱,一个重要原因是尽管当时德军已经开始向东线集结重兵。但希特勒和其手下高官,并没有就是否进攻苏联达成一致。同时经济间谍传回的情报显示,德国市场的羊肉价格一直很稳定。斯大林和其助手都认为,德军若想进攻苏联就必须考虑冬季作战。那样就必然会大量宰羊以便制作羊皮大衣,从而影响市场上的羊肉价格。事后证明德军没有为过冬做准备害苦了自己,却也在一定程度上蒙骗了斯大林。
最后也不得不考虑,希特勒对苏联采取了非常高明的欺骗手段。希特勒知道其向东线调集大批军队和重装备,不可能不引起苏联人注意。所以其每次向东线调集部队都会主动安抚苏联人,表示目前仍准备发动对英国的登陆作战。将部队调到与苏联接壤的德国东部,只是为了让他们免受英国轰炸机的威胁而从容训练。同时德军仍继续同苏军进行“友好交流”,甚至还将一艘重巡洋舰舰体卖给了苏联。双方的经济合作也没有受到任何影响,直到德军开战之前,还有一列满载着苏联物资的火车通过了两国边境线。
听闻战争爆发后紧急参军的苏联民众
正是一系列错综复杂的因素,让斯大林直到1941年6月21日夜,才最终相信德军会马上入侵。他下令西线各部队立刻进入战备状态,却因为某些高级将领玩忽职守加通信设备落后,大部分基层单位并没有接到这一生死攸关的命令。这才导致从6月22日开始,苏军连续3个月被德国打得溃不成军,其教训直到今天都发人深省。